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作为进藏的第二代,我已经在西藏生活了二十多年,算起来,做新闻工作也有十几年了。可以说,在西藏做记者,特别是广播记者、编辑、主持人集于一身的生活,给我提供了一个认识西藏,感受西藏,记录西藏的绝好机会。新闻工作的经历,使我渐渐从心底里认识了西藏,从感情上走进了西藏。这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使我有机会从方方面面、特别是从农牧民群众生活和观念的变化中感受着和记录着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大庆。这是西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的八月至九月,有关西藏的报道成为新闻界一个热门话题。每读一篇有关西藏的报道,每访一位西藏归来的记者,我们就仿佛进了一趟西藏,看到了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周刊》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的综合性新闻杂志,旨在报道中国、引领舆论、重塑价值。以推崇独家的报道、独到的视野、独立的观点和独特的报道为办刊风格,强调原创性、权威性和可读性。"我们提出的是社会的记录者,触摸活的中国,记录行进中的中国",这是朱学东总编对刊物的总结。《中国周刊》以敏锐的传媒视角和独特文笔,以故事化解读的方式从个体角度,看时代命运,分享个人在中国社会中努力奋斗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一份期刊的社会价值及一位资深传媒人的社会责任感。前不久,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请他为读者讲述其独特的杂志经营之道和《中国周刊》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纸媒记者,在报道中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场景描写,可以使新闻作品产生出其不意的报道效果,使报道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中脱颖而出。场景描写在报道中展现独特魅力场景描写最终的目的是用场景说话,是记者在现场听到、看到、感觉到的形象、声音、环境和氛围的集合。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写作》2006,(11):35-35
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1956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主动要求去西藏,在新华社西藏分社任记者14年,亲历、见证并报道了西藏民主改革、中印边界反击战等诸多历史事件。1960年和1964年,跟随采访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玛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  相似文献   

6.
除南极、北极外,西藏高原雪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西藏是一块诱人、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奇特的风土人情,让人倾慕而想往。但本文要说的却是工作在“世界第三极”上的记者们的艰辛,这也是我随中国记协采访团这次赴藏采访的经历和见闻。乡干部不知记者是千啥的西藏是一个相比之下新闻媒介最不受重视的地区,这不仅仅是因为交通闭塞、信息传递慢,更主要的是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使得信息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价值来。作为与公众直接接触的记者,往往被藏胞不理解甚至冷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西藏,经常闹出有关“记者”的不该有的笑话来。 4月18日,我们采访团一行从日喀则乘车去“西藏江南”——亚东,途  相似文献   

7.
套用一下“口述历史”,亲历报道有点像“脚述历史”———记者用双脚“记录”新闻事件及所见所闻。当记者以来,我跑边海防比较多。从新疆边防,到西藏边防、东北边防、内蒙古边防、广西边防等,都去采访过。粗略算一下,至少到过150个边海防连队。我走过一块块界碑,也走过一块块墓碑。边海防线上,烈士陵园不少。每次路过,我都要给那些长眠边关的战友鞠个躬、点支烟。广西边防和西沙群岛的烈士陵园,西藏的山南、林芝、墨脱、狮泉河烈士陵园,喀喇昆仑山海拔4000多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我都拜谒过。在新疆塔城的烈士陵园,我还发现有新闻记者的墓碑…  相似文献   

8.
在党中央、国务院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我重读了郭超人的《喉舌论》 (1998年再版 ),颇有收获。这部书中有几篇文章论述了开发西部地区新闻宝藏的重要性,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我们做好西部大开发新闻报道具有现实意义。一  西部地区,或者说经济发展滞后地区,新闻资源是不是就相对贫乏,可报道的东西就更少一些?郭超人指出:“我历来认为,在新闻报道工作上,没有落后的地区,只有落后的记者。落后的地区同样充满着新闻。我作为一个记者就是在一个落后的民族地区--西藏成长起来的。西藏经济虽然落后,但新闻资源异常丰富,是一…  相似文献   

9.
谢欢 《声屏世界》2013,(8):53-54
对于记者而言,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最希望的是记录下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但是因为突发事件发生速度太快,记者常常会错失完整记录事件过程的机会。如何避免这种错失?下面以《徐戎三村居民楼倒塌》报道为例,讲述如何完整真实地记录整个突发事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赵琳 《新闻窗》2007,(2):79-80
近年来,以思想深刻、视觉独特为特点的深度报道开始受到关注。与消息等新闻文体相比,深度报道更加考验记者的写作功力。有些记者拿到一个题材,面临深度报道就觉得很棘手,为什么同样的报道题材,有的文章令  相似文献   

11.
近来记者暗访有点热。有的记者通过暗访揭露了社会的严重阴暗面,确实是冒风险做了好事,《南方日报》出版社出了一本《偷拍实录》,记录了中央电视台记者暗访那些违法犯罪行径的过程,读了令人感动。 但是暗访并不是百无禁忌的,不是什么地方什么事都可以给记者去暗访的。最近看到有家报纸登了一组报道记录记者暗访发廊卖淫、舞厅吸毒等“发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以其拥有的报道性、记录性、即兴性等特点在电视节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而电视新闻中的记者出镜,是近年来电视新闻改革当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记者出镜就是指电视记者站在新闻现场,面对摄像镜头,以口头播报和评述新闻事实为主要内容的采访报道形式。事实证明,电视记者出镜这种报道方式因其新  相似文献   

13.
略论记者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灾难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定位较难把握。本文总结了记者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误区,指出记者在灾难报道中应承担调查预警员、记录者、舆论引导者和民生关注者几种角色。  相似文献   

14.
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露丑恶,抨击时弊,实施正确的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记者在舆论监督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记者是记录和报道新闻事件的人 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记者的任务是记录和报道事件本身,而不是充当法官,擅作结论。 某电视台曾报道过一起三名外国人因在饭店用餐后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诊冶的事件,记者根据医生的意见写了篇报道《三名老外昨晚食物中毒》。事后饭店和电视台打官司,争议的焦点是食物中毒如何定性?谁来定性?腹泻能不能定为食物中毒?虽然此事最终和解了,但却提示我们:对那些是非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新闻     
新闻单位合力宣传孔繁森 4月上旬以来,我国通讯社、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合力宣传原中共西藏阿里地委书记、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西藏日报记者、大众日报记者合写的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这篇通讯新华社播发后,全国各地报纸普遍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新华社接着连续播发几十篇消息、通讯。报道孔繁森事迹和各地开展学习孔繁森活动。人民日报4月上半月连续发表社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和5篇评论员文章《今天仍有  相似文献   

16.
又是一年记者节。2008年11月8日是新中国第九个记者节,今年有太多的事件值得记者去报道、去记录,通过参与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不少记者有了很多新的感悟,特别是就记者这个职业本身的感悟。本期《特别策划》收纳了几篇广播记者撰写的文章。几位作者结合抗冰雪、抗震救灾以及奥运会的采访报道,对记者的职业追求、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进行阐述,权当对记者节的纪念。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1月15日下午3点55分,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和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在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上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为两国马拉松式的谈判划上了句号。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在场的近两百名海内外记者目睹历史、聚焦辉煌。参与此次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全程追踪报道了中美双方在这六天中的艰难较量,在第一时间通过中、英、法、俄、西、阿等6种语言和新闻图片向全世界描绘了这个让世人期盼良久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让我们来看看两位新华社记者对于他们在记录这段难忘的历史时独特的工作方法和报道视角的回顾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是新闻现场直接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叙述者,要想播出优质的电视新闻必然离不开好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来担纲记录新闻现场的灵魂。本文将对新闻出镜记者的自身素养和出镜报道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9.
人物简介李森,西藏电视台副台长。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本科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曾任西藏电视台新闻部记者、《新闻视点》栏目组组长、西藏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主任。李森是西藏新闻宣传战线具有广泛知名度和良好声誉的记者,由他策划、采编、摄制的优秀新闻节目,获得业内和观众的好评。荣获西藏自治区新闻宣传战线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广电局和西藏电视台先进工作者荣誉,采制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西藏辉煌40年》《60华诞祖国  相似文献   

20.
《晓凝的支教日记》之所以与众不同,除了云南的异域风情、孩子们的纯真可爱、村民们的质朴好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一次,作为记者的我们不仅仅是旁观者记录者.也是一个体验者和参与者,记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这组报道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不少新闻理论将这种报道归类为体验式报道。这种报道形式在报道内容上注重过程胜过结论,强调展示一个场景、记录一段经历,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了解报道的全过程后自己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