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视我们的生命,总会感到有一种文化力量在装扮着我们的每日生活,这种力量便是人类智慧的沉淀——书籍。它随岁月的淘洗越发的熠熠升辉。书是我们生命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多维营养。有了这种营养的浸润,写作的清灵之水便会自然流淌。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为之根柢。"这句话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应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引领孩子们走进阅读,亲近阅读,享受阅读,让孩子们在阅读中焕发写作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绘本以图画讲故事的方式来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它拥有独特的魅力,让孩子爱不释手,孩子们在阅读中被感动着、陶冶着,也快乐着、享受着……有人形象地称之是"无压力阅读"。我们可以依托绘本,给文本补白,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让孩子在写作中趣味十足,快乐无比,变这种"无压力阅读"为"无压力作文"。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能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尽情遨游,拓展视野,学会辨别真假丑恶;写作训练,是一种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当然,我也不例外。在近20年的教学中这些问题也一直迫使我不断地反思,实践、总结。现  相似文献   

4.
我们热爱学习,酷爱阅读,在快乐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在读书中聆听智慧的声音——做有学识的读书者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自勉自励,自尊自爱,在磨炼中感悟生命的力量,在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分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基础年级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这就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严重分离。其实,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只是在近几年内有所弱化,目前大有趋于日益分离之势。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重视,当引起我们语文人的关注,这里想就"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这个话题谈点个人粗疏的看法和一些不成熟的尝试与探索。一、阅读与写作教学整合的价值追求(一)当前中学阅读与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6.
王昌义 《中文自修》2003,(12):42-46
读与写是母语学习永远说不完的话题。阅读是信息的感知、吸收,是知识的理解、获取,是人的主体心灵与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对接沟通的渠道;写,是对“读”的思考与反馈,是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一种沟通与交流,是寻求、表达、创造、认识自我的一种生存手段。读与写对于我们的生命是这样的重要。没有闽读,我们将感到孤独与茫然,而写作,那是我们自由生命真正的“栖居之所”。读与写的沟通、组合,将会唤起阅读者主体的积极状态.这种状态会促使阅读时筛选、内化的敏捷,丰富、有效的信息感知,是心灵、思维、智慧的营养基,而从我们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那是我们“存活”着、内心生机勃勃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意义不仅仅是能带来阅读的快乐.提高语文成绩,儿童文学的阅读还连着很远的未来.一个生命的未来,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童年阅读,从事童书推广工作,积极建设儿童阅读生态,帮助儿童爱上阅读和写作。悄悄地,我和我的孩子们也开始行动了。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古今中外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情操,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初中生来说,阅读不仅对人的化素养、品德修养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对于写作也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许多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无字可写,作内容陈旧、苍白、空洞。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相似文献   

9.
一、培养良好的语感 写作能力分为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能力。观察要求细致、准确、抓住特征;想象要求大胆、新颖、合情合理;语言能力通常指语言阅读能力、写作语言能力和修改语言能力。写作语言能力分为常规语言写作能力与技术语言写作能力。语言能力是作的生命,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是写作的上帝。无论是形式至上的唯美写作或内容至上的教化写作,无论是应用写作或学写作,都必须依赖语言的力量。我们在作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正>一、设计理念阅读是吸纳和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生命之源,写作是输出和创造,是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怎么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呢?用大单元整体设计打破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坚强壁垒。大单元整体设计是“一个围绕目标内容的、有主题、情境任务、学习活动、评价技术支持的统筹安排综合设计”。我把“以写作引领阅读,用阅读启迪写作”作为我们的设计理念,旨在把写作实实在在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写作与阅读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关于阅读,我们常常是带着一种功利性的眼光去理解的,认为阅读是为了从中得到一点关于遣词造句、作文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如叶圣陶所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但如果我们把阅读的归宿仅仅理解成写作,未免太狭隘了。其实叶老还说过:“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在写作的时候,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他还说:“日积月累并不为写东西,这本来也是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阅读的最终归宿并不是写作,而是生活,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一个人的生命体验有…  相似文献   

12.
<正>与胡识聊天中同学少年:09:31:50你怎么看待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胡识:09:37:02如果要我形容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我觉得阅读是一棵大树,写作是树上的果实。阅读是写作的原动力,给果实提供营养;写作是阅读的结晶,是大树生命的延续。因此,我相信那些能写出一个好故事的作者,都会痴迷于看书,会沉醉在阅读的世界里。当然,我也相信这世上有很多人看过成百上千本书,摘抄过各式各样的  相似文献   

13.
“大阅读”活动在我们学校全面开花,孩子们走进“大阅读”的海阔天空中。在阅读中,他们继承前人的知识,开阔视野,不断地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在阅读中,他们采集到各种事实来充当自己的写作材料。当然,从现实生活中直接捕捉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广阔无限的社会生活,任何人也不可能全部去经历,古代和外国的许多事物我们也不可能亲身去感知。因此,大阅读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让孩子们多读,熟读。作家赵树理曾经说过:“写起文章来要像走路一样的顺当,我认为这和我小时候坐在板凳上哇喇哇喇地读书有关系。譬如,小时候…  相似文献   

14.
一路花香     
邱丽君 《考试周刊》2013,(44):188-188
<正>"琅琅书声,朗朗乾坤,花的事业,根的工程。让我们心灵相约,点亮儿童阅读的明灯,温暖孩子的一生。"这是徐冬梅老师主编的《日有所诵》的序言,这位亲近母语活动的创始人,已经带领一群追梦人,一路点灯,大力倡导儿童阅读,今年是第十个年头了。"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多么平凡而有力量的话。"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培养终生阅读人",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都是点灯人",要点燃孩子们对阅读的期待之灯,对阅读的热爱之灯,永久地期待,永  相似文献   

15.
这一案例反思了兴趣与目标、快乐与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策略,它提醒我们要重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愿我们都能像信老师那样不断地在成功中汲取力量。从不足中吸收营养,和可爱的孩子们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6.
<正>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能在英语的学习中,有效地掌握"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写作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有如八十公公挑担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的孩子阅读量太少;部分学生虽然有了一定量的单词积累,但却不能将词和句有效地连在一起,组成一段通顺的话;更有教师过分追求教学质量,要求孩子们只专心于模仿,而忽略孩子们能力的培养等。如何为孩子们搭建英语写作实践的舞台,有很多人想到绘本,因为绘本呈现给我们一个完整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有位老师曾给学生布置了一篇 4 0分钟的作文 ,可事实是 :前 2 0分钟啃笔头 ,后 2 0分钟瞎拼凑 ;问之 ,答曰 :“无话可说。”是什么堵住了学生思维的泉眼 ?孩子们的观察力哪儿去了 ?为什么对身边俯拾即是的活生生的材料视而不见 ?为什么多彩的生活被拒之门外 ?苏东坡曾喻写作为“行云流水” ,从学生枯竭的笔端中我们意识到 :写作材料的枯竭、阅读资源的匮乏必将导致思维的凝滞 ,以致衍生出孩子们的作文本上成篇的假话、废话、空话、套话成灾。而这种现象的背景是 :教师“屠夫式”的课堂肢解 ,“一心只读教科书”的课堂封闭 ;家长视课外书为“…  相似文献   

18.
及时更新我们头脑中陈旧的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蒙台梭利  相似文献   

19.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二者相辅相成;在阅读中探索写作规律,在写作中培养阅读习惯。然而,在教学和实践中,阅读和写作教学长期处于分隔状态,即使有所结合,也仅偶然为之,没有形成规律,持久实施。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求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实施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快乐之约:生态阅读的高贵气质 阅读是人的本能,是孩子们的生命成长之需,在他们的生命里,对于“阅读”有着强烈的渴望和企盼。只要将一本好书递到他们的手中,你会看到他们是那样的投人,那样的忘我,儿童的心理得到了抚慰,情感得到释放,精神得到愉悦,你会发现生命的灵性得到唤醒,生命的活力得到焕发。童年在那一刻映现出了生命的高贵气质: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