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派系斗争严重是国民党的一大政治特点。抗战爆发前夕,华北的地方实力派宋哲元、韩复榘等人利用日蒋矛盾,在夹缝中求得了生存和发展。抗战爆发后,他们仍想钻抗战的空子,希望保存地盘与实力,与中央的抗战方针相抵触。要么与敌人妥协求和,消极备战,被日军打得措手不及;要么畏敌抗令,擅自后撤,拱手把国土送给侵略者。其结果导致了华北战场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就沦陷。  相似文献   

2.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崛起和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3年1月,日军攻陷山海关和临榆县城,2月进攻热河,由于国民党政府继续推行不抵抗政策,热河省政府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逃,日军于3月4日占领了承德,仅仅十天,热河全部沦陷.1933年3月,日军继续向长城一线进犯,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罗文峪曾屡败日军.古北口、冷口中国守军也对日军抵抗.日寇侵犯长城各口受到阻击,乃于4月侵入滦东,使长城中国守军腹背受敌.  相似文献   

3.
黄昊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1):98-101
宋哲元与韩复榘同出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原大战后,两人相继成为华北的两大地方实力派。抗战爆发前,他们主政的平津、山东对国民政府都处于半独立状态。20世纪30年代宋哲元与韩复榘的对日态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两人对日态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抗战进程,也决定了他们的最终命运。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6,(6):43-49
察哈尔抗战前后,刘桂堂匪军的政治动向是朝秦暮楚、反复不定。刘部先是在热河奋勇抗日,后来又做了日本侵察的先锋。该部又不被日军所信任,遂被李守信和王永清部逼出多伦。在各方的压迫下,刘部又参加了抗日同盟军,亦曾奋勇杀敌。后来又与方、吉二人虚与委蛇,然后从中渔利,以扩大编制增加饷械。待察哈尔抗战告一段落,刘部遂被宋哲元部逼走,经过数省窜回山东。  相似文献   

5.
抗日根据地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到1945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抗日战争时期,这次战争从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时,炮轰宛平县城,29军英勇抗击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在投降书上签字为止,经历了8年时间,故称八年抗战.  相似文献   

6.
卢沟桥事变后,宋哲元所部第二十九军首当其冲为中国抗日前锋军,其行动表现令全国人士瞩目。然而,尽管二十九军爱国将士不畏强暴,拼死杀敌,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但以10万之众,抵敌仅止20余天,对已经开始的全国抗日战争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造成这种事实的原因之一,是宋哲元在卢沟桥事变中放弃了原来的“以攻为守”作战方案,在不断的对敌妥协退让中贻误了事变之初的有利战机。 1935年,“何梅协定”签订后,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撤离河北,宋哲元以汉奸白坚武叛乱,“北平防务空虚,治安可虑”为词,毅然率第二十九军进驻平津。其时,蒋介石尚未放弃“安内攘外”政策,日军继续步步进逼,平津地区和华北随时都有沦于敌手的危险。宋哲元身为冀察地方军政首脑,一方面与华北日军折冲樽俎,苦苦支撑“和平”局面;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一二九运动发生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南京政府和以宋哲元为首的平津当局从不同的利益出发,对学生运动采取了前后有别的态度:运动发生初期,宋哲元采取严厉制止学生运动的态度,而南京政府则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认可,并试图将其纳入其许可的轨道内;1936年2月后,南京政府和宋哲元出于"防共"、"反共"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共同需要,决定对学生运动采取严厉制裁,进行疯狂镇压;1936年五六月份后,宋哲元开始转向同情学生运动的立场。这种变化,是抗战爆发前夕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局势的反映,也体现了不同阶级、阶层对日、对共态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世间百态     
1939年深秋时,蒋介石与周恩来再度来到湖南南岳,共商抗战大事。一天他们突然接到电报: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宋哲元在四川绵阳病亡。宋是抗日名将,久经沙场屡败日寇。周恩来当时任政治部副部长,他对蒋提议:将军在麻姑桥留有遗迹,我们去那里瞻仰,以寄托哀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通常指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在这期间,国民党军队主要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作战,组织了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歼敌40余万,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卢沟桥抗战是八年抗日战争第一战。日本侵略者蓄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挑起卢沟桥事件,炮轰宛平城;随后对北平、天津等地的大举进攻,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应战,进行了拼死抵抗,直至7月29日、30日平津相继失陷。这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在疯狂侵略中国华北地区的同时,日军再次对淞沪…  相似文献   

10.
安德馨.1893年生,河北人,回族。东北军独九旅六二六团一营营长.1933年1月山海关抗战打响.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安德馨下令死守,他在作战动员中慷慨表示:“我安某一日在山海关,日人一日决不能过去;  相似文献   

11.
豫湘桂战役,是抗日战争后期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于1944年4月到1944年12月,向国民党战场的豫湘桂地区发动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带有战略性的进攻战役。日军称之为“一号作战”。国民党军队在这次战役中,屡战屡败,造成抗战以来国民党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一日军大本营迫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在1943年秋天,就开始酝酿发动这次战役。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一年。当年夏季,苏军粉碎了德军的夏季攻势,10月开始反攻,苏德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在地中海战场,7月,英美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德意日轴心同盟开始瓦解。在太平洋战场,美军经过中途岛、瓜岛战役后,已转守为攻,先后攻占了阿留申群岛、新乔治亚群岛。日军的舰艇与飞机被大量击毁,开始丧失了制海与制空权,面临海上交通被切断,太平洋的日军有同本土失去联系陷入孤立无援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中日两国军队在上海展开较量。几个回合之后,战败的中国军队溯长江而上,退入西部山地。尽管日军攻占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大多数城市,但中国军队的主力却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武汉、广州沦陷之后,中国的抗战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位于武汉与广州之间的长沙,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阻止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最前沿堡垒。日军为攻克长沙这个战略要点,先后于1939年9月和1940年9月两次进攻长沙,但均在中国军队的抗击下铩羽而归。然而日军并未放弃攻占长沙的野心,而是在等待时机准备卷土重来。 长沙扼交通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湖南民  相似文献   

13.
1938年6月,日本华中派遣军兵分五路沿长江两岸实施对武汉的军事进攻。中日军队在遍及鄂豫皖赣四省的广大地区,展开了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武汉会战。位于大别山北麓的豫东南地区是拱卫武汉北部的一道重要防线。从9月初的富金山战役开始,到10月中旬豫南重镇——信阳失陷,中月军队在这一地区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激烈的争夺战。中国军队广大官兵不畏强敌,浴血奋战,重挫了日军的气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为武汉保卫战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14.
1937年8月31日,日军首次空袭广州,经历一年多的轰炸,广州于1938年10月沦陷。沦陷期间日军对广州的工业、商业、金融业的全面统制和掠夺,导致广州生活必需品价格较抗战前动荡多变,呈现出高涨至低廉,再由低廉至高涨,并最终走向崩溃的折线。抗战期间生活必需品价格畸形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战争;日军对广州实行经济操控以达其“以战养战”侵略政策导致金融秩序混乱;国民政府为了平衡收支大量增发货币导致严重通货膨胀,以及商人囤积居奇推动物价进一步高涨;加之抗战期间广东自然灾害频发,加重物资短缺。生活必需品价格动荡严重影响百姓生活,致使商业萧条,人民生活极度困难,饿殍载道,沦为难民者多。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阐述了宋哲元在“七七事变”后态度游移的原因:(一)从保全地盘和实力出发,作为地方实力派的宋哲元企图化“七七事变”为地方事件解决。这是根本原因。(二)宋哲元不谙形势,对日本侵华阴谋认识不足,这是宋哲元陷入日本侵华阴谋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南京政府对日态度的不明确是造成宋哲元态度游移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文章末尾指出了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一)宋哲元对日之“求和”与南京政府之对日“求和”有很大的区别。(二)宋哲元在事变后态度的游移,与冀察政务委员会内部亲日派势力的消极影响,关系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16.
1938年日军突破徐州防线大举东进,鄂东黄梅(8月4日)、武穴(9月1日)、田家镇(9月29日)、蕲州(10月8日)、黄州(10月23日)、黄安(10月27日)等城镇相继失守。日军在占领区内,野蛮地实行法西斯恐怖政策,其残暴兽行骇人听闻、令人发指。日军侵占黄梅县城的第一天,就在城西屠杀市民129人,侮辱妇女105人,其中30多名被污辱后惨遭杀害;9月3日,日军清水联队一部侵入广济余川乡,残杀群众245人,污辱妇女329名;日军两次践踏罗田过程中,飞机投弹炸死、纵火烧死民众数十人,污辱妇女致死5人;日军在盘踞浠水巴河七年中,掳掠巴河、鄂城、樊口等地数十名妇女设立所谓“料理馆”,供日军野兽欺凌。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17.
<正>湘西会战又称为雪峰会战,因为其主要战斗都是在雪峰山脉附近发生的。日本战史又称芷江会战,因为日军本次作战的目标就是芷江城。湘西会战是八年抗战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八年期间国军22次大型会战中少有的中日对攻战。中日双方投入自己的精锐部队以强碰强,激烈厮杀2个月之久(从1945年4月9日到6月7日),最终以10万日军兵败如山倒的惨败结  相似文献   

18.
对于日军暴行的研究,早在抗战初期就已经开始,如郭沫若于1938年4月2日发表的《日寇的残酷心理之解剖》,杜呈祥于1939年所著的《日寇暴行论》(专著),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明确揭露日军暴行的帝国主义实质,指出日军暴行与日本政府发动帝国主义战争战略目标的直接联系。本文想就此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湘西会战又称为雪峰会战,因为其主要战斗都是在雪峰山脉附近发生的。日本战史又称芷江会战,因为日军本次作战的目标就是芷江城。湘西会战是八年抗战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八年期间国军22次大型会战中少有的中日对攻战。中日双方投入自己的精锐部队以强碰强,激烈厮杀2个月之久(从1945年4月9日到6月7日),最终以10万日军兵败如山倒的惨败结束。  相似文献   

20.
<正>湘西会战又称为雪峰会战,因为其主要战斗都是在雪峰山脉附近发生的。日本战史又称芷江会战,因为日军本次作战的目标就是芷江城。湘西会战是八年抗战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八年期间国军22次大型会战中少有的中日对攻战。中日双方投入自己的精锐部队以强碰强,激烈厮杀2个月之久(从1945年4月9日到6月7日),最终以10万日军兵败如山倒的惨败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