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小学思乡诗为品读对象,品析其意象特质及内蕴,意象主要有四类:月、梅、雁和时令。一是望月怀远,触发旅人思家和征人望乡之情;二是折梅怀人,寄托赠友和寄意思妻;三是征雁怀归,传达游子思乡和征人怀土的愁情;四是感时念家,在日暮秋深时诉相思离别之苦和传统佳节之际怀亲念友。  相似文献   

2.
<正>靳欣的《二十四番花信》寄我已一年之久了,置于案头,每每翻阅,总有所得,或为其言之纯,或为其情之真,或为其意之切,或为其文之丽而性情旌荡,激动不已。因此,我总想提起笔来写我的感受,但又怕我这苍白的言词亵读她的纯情。 读靳欣的诗词,仿若于月夜乘坐李清照的愁船,荡漾摇拽在情海愁湖之中,她那清纯质朴的词句,她那自然滟激的情愫飘然而来,如似一片片羽毛,撩拨于心胸之间,从而,以至于为靳欣那淡淡的愁思而泪而泣。而歌而舞。  相似文献   

3.
"易堂九子"之曾灿因"以衣食走四方"三十年而饱经患难、备尝人情冷暖,他对羁旅孤独、思亲怀归、世态炎凉之感的反复抒写,不仅凝聚着其个体独特而深沉的生命体验,更彰显出明清之际遗民鲜活而隐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总其生平之志,除著述、授徒之外,广交天下友也是他们苦心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皖中诸遗民即是其遗民朋友中的至交。由于特殊的身份及时代背景,易堂九子与皖中遗民之交游有着丰富的历史蕴涵,除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外,更重要的则是以“交游造士”作为救世方式之一,是其经世理念的体现,在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文化中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与张祜的诗集中,都有五言百韵这种特殊形式的诗歌。白诗《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与张诗《戊午年感事书怀一百韵谨寄献太原裴令公淮南李相公汉南李仆射宣武李尚书》两诗创作时间相距约30年,都是以五言百韵诗的形式感事书怀,表达其怀才不遇之情,但白诗铺叙多议论也多,张诗则学习杜甫写法,叙事中注重以史入诗。从两诗的比较中,可见中唐时期五言百韵诗这种形式的发展与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以著名文学家魏禧为领袖的包括李腾蛟、彭士望、邱维屏、林时益、魏际瑞、彭任、曾灿、魏礼等名家在内的易堂九子,是我国清初颇负盛名的文学集团和教育集团,亦是一个具有高尚爱国气节的集团,数百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易堂九子自李腾蛟最初生(1609年),至彭任最后卒(1708年),前后经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各朝,整整达一个世纪。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大动乱的世纪,社会的变乱、相近的遭逢使他们走到一起。他们结庐翠微易堂,学伯夷叔齐之节,躬耕自食,不事清廷;他们出游天下,目的在于结交天下非常之人,以为非常之寄;他们潜心造士,则期冀培养能继承志节  相似文献   

7.
杨胜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50-51,108
杨巨源是中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仕宦经历丰富,交游广泛,诗名颇盛。其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爱国之情、济世之怀、仁爱之心和交友之道。  相似文献   

8.
《南海寄归内法传》是唐代僧人义净西行求法归来后所写的著作。其行文中有许多反映当时俗语或口语的词 ,如“量”、“并”、“刺”、“现”、“既而”、“分数”、“翘勤”、“逶随”等。对这些词语进行考辨溯源 ,可见其义或为《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所未收 ,或已收而所举例证较晚 ,或对一些词语的义项加以增补之原因。也体现了《南海寄归内法传》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杜牧《清明》诗旨之理解,历来多有分歧:或为"雨中伤感"说,或为"踏青游春"说,或为"哀悼亲友"说。反复揣摩诗意,则第三说最为切实。诗中所表达的就是诗人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定场景中所产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与思想情绪。诗旨主要在于表现生者"行人"对已故之亲友们的沉痛伤悼之怀与深切怀念之情。此诗艺术手法高超,别具形象圆整、叙事曲折、画面丰盈、章法自然之审美价值。后人甚爱此诗,对其采用删缩、变体、仿拟等再度创作之方式,形成一道诗歌接受的亮丽景观。《清明》诗以其思想与艺术的杰出成就,奠定了清明哀悼诗千古绝唱之地位。  相似文献   

10.
《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豪放",其文风更偏向于"旷达"。前人解读此词,或以为表现作者对祖国山川之热爱,进而提升为爱国之情,显然失之偏颇。细读全词可知,词人通过艺术的重组加工,因如画江山而展开对三国英雄之追思,直面早生华发之多情与人生如梦之虚无,以臻于精神超脱之达观境界。  相似文献   

11.
纵观古今之文海,或伟人建树,或圣人立言,或学者宏论,或众生云云,或洋洋大观,或只言片语,或理性思维,或形象思维。大凡为读者喜闻乐见者,无不于字里行间充溢着一个“情”字。情有多种多样,有社稷之情,有民族之情,有堂庙之情,有乡野之情,有山水之情,有草木之情,有思古之幽情,有时尚之情,有人之常情,有另类之情。不管何情,只要有情,特别是有激情、有真情,付诸文字,必定吸引人、打动人。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临危受命,面对残局,重整旗鼓,率兵伐魏,临行前悲感交集,写下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出师表》。李密坚守孝道,面对凶险仕途而倍加怀…  相似文献   

12.
周志恩 《高中生》2013,(2):12-13
夏丐尊先生深怀悲悯忧虑之情,在《谈吃》的短文里以幽默讽刺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中国人嗜吃成性的社会风俗画。作者以幼时盼望过年为开端,引出“吃”的话题,接着于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中揭示病态社会心理,侃讽刺之情。  相似文献   

13.
词人姜夔作为布衣寒士,身世漂泊。其词中隐含了飘零怀归之情:一方面悲戚的飘零之感导致词人的怀归之情。另外一方面,乡愁和恋情成为词人怀归之情的载体。同时叉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共通的寒士之悲,这种情感脉络影响了姜夔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宋代乡愁诗以怀乡思亲为主,植根于农耕社会的乡土情结,表现出对父母的依恋和对乡土家园认同的情感指向,秉承了"哀而不伤"的现实主义抒情传统,传承了融朴素的思乡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之情为一体的诗骚传统,体现了个人情感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文化意蕴,丰富了登高望乡、黄昏怀人和佳节思亲、梦里还乡的抒情模式,从而形成其丰富独特的抒情范式。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诗词作者为表达思乡怀人之情,往往将情寓于所见所闻的景物中,或者采取推测联想主客位对写的方式,移情于景。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在江西宁都的翠微峰上,结聚着一个全国闻名的爱国文士团体,他们是宁都名流魏际瑞、魏禧、魏礼、李腾蛟、邱维屏、曾灿、彭任,南昌志士彭士望、林时益,世称“易堂九子”。九子中以魏禧的成就与声名为最,彭士望次之。九子聚结山岩,固然是为了避乱,但更隐有深远的志略。嗣后,他们有的曾投入或支持抗清复国的斗争,以图一展“击楫中流之志”;有的多次出游交友,广泛结识天下“倜傥非常之人”,“以为非常之寄”;有的致力于讲学造士,培育“少年卓荦之人”,以求“火尽薪传”;有的断然拒绝清朝高官厚禄的引诱,“皭然不肯少污其志”;他们尤为重视文学理  相似文献   

17.
宋词中,存在着大量"泪"意象。这些意象,均饱含悲喜之情,总体上以悲愁居多,或为愁别之泪,为怀人之泪,或为英雄之泪。这些不同的"泪",丰富了词作的情感,提升了词作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8.
在商业气息无孔不入的时代,友情、爱情、亲情、婚姻、家庭无一不受着金钱与欲望的侵袭和考验。张欣以一个女作家的独特体验展示了现代都市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存环境和在金钱欲望中挣扎的种种人性:她们在逐钱追情时或卑琐,或清高,或理直气壮,或视之如粪土;或为情所惑,或视情如鸿毛,或重情胜于万物。作借商与情、理与情的矛盾和冲突,寄托了她内心的震憾、困惑、思考和抉择。  相似文献   

19.
<正>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文武兼长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才大、学博、有着深沉感情和丰富阅历的文学家.他把词从“剪红刻翠”的潘湾中解放出来,并引向更加广阔,激荡的社会现实之中,使词在体现时代哀怨和欢乐、民族悲愤和希望、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等方面,发挥出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一百多首反映不同鸟形象的词篇在整个辛词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词篇无论是借助鸟形象表达豪情壮志,还是抒发志向难酬之怀;无论是讥刺诌佞之徒,还是借景烘托闲适之情,都能灵活地运用形象语言来体物写景、寄兴言志,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丰富奇妙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通过刻画不同的艺术形象体现出作者的审美意识和思想追求.本文拟从辛词中大量的鸟形象角度着手尝试,探讨辛弃疾的人生旨趣、思想追求过程以及鸟形象之艺术特色,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张淑梅 《高中生》2013,(6):12-13
夏丏尊先生深怀悲悯忧虑之情,在《谈吃》的短文里以幽默讽刺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中国人嗜吃成性的社会风俗画。作者以幼时盼望过年为开端,引出"吃"的话题,接着于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中揭示病态社会心理,寄寓调侃讥讽之情。普通人家的来客吃饭的场面描写,是一幅极富生活气息的社会风俗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