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劝谏齐宣王接受"仁政"、"行王道"的思想时,认为齐国想通过武力战争掠夺的方式称霸天下是不可能的,即齐国想"以一服八"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觉得擅长论辩的  相似文献   

2.
师范毕业已二十多年了,回想起来,许多上课的内容至今已不留什么印象了,只有一句话仍记得那么清晰.那就是老师为了动员人人讲普通话在黑板上写的:“引而置之庄岳之间”.经老师解释,我们得知那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是孟子同戴不胜谈话时,打了这样的比方:有个楚国大夫,想让儿子学齐国话,那么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认为“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来打扰他,虽然天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庄岳”:“庄”是街名,“岳”是里名,都在齐国国都临淄城内.)意思是在把小孩放到齐国都城中去数年,即使时常打他,要他讲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了.孟子在这里通过比喻,说明环境可以影响人、改造人的深刻道理.这是唯物主义的,是十分可取的.它不但是学习语言的原则,也是全面育人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庄暴见孟子》是一篇宣扬“仁政说”的文章,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阐明了统治者要想使天下大治,必须关心人民疾苦,必须与民同乐的观点。为了阐明这一观点,孟子可谓循循善诱,欲擒故纵;迂回包抄,引人入彀。文章一开始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对话,提出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叙述比较简约,没有说明是什么理由,这是因为倘若先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势必与后文正面开  相似文献   

4.
据钱穆先生考证,孟子两次游齐,前后共达二三十年之久,在齐国的游历占据了孟子周游时间的半数以上。那么当时的齐国究竟有什么突出之处,吸引孟子长期滞留呢?历来人们均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于齐国的强盛,然而深入分析却会发现,孟子在齐国的长期滞留,是相似的文化心理、齐国的强盛和敬贤礼士的文化政策,以及稷下学宫的文化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理清孟子长期游齐的这一个案,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孟子的研究,同时有助于分析齐国在战国中后期成为诸国"文化重心"的背景。  相似文献   

5.
据钱穆先生考证,孟子两次游齐,前后共达二三十年之久,在齐国的游历占据了孟子周游时间的半数以上。那么当时的齐国究竟有什么突出之处,吸引孟子长期滞留呢?历来人们均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于齐国的强盛,然而深入分析却会发现,孟子在齐国的长期滞留,是相似的文化心理、齐国的强盛和敬贤礼士的文化政策,以及稷下学宫的文化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理清孟子长期游齐的这一个案,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孟子的研究,同时有助于分析齐国在战国中后期成为诸国"文化重心"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孟子两次游齐,前后累计达20-30年之久,在齐国的游历占孟子周游时间的一半以上。人们往往将吸引孟子长期滞留齐国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齐国的强盛,深入分析便会发现,孟子在齐国的长期滞留,是相似的文化心理、强盛的国力和敬贤礼士的文化政策以及稷下学宫的文化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厘清孟子长期游齐这一个案,不仅有助于对孟子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对于分析齐国在战国中后期形成"文化重心"的背景,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鱼在树上     
中国成语往往四字一句,字少但含义深刻而丰富,并且历史悠久,比如“缘木求鱼”,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不对、方法错误,就不可能达到目的。这是二千多年前,孟子对想称霸天下的齐宣王讲的:“您想动员全国军队冒险去攻打别的国家,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抓鱼。”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孟子的这个话主要是对士大夫讲的,那么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就不需要骨气了呢?春秋时期有个故事。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黔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有个难民经过。他傲慢地吆喝道:“嗟!来食。”用今天的话就是说:“喂,来吃吧!”看他那副脸孔、那个神气,这对于把人格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来说,吃这个饭的滋味比死还难受。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傲娇     
正傲娇小王子儒门下的众多贤哲中,孟子有一种异于他人的特点。这种特点,古汉语中甚至找不到一个贴切的词可以形容,但当代的流行语中倒有一个,就是"傲娇"。孟子到齐国去,劝齐王采纳他的主张,却不被重视,只好离开。走到齐国西南一个叫昼的地方,停了下来。有个齐国人,崇敬孟子,来到他的寓所,劝他留下。孟子不理他,靠在几案上眯着眼睛装睡。客人自尊心受了挫伤,说:"我为了见你,昨天晚上就开始斋戒,你却躺着不理我,这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一文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一句,课本注释“其庶几乎”为“该差不多了吧”。并将此句意译为“政治该会相当清明了吧”。这样一来,就等于在“庶几”一词的后面补充了“政治清明”这个被省略了的意思。这样的补充,是否与上下文意相符呢?我们认为是不符合的,倒不如理解为“齐国的政局该会相当危险了吧”,更恰当些。从行文来看,尽管孟子说了这样一句模棱两可、能进能退、十分圆通的话,然而他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清楚的。先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春秋时期,帝王好于声色犬马,已经成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而齐宣王在这方面是决不亚于别的君王的。他不但好乐,而且好勇、好货、好猎、好色,简直称得上是  相似文献   

11.
职趣     
公元前684年,齐国大军进攻鲁国,两军在长勺作战。鲁庄公听到齐国敲第一遍鼓,便打算下令击鼓进军,一旁曹刿日不可。等到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才说可以。于是鲁军进击,大破齐国军队。鲁庄公忙问何故,曹刿笑曰:“第三次鼓就算加班了,你见过加班还有想好好干活的吗?”  相似文献   

12.
徐俊良同志的《“庶几”解》(见本刊八三年第三期),在没有什么有力的旁证的情况下,就否定了历来对“庶几”的解释,徐文认为,《庄暴见孟子》中的“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后半句与其意译为“政治该会相当清明了吧”,“倒不如理解为‘齐国的政局该会相当危险了吧’,更恰当些。”“庶几”不是用于积极方面的指“政治清明”,而应该是指消极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一生游历讲学。先到齐国,其时,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稷下学宫,荀子在其中“最为老师”并三次任学宫祭酒。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是孟子以后最大的儒者,同时批判地吸取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成果,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批判地发展了孔子的“德治”学说,特别是“齐之以礼”的思想,建立起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著有《荀子》一书。为了实现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思想,荀子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地位和修养等一系列问题。首先,…  相似文献   

14.
康星芳 《甘肃教育》2009,(15):34-34
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环境。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曾以“一个楚国人想让他的儿子学齐语”的故事作比来说明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孟子说:“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意思是,一个齐人教他,许多楚人吵扰他,即使天天责打要他学会齐语仍不能做到;要是带他到齐国的闹市里住上几年,即使天天责打要他说楚语也不能做到。  相似文献   

15.
一《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一章。这篇文章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辩才,是《孟子》中很有代表性的、脍炙人口的篇章。孟子要说服齐宣王放弃霸业,以王道统一天下,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本来就是诸侯之间争战不息、兼并不已的时期,而齐宣王即位的第二年,就大败魏军,杀庞涓,俘魏太子申,韩、赵、魏的国君都朝齐于博望。此时的齐国,已是东方的强国。齐宣王一心想要效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称霸于诸侯。而孟子是这一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的是行仁政,以“德”服人,反对兼并战争,用王道…  相似文献   

16.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谈话记录。宣王是一个有图霸野心而无“发政施仁”意愿的君主,要想使他弃霸道、行王道,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孟子却以他善辩的才能说服了对方。其论辩艺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一、欲擒故纵,因势利导。孟子十分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争取主动,运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法来折服对方。齐宣王一心想称霸诸侯,因而见了孟子就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对此,孟子不说不肯讲,而托辞不知道来撤开,紧接着把对方引到自己要讲的论题范围“王天下”(以仁爱之道治天下)上来,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不过,孟子感到要使对方乐于参加这一论题的探讨,并接受这一主张,如果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或单刀直入地进行论证来压住对方  相似文献   

17.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V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8.
比喻在孟子散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人类哲理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作者为了说明一种道理或事物,而引用人们所熟知的另一相似的道理或事物来打比方,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以启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便于理解和认识某种事物。 孟子的散文以其磅礴的气势,热情奔放的感情,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而比喻的运用是其文章突出的艺术特点。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曾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据有人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一章中,就有九十三章总共使用着一百五十九种比喻。”(李炳英《孟子文选》)我们首先看一看孟子的文章是采取怎样的形式进行比喻的。 一、赋诗喻志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方法。春秋时一些士大夫在从事政治或学术辩论时,常常引用《诗经》的章句。但这种引用大都不根据诗的原意,而是断章取义,截取《诗经》的部分章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实质上就是将诗作为一种比喻的工具,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述某种道理。 有一次,孟子游说到齐国,劝齐宣王实行仁政。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  相似文献   

19.
今天看来,堪称世代母亲楷模的孟母也有失误之处,“孟母三迁”并非明智之举。在不考虑孟子感受的情况下,孟母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地“三迁”其家。孟子快乐的童年生活一次又一次地被孟母剥夺了、断送了。这是孟母极不尊重孟子的人格和天性的表现。由此可知,孟母在处理孟子的学习和生活时,并没有考虑孟子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孟子的这个话主要是对士大夫讲的,那么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就不需要骨气了呢?春秋时期有个故事,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黔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有个难民经过,他傲慢地吆喝道:“嗟!来食。”用今天的话就是说:“喂,来吃吧!”看他那副脸孔、那个神气,这对于把人格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来说,吃这个饭的滋味比死还难受。这个难民是有骨气的,宁可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也不接受这种带侮辱性的施舍。这个难民倒下了,但他的骨气千秋昂首挺立,千秋光耀神州,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