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夸美纽斯建立系统的教学论以来,教学论可以大体分为哲学和经验取向的教学论与科学取向的教学论。两种取向的教学论并不是对立的,教师应该学习并发挥两种教学论的精华来处理教学。不过,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当前应该特别注意学习科学取向的教学论以及建立在它的基础上的现代教学设计。本文简介两种教学论和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对当前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和吴红耘在《教育研究》(2011年第五期)上发表了《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本文是那篇文章的继续。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一指基于教学哲学和教师经验总结的教学论,二是指基于科学心理学和实证研究的教学理论。前者有悠久的历史,后者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只有30余年历史。其标志性成就是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加涅的两本  相似文献   

3.
基于二元论哲学的传统知识观存在两种主要的形式 :外源论和内源论 ,外源论知识观和内源论知识观将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对立起来 ,这两种知识观的弊端在教学中日益显露出来。建构主义知识观力图将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整合起来 ,形成一种超二元论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通过“同化”、“顺应”、“自组织”、“对话”等建构方式消减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 ,对教学活动产生了不少启发。  相似文献   

4.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和基本走向,时代向教学论研究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教学论回归生活世界,就要从根本上变革自己的思维方式,并由此导致教学论在价值取向、教学过程观、课程观、师生关系观、研究范式等方面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既有百年来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支撑,又有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原理和程序可供课程开发人员和教师、教研人员应用.鉴于我国新课程改革既不能停留于教育哲学理念的宣传,又不能走回头路(或者说“穿新鞋走老路”),许多有远见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觉走上了运用“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教改之路.实践将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学理论界对教学本质进行了热烈讨论,并逐步建立起"教学认识论"这一专门研究领域。目前,该研究主要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向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取向两个范畴,观点分歧集中于认识主体、认识对象、认识方法等方面。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十多年来的成效来看,教学实践一直在不断检验、丰富并具体化教学认识理论,两种理论取向呈现的悖论张力将殊途同归地走向实践的本土化的教学论。  相似文献   

7.
网络课程的科学目标取向和实践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课程设计中有三种不同的目标取向,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课程观:行为目标和结构主义的课程观、生成性目标和建构主义课程观以及表现性目标和人本主义课程观,科学的目标取向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前提。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是科学目标取向下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该模式的主要设计环节包括:内容—媒体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支持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8.
一、“教有法而无定法”认识采源分析 尽管“教有法而无定法”的认识来源非常复杂,但我们认为教师个人的经验认识、哲学教学论引导以及以教为主的教学观是导致这一片面认识的根本来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是教育研究领域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德国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以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培养人的问题,并从整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则缺乏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究其原因,除了跟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范式有关外,还与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中一个核心概念"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大研究范式并存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澄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由于论述类文本自身的特殊性,很多教师对此类文本教学设计的规律认识不清。因此,依据科学理论来探究中学论述类文本教学设计问题迫在眉睫。科学取向教学论是科学心理学在教学设计领域运用的结晶。运用科学取向教学论研究初中论述类文本教学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分析学生起点,确定教学目标;解析教学目标,厘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择取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展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与教学改革 ,我们必需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本文第一部分探讨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以及两者出现差距的原因 ;第二部分探讨实践者研究 (或教师研究 )作为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之一个取向 ,并根据有关文献探究 ,将实践者研究的目的、与学术研究的关联、沟通方式组成一个初步架构 ,亦会讨论香港一些实践者研究 (如行动研究 )的例子 ;第三部分探讨课程与教学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取向如何在实践层面有助于课程与教学改革 ,并对学术的理解 ,以及大学与学校建立伙伴关系的定位作一审视。  相似文献   

12.
教学理论的文化改造,是指根据“目标文化”的特性对“源文化”赋予教学理论的文化特性的改造,或根据教学理论所蕴含的“源文化”特性对“目标文化”特性的改造。对教学理论的成功文化改造,是教学理论跨文化对话的前提,也是借鉴外来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保证。教学理论的文化改造,有五个主要步骤:教学理论的本体解读;教学理论的“源文化”分析;教学理论的“目标文化”检视;教学理论的“源文化”与“目标文化”比较;改造教学理论中所包含的与“目标文化”不一致的因素,或改造“目标文化”中与教学理论不一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reviewed recent studi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in Korea to explore major trends and suggest future direc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40 articles from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tween 1994 and 2006, this study identified six trends: little emphasis o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dominant interest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for 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 or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pecial interest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for motivation and interactivity; emergent studies on the generic topic of instructional theories; heavy emphasis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for computer or Web environment; and sparse developmental research. Future directions of study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in Korea are suggested in response to issues arising from these trends.  相似文献   

14.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课程系统"与"教学系统"互动共进的理论发展格局。其中,教学研究在与课程的互相激励中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理论拓展:对课程论和课程改革以及课程理论和改革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论式的思考;在"课程"与"教学"的交互作用中判断改革的逻辑和依据;在与课程系统的相互激励中继承性地发展有关教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Learning theories are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teaching in that they shed light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spectrum of learning theorie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main areas: behaviorism, cognitivism, and constructivism. Behaviorism as a teacher-centered instructional framework for a long time dominated educational settings, shaping every aspec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contrast to behaviorism, cognitivism is a relatively recent learning theory and its features are not well known or are confused with constructivism by teachers.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ism, its philosophic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its implications for classroom practices, and its illustrative teaching methods.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reciprocal teaching, anchored instruction, inquiry learning, discovery learn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are explicated as the most distinctive methods of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相似文献   

16.
以建构主义课程论为基础,对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进行比较,着重分析和论述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以期促进教育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7.
以建构主义课程论为基础,对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进行比较,着重分析和论述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以期促进教育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波普尔的“证伪”理论以及库恩的“范式”理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学设计的理论转向问题,指出从ID1到ID2是教学设计理论的第一次转向,目前教学设计理论仍处在ID2“范式”之中,最后提出智能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理论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教学观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和师生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我国现在的教学改革带来不少启示。但作为发展中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仍有其偏颇和不足之处。且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也并非真正契合建构主义的本质精髓,对建构主义的理解还有着断章取义的曲解与误读。  相似文献   

20.
在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理论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对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课程进行的教学设计,以电磁波在两种介质界面上的行为模拟为例,详细阐述了运用Matlab进行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对比,证明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