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靳化荣 《考试周刊》2014,(99):26-26
中学生课外阅读对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这是教育制度、学校、老师、家长等共同原因形成的。学校要从改革教育考试制度,转变教师阅读教学方式,改变家长认识,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等方面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2.
张莹  易进 《教育学报》2005,1(2):88-95
关于中学生对语教师性别接受和期待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中学生的性别认知状况,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语教师在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性别差异。依据自编调查问卷,对北京市三所学校的117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对女语教师的接受和喜爱程度高于对男教师;他们普遍认为女性更适合做语教师;但学生对不同性别语教师的期待没有明显差异;遇到过男语教师的同学对语教师的性别期待表现出比较大的灵活性。中学生认为男女语教师在教学优势和教学风格方面有显的差异。因此,就中学生对语教师的性别接受和性别期待的可能影响因素、男女教师在教学优势和教学风格方面的差异及其可能原因和后果等进行讨论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院校开设女性教育课程,可以树立女生的性别观念,改变其心中性别刻板印象和自我性别偏见,培养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及有关两性平等的知识和技能,为女大学生提供一个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全新视角。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女性教育的现状和女大学生素质状况,在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系列课程,更显得十分必要、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性别是先天的,但性别角色是由社会影响和个体自身的认同决定的。女性自出生开始,就在家庭、学校、媒体以及自身的认同共同作用下,从婴幼儿期与男性的无差别者、学龄早期的优秀者变为青年期的缺乏自信、惧怕成功的矛盾体。教育应加强女性的性别教育,使女性在心理上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5.
教育和传媒偏向对女性低成就动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文菊 《教育科学》2002,18(6):58-59
教育偏向对女性自我性别低期待有着重要而长远的影响,家长通过投射期待、由玩具规定活动范围和形式及约束、限制成为女孩自我性别低期待的首要影响源;教材常常传递着性别偏差与性别歧视的权威信息;教师的教育行为有明显的性别期待上的差异。传媒偏向对女性自我性别低期待有着广泛而具有文化价值的作用,大众传媒文艺作品中性别刻板、性别偏见内容依然常见,弥散着女性性别低期待的信息;现代社会的商业广告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偏见、性别歧视;女性的低成就动机直接决定了女性对自我生活与职业成就的渴望与努力低于男性,从而影响了女性的社会成就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6.
女权主义是一种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在教育领域,女权主义者把研究内容定为教育中所有与女性有关的问题,核心是性别间的不平等及其对学校教育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影响。对西方女权主义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以及在中国传播情况的分析,探讨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对中国女性教育的启示,寻求解决当代中国女性的受教育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中国女性的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调查发现,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意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男女平等观不成熟,教师的女性家庭角色意识浓厚,教师的女性发展观念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较深,教师的性别态度不公正,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因此,加强社会舆论导向,改变社会性别意识状况;将性别意识纳入教育立法、教育政策中,并在具体的项目和方案中加以实施;同时对教师进行性别教育,如在师范院校和继续教育机构的教育中增加性别教育内容,还要提高在职教师对性别观念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8.
女性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国人才结构中的重要战略资源。显失公平,是目前人才状况凸显的问题,其主要是由女性资本欠缺、回报欠缺和制度场域中的组织所共享的偏见等因素所导致。优化社会性别意识文化,优化性别网络资本,整合同质性与异质性社会资本,能优化女性教育科技人才的社会资本储量。  相似文献   

9.
女性教育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的女性教育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作为受教育者所享有的权利状况已得到极大的改善.但在狭义的女性教育方面,对作为整体的女性的本质特征、生存状态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掌握,却仍存在诸多误区和空白.作为培育未来教师的高师院校,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有关专家学者疾呼:当今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严重失落,雷锋是三月来、四月去。教师们也抱怨今日学生“难教”、“难管”、“不听话”,有的甚至尖锐地提出青少年一代是失落的一代。笔者认为,中学生品德状况整体滑坡,除受大的社会环境影响外,学校及教师的教育方式更值得反思!要改变目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状况,除学校应引起高度重视,充分整合资源,组织各方面力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话语的历史印记从来都是标明两性之间的不平等,而教育存在迎合并建构这样的性别话语。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分析教育中的话语性别偏见现象,反映隐藏在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由于教育的性别不平等将会对女性的未来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所以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启示下,学校教育应该重视性别教育,做到"因性施教",提高教师性别意识,努力创造性别公平的学习环境,促进两性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孙希芳 《考试周刊》2015,(19):164-165
本文借助《中学生学校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对中职女生校园环境评价、家庭教育投资、学习成绩、学习表现、教师期待、自我期待等进行调查,分析中职女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职女性"和慧"教育是指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致和精神与社会性别理论、生命教育观等现代理论,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构建新的高职女性教育理念,优化并建立高职女性教育的内容体系,对高职女生开展性别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致和精神与良好性别认知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高职女性人才。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曾在2011年3月份提出,将在省内进行试点,对中小学女生实施女性教育。自此之后,一股围绕“女性教育”是否该提倡的争论之风便席卷而来,引起舆论界一片哗然,各界人士纷纷站出来为“女性”叫屈平反。于是,女性教育成为各界人士主要讨论的焦点。女性教育到底是歧视女性、对女性群体有偏见的阴谋,还是关爱女性,尊重女性的善举?女性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女性的独立意识、提高女性的”四自”(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觉悟、树立正确的道德人生价值观,还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女德”特色:是提倡性别教育,还是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曾在2011年3月份提出,将在省内进行试点,对中小学女生实施女性教育。自此之后,一股围绕“女性教育”是否该提倡的争论之风便席卷而来,引起舆论界一片哗然,各界人士纷纷站出来为“女性”叫屈平反。于是,女性教育成为各界人士主要讨论的焦点。女性教育到底是歧视女性、对女性群体有偏见的阴谋,还是关爱女性,尊重女性的善举?女性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女性的独立意识、提高女性的”四自”(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觉悟、树立正确的道德人生价值观,还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女德”特色:是提倡性别教育,还是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6.
女性 /性别教育以其教育对象、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特殊性 ,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高校、妇女研究组织的重视 ,其发展可谓方兴未艾。大连大学在这方面是进行得比较早的高校之一 ,而且在许多方面具有其显著特点 ,本文从女子学院独特的办学形式、我校独特的女性 /性别教育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三个方面对我校在女性 /性别教育方面的特色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地区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彝族女性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没有话语权,只能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民主改革之前,凉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彝族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甚少,只有通过家庭代际教育,代代相传。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彝族女性的代际教育状况有所转变,但也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万宗久 《学语文》2011,(5):9-10
新时期以来.社会中的女性问题越来越突出,诸如因美容而伤身甚至丧生、自甘作“不良妇女”、当“小三”等等,不一而足。毋庸讳言,这是整个社会女性教育严重缺失的结果。这一社会问题已引起了人们对女性教育的关注和思考。笔者作为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也从自己学科教学的角度对此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教育已逐渐成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和性别社会化的主要手段,不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里,教育的性别社会化对女性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对于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来说,如何发展女性教育,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不仅是中国教育制度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女性个人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前途。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相联,而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光荣使者,应探究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做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要走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