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采写是一项实践极强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些记者(包括少数通讯员)新闻职业精神缺失、敬业精神淡薄,其突出表现是新闻采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具体表现为采写会议新闻时不用耳不用脑,甚至不用手,拿起会议材料、领导讲话就走人,回家当"裁缝",按固化模式,剪辑几句领导"强调"、"指出"、"要求"之言,敷衍应付,糊弄读者;即使是非会议新闻的其他新闻采访,他们也是对材料情有独钟,奉为至宝,只倚重材料堆里做文章,而轻视和不愿到新闻现场和新闻当事人那里"抓活鱼"、“摘鲜菜”,被人们讽为“懒堕记者”、“材料记者”。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是各家报纸的品牌,也是抢占读者市场的主要武器.如何做好深度新闻,困扰着年轻记者的心. 采写深度新闻,必须有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有深度的思考、分析、辨别、研究的能力.现在,一些年轻记者只是看到表面新闻,这就需要年轻记者在平常的新闻采写中总结经验,对新闻的思考多了、深了,就能采写出新闻背后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精神     
吴万里 《新闻界》2001,(4):41-41
常读报常感受到记者的一种精神,一种敬业精神。比如有些记者业务能力并非很强,但其敬业精神能使其勤能补拙,也照样采写到不少新闻,有的甚至是常易被人疏漏的新闻。比如上海新民晚报女记者邵宁已算是比较有成绩的记者,但从不小看一些不起眼的新闻。10月2日该报综合新闻版上她采写的一则小新闻:“与鸟同嬉佳节乐趣多——和平公园鸟语林侧记”,读后顿觉津津有味。别小看这么一则小新闻,它至少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假日出游的好去处,而且在上海这一“水泥丛林”世界里,她向我们指点的是一个回归自然、进入鸟语花香的好去处,多么具有诱惑…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职责就是采写新闻,这个“采写”是靠自己的劳动,到新闻事实发生的第一现场进行采访获得。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无需在这里再写文作“论”。可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记者到网上抄新闻的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网上下载新闻把它占为已有,发表在报纸上或电台里,这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声誉,也背离了记者基本的职业要求和职业道德,如果对照“八荣八耻”,那更令人汗颜。  相似文献   

5.
时政新闻报道难是困扰我国新闻界的一个老问题.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时政新闻大多是写领导新闻,社会新闻是写百姓的,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如果时政记者换个思路,从百姓的需求出发,巧用社会记者的视角采写时政新闻,做到报道领导活动“平民化”、挖掘新闻线索“社会化”、采写重大题材“故事化”,是提高时政新闻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三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王远 《记者摇篮》2006,(6):16-16
很多人在给记者定义时,除了课本上的解释外,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就是“杂家”。但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我觉得“杂家”已经无法满足报纸和读者的需求。而如何成为一个“专家”,如何变成一条战线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应是记者之本。我的新闻龄只有6年,但有一半的时间却是在与教育新闻打交道,“专家”记者在这一战线的报道中尤为重要。作为行家挖出线索教育新闻的内容涉猎很广,仅仅是一个高招的政策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化,这就要求记者必须了解甚至熟悉其中的变化,采写出的新闻才不会出现纰漏。我觉得要想成为战线上的…  相似文献   

7.
本期新闻讲座我们推出了“精品透视”一组稿件,其中包括获奖的新闻作品、记者自述采写经历和专家点评3部分,以求全方位地展示一篇优秀新闻作品的诞生历程。多视角地探讨其成功之处,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新闻精品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不停地在路上寻找美丽的故事。如今,“新闻故事化”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新闻采写中。所谓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实,使新闻报道充满人情昧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9.
彭石麟 《新闻窗》2006,(1):44-44
出于吸引读者的需要,我们的记者是很乐意采写社会新闻的。所以报纸上,五花八门的社会新闻杂存,令人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了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作出胜人一筹的报道,让新闻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令受众(读者)拍手称快。但有的记者却身入“宝地”不识“宝”,采写的新闻只能勉强应付刊播,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产生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与记者个人素质和个性化特点有着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1.
“越位”本是足球术语,笔者在本文中借用,指的是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在空间位置和时间顺序上超越被采访者和超越记者权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有些新闻记者由于惰性或者经验不足,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往往在行文上不注意推敲,容易造成读者的审美疲劳,甚至是形成恶俗。例如:遇到害怕的事情都是心有余悸,篇篇都说记者如何如何。本文将这些通病罗列出来,期望对新记者有所警示,有助于他们的新闻写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杨彪 《军事记者》2003,(8):49-49
问题的提出在我们的采写活动中,常听到这样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新闻富矿”。有人说京城是“新闻富矿”;有人说改革开放前沿是“新闻富矿”;也有人说,边远艰苦地区是“新闻富矿”……正如什么是新闻一样,看问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只是想从记者感知这个层面提出:新闻的富矿就在“司空见惯”中。其一,记者是常人,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普通人。有人会说,不对,记者是“无冕之王”,是特殊的族群。其实,这只是对记者工作极而言之的一面,说的并不是记者的全部。那么,说记者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  相似文献   

14.
杨帆 《军事记者》2007,(6):65-65
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萧乾的新闻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他也是少有的几位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战地报道的中国记者,他的新闻采写风格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记者的人都有共同的苦恼,就是在采写新闻时,常常为从哪里切入而抓耳挠腮、苦苦思索和追寻。事实上,这里面涉及的是新闻角度的选择问题。新闻角度,按照新闻学辞书的解释,是“在采访和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同一新闻事件,往往有几个乃至更多的角度可以选择。选择角度不同,宣传效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每年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的“两会”,再到各部委的工作会议,各行业视工作形势发展而召开的系列会议,由此可见采写会议新闻是记者、通讯员一项基本功。但常有读者议论:“我就烦看会议新闻,又空又长,今天李书记讲话明天张厂长强调,一个套路。”也常有作者感叹:“搞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会这样呢?纵观以往会议新闻报道,其主要弊病就是滥、长、空及写作的程 式化,报上常见的“格式化”会议新闻让读者生厌、心烦,有的报纸 因此类会议新闻太多,从而失去不少读者…  相似文献   

17.
让读者看到编辑部的精神报纸的可读性既体现于内容、技巧,也体现于记者的肯于吃苦和编辑的匠心。因此,编辑要为记者“开绿灯”,支持记者采写“见精神”的新闻。要使读者从报上看到记者的精神。记者的精神,首先体现于新闻的时效。头天夜里发生的事,记者连夜采写,第二天就见诸报端。读者就可以从这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中看到记者不辞辛苦的精神状态,受到感染。满版都是时效性强的新闻,读者可以感到“这拨人确实有点办报的样子”;相反,满版都是姗姗来迟的新闻,也会使读者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2006,(6):27-27
《办报参考》2006年第二期转载《青年记者》的文章《我的“三冷”采写方法》。 文章说,“冷静”、“冷峻”、“冷处理”,是记者在某些情况下尝试过的新闻采写方法。  相似文献   

19.
浅论新闻立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自力 《新闻界》2000,(5):52-52
什么是立体,有常识的人都能理解;但是什么是立体新闻,不少人却不太清楚。因此,在新闻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探讨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立体新闻的起源和发展   什么是立体新闻 ?《人民日报》主任记者王楚有个较好的归纳和见解,他说:“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某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比方把人像的正侧面同时表现,把立体这一形式运用到报纸新闻写作上,能使读者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是过去两倍甚至几倍的内容,读者读新闻所引起的共鸣时间也为之缩短。”   我国的“立体新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的过程。最早提出新闻“立体化”…  相似文献   

20.
赵振义 《新闻传播》2010,(9):118-118
是否能采写出一篇有价值、有一定影响的新闻作品,关键在于记者的“内功”练就得如何。本文从新闻采访的角度,提出应把握好新闻采访的“四最”,即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最有价值的事实、最佳的角度、最独特的新闻,以为采写好新闻稿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