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巩杰 《现代传播》2015,(3):95-99
随着电影技术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美学已由机械技术美学向数字技术美学转变。与传统机械技术时代的电影美学相比,数字技术美学在电影本体性、电影题材和想象以及电影时空的拓展上都产生了新奇的变革。电影数字技术美学奇观化的呈现和对人的想象力的最大化表达,使电影美学由传统的"感受美学"变成"惊奇美学"。审美体验由"艺术震撼"取代"艺术韵味","审美愉悦"变成"审美惊奇"。值得审思的是,只有在电影的技术美学美感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普世价值,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提升电影的美学品格内涵。  相似文献   

2.
1920年代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美学特点是审美的通俗性。这种通俗性审美特点是在新旧文化碰撞交融的上海,以电影商业化制作发行为根本,在观众接受、大众传媒和文人参与电影制作形成的互动"场域"空间中形成和发展的。大众传媒培养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电影商业运作又迎合了市民休闲需要,文人参与电影制作又使得电影具有教化意义,对"场域"参与者关系的互动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审美通俗性。  相似文献   

3.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商业结下亲缘关系。对电影的考察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与商业的运作。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如果在整个电影产业的消费一环不能成功,那么也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投合观众的审美心理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电影市场运作的风向标。与西方审美心理特点相比,中国人有着自己的独特心理审美特点,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因此,中国人在艺术审美方面更加注重对"象"的整体把握与体悟。因此,情怀成为一个中国人审美不可忽视的一点。无论是当下流行的青春系列电影,还是卡梅隆带着曾经的《泰坦尼克号》卷土重来,生产商所收获的效益是丰厚的,这也就说明了中国电影市场中对电影情怀的消费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坚 《中国广播》2005,(3):68-69
广播剧作为文学艺术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它与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姐妹艺术一样,都是一门语言艺术,也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要讲究语言的审美艺术,也要讲究音乐、音响和结构的审美艺术;但是,作为构成广播剧的主要感性材料的文学语言,其审美艺术在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剧作者必须苦心孤诣,进行刻意追求。实践证明,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广播剧,会在文学语言美学鉴赏上,取得同样经典的成就。文学艺术之所以能感染受众、打动受众,首先是文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视域下,国产动漫电影具有表达受众民族性心理、实现受众意境美追求、满足受众教诲性需求的特点.但是,国产动漫电影也面临扎堆上映、版权成本转嫁推高电影票价、宣发不力等传播困境.本文通过分析接受美学视域下国产动漫电影的特征及困境,提出制定分级制度推进动漫电影类型化、创意植入广告转嫁版权成本、适度宣发营造受众期待视野等策略,以扩大国产动漫电影的受众影响力,推进国产动漫行业更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从总体来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更具本土性的审美特色。因此,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为主题,以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为例,探讨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形式及作品中的美学理念,以期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电视电影《马世清离婚》是一部剧情片,全片以时间流逝为主线,多角度、多视点讲述了老两口真假离婚的故事,呈现老年人的生活及心理状态。全片风格朴素、诚挚、真实、简约。该片在第二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最佳电视电影奖,第四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我作为该片的录音师,谈谈自己的创作体会。对声音的整体构思和审美追求声音作为视听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在与画面艺术的组合中获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在声音的创作过程中,声音构思是重要的环节,也是录音师在录音创作前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1、用音乐的思维找准人物声音特点。演员的音色语调…  相似文献   

8.
张丽 《声屏世界》2000,(8):32-34
按照现代的接受美学理论,一部电视剧,当它尚未被纳入观众的欣赏过程时,只具有一种潜在的美,称为文本或本文,按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大师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观点,“由作者完成的文本仍处于一种潜在状态中,尚有待于意义的生成。”只有当它被受众(接受主体)欣赏时,才具有美感功能,成为接受客体。因此,研究电视剧与受众的审美关系,就是研究接受主体(受众)与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之一——适应受众受众与电视的审美关系,首先体现为一种适应关系。这是电视的艺术个性及其商品属性决定的。电视属于视听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9.
覃岚 《编辑之友》2011,(12):98-100
审美理解是一种特殊的理解,是对解释学理论的深层次运用,当我们开始探析新闻编辑对新闻文本接受理解的深度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了美的探寻。伽达默尔说:"美学必须在解释学中出现,这不仅仅道出了美学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而且还指出了解释学在内容上尤其适用于美学,这就是说解释学必须相反地在总体上这样得到规定,以至它正确对待了艺术  相似文献   

10.
叶坚 《视听纵横》2005,(2):90-92
广播剧作为学艺术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它与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姐妹艺术一样,都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综合的艺术。它不仅要讲究语言的审美艺术,也要讲究音乐、音响和结构的审美艺术;但是,作为构成广播剧的主要感性材料的学语言,其审美艺术在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剧作必须苦心孤诣,进行刻意追求。实践证明,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广播剧,会在学语言美学鉴赏上,取得同样经典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电影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艺术领域的重要结合,电影发展史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改革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当前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中的应用,给电影的各个相关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电影创作和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数字技术发展时代,如何正确地看待和认知电影美学,做好相应的电影艺术创作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基于此,本文对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冲击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电影的现代创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审视电视剧,具体分析了电视剧以下几方面的审美特征:针对性和反馈性、典型性和参与性、多样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从接受美学的批评角度,反观电视艺术创作策划——制作——传播的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显示出这样的审美特征从“隐含的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电视艺术策划要具有前瞻性,找准看点;为构建作品的“召唤性”结构,电视艺术制作要充分重视“留白”的艺术性;由于期待视野被融合的程度不同,电视艺术传播要有针对性,正确看待收视率。  相似文献   

14.
高萍 《新闻爱好者》2011,(8):124-125
作为中国第四代电影的杰出代表,吴贻弓电影既继承和借鉴了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又从民族传统艺术包括诗歌、戏曲和绘画中吸取了大量的艺术精华,借以拓展电影艺术发展道路,导演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情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和彰显,凸显出极富个性的民族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黄兵  雷红英 《新闻爱好者》2011,(16):124-125
作为中国第四代电影的杰出代表,吴贻弓电影既继承和借鉴了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又从民族传统艺术包括诗歌、戏曲和绘画中吸取了大量的艺术精华,借以拓展电影艺术发展道路,导演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情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和彰显,凸显出极富个性的民族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张俨 《报刊之友》2014,(9):99-100
论文通过对2013年具有代表性的青春纪念题材《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两部电影在影像风格、叙事策略和人文意蕴三个方面的对比,论证两部电影成功的元素,同时对目前国产商业电影表现出来的明显的艺术审美特质进行论证,期待商业电影的艺术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李京芮  张颖 《今传媒》2023,(5):78-82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大众艺术,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普及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上甘岭》肩负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传播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主流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具备重要的艺术价值。本文立足于美学视角,根据电影艺术的特殊性,深入剖析了影片《上甘岭》的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艺术元素,解析了影片的历史真实书写艺术真实之美、线性叙事表征影片结构之美、声画融合直抒音乐之美,探讨了鼓舞人心的抗美援朝精神的美育价值,旨在挖掘电影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引导观众获得审美体验,感受红色经典带来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18.
作为电影艺术中经常表现的部分,暴力以其炫目的形式感、震撼的节奏感成为当代电影表现的主体,而暴力美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电影暴力加以分析,指出暴力美学具有强烈的视听刺激性和艺术化、幽默化、正义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丧尸类题材电影是近年来渐火的电影类型之一,互联网上美剧《行尸走肉》点击率颇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为什么会愿意看这种血腥味十足的作品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以美剧《行尸走肉》为例,分析了丧尸电影中的美学特性,阐述了观众在影视艺术审美过程中的期待心理。  相似文献   

20.
高寒冰 《出版广角》2015,(14):124-125
美学是艺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近代西方美术史重要的理论依据.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是以知觉层面的视知觉理论为内容撰写的一部美学力作,开创性地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艺术感知中.书中提出艺术表现审美新境界、新价值,明确了视知觉形式动力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这一特征,丰富了美学审美标准,为品评现代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