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陆长海 《科教文汇》2013,(18):179-180
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军事人才的基本素质,对日益成为军队生长干部重要来源的国防生而言,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部队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本文分析了高校国防生群体所存在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探究了这些心理矛盾存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环境建设、加强心理教育、优化管理模式三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校国防生是现代化军队建设的重要人才支撑,加强国防生军政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调研组成员走访了西安科技大学国防生任职单位,对学校国防生军政素质培养情况进行了现状分析,总结出了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从高校国防生培养的特殊性出发,以西安科技大学国防生培养为视角,提出从育人机制、教育平台、培养模式和队伍形象等方面加强国防生军政素质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程美华 《中国科技纵横》2010,(11):214-214,425
人格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内在的驱动作用。军人的健全人格作为心理力量,是整体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军队干部资源重要来源的国防生,人格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部队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事关我军能否在未来战场上“打得赢、不变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防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工作。学校必须结合实际,从提高个人修养、推进素质教育、优化育人环节等方面来培养和塑造国防生健全人格。在紧抓国防生能力素质建设时,要加强健全人格的培养力度,努力锻造国防生过硬的军事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骆兴山  王珊 《科教文汇》2012,(10):171-172
国防生是我国军队指导员或行政系列干部的主要来源,国防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是做好国防生教育培养的重要保证。当前国防生党建工作存在着党员发展结构比例和数量稍欠合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针对性稍显不强、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略显单一等问题。针对此现状,可从加强对高校国防生党建工作组织建设、完善国防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调整在国防生中发展党员的标准和程序、注重国防生党员的经常性教育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5.
朱丽娅 《科技风》2013,(10):31-32
随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向前发展,官兵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切实加强军校心理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应搞好心理教育、增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组织心理评估、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心理骨干、加强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6.
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是我国适应军事高科技应用与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培养国防生的工作经验,通过问卷调查,对国防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彭海 《科教文汇》2007,(11X):7-8
国防生是我国以后军队干部的主要来源,加强国防生党建工作是做好国防生教育培养的有效保证。国防生是我国近期普通高校的新生群体,如何加强国防生党建工作,为军队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军事人才,已成为普通高校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根据国防生身份的特殊性,如何加强国防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防生是我国以后军队干部的主要来源,加强国防生党建工作是做好国防生教育培养的有效保证.国防生是我国近期普通高校的新生群体,如何加强国防生党建工作,为军队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军事人才,已成为普通高校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根据国防生身份的特殊性,如何加强国防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已经渗透到在校国防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推进国防生教育管理网络化,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强在校国防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从运用网络技术打造国防生教育管理新平台、发挥网络功能增强国防生教育管理实效性、探索网络规律推进国防生教育管理上水平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拓展了教育管理工作新领域、构建了教育管理新格局、发展了教育管理新载体,进而推进了国防生教育管理工作在理论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低年级国防生党员发展与培养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亚洲  陈利涛 《内江科技》2010,31(12):1-1,9
党建工作是普通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建设的主渠道。然而,一些高校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低年级不发展、少发展,高年级集中发展,毕业前突击发展"党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利于国防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本文以低年级国防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低年级国防生党建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对低年级国防生党员发展和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低年级国防生党员发展与培养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葛元骎  孙小蒙 《科教文汇》2013,(26):204-205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80后”和“90后”的农村劳动力,也称第二代农民工。而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本文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现阶段的心理问题特征,并结合现阶段背景探讨了导致其产生的因素。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对社会不满、孤独,对人对事冷漠以及归属感不强的心理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包括社会、教育、家庭和个人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中的奉献及作用日趋增大。然而,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出现了诸多困难,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就应当有着比其父辈更为强烈的教育诉求。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学习意识、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经费五个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诉求问题的对策及建议,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融入城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高低对中国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传统农民工高,有较强烈的培训意愿,他们对培训所持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他们是否参加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地位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适应形势上的变化,农民工技能培训内容、模式也必须随着职业、技术的发展新趋势及培训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心态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往往为社会忽视。本文总结了新生代农民工所存在的主要不良心理现象,剖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心态需要全社会多层面来共同构建。  相似文献   

15.
柳建平  魏雷 《软科学》2017,(2):38-43
利用对甘肃10个村庄外出务工农民工的调查资料,基于代际差异视角,在统计分析其特征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泊松回归模型分别对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并进一步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分离出造成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次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两代农民工存在明显的特征差异,且各种因素对职业流动的影响结果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个体特征差异是导致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次差异的主要原因,家庭储蓄率低、未婚比例高、家庭劳动力多等因素提高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提高受教育水平、拓宽就业分布有利于两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  相似文献   

16.
敖萱  刘永根 《科技广场》2012,(6):186-191
基于文献分析和对江西省130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运用SPSS15.0统计分析工具分析他们的心理契约,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的特殊之处,并进一步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结构维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丹  洪琳  李文川 《软科学》2011,25(11):120-123,127
基于文献分析和对浙江省28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运用SPSS15.0和LISERL 8.70统计分析工具对他们心理契约结构进行了探索性和验证性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包含基本责任、情感责任和发展责任三个维度,并进一步对结论和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稳定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新生代农民工离职率高、就业不稳定,势必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用工企业及社会经济稳定发展都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并阻碍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三方面共同努力。本文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现状,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韩宇 《现代情报》2017,37(10):99-103
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在线职业教育具有现实需求,同时也面临障碍。采用文献调查法及网站调查法,探讨了公共图书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在线职业教育支持服务的研究基础及实践经验,以障碍解决为出发点提出公共图书馆在线职业教育支持服务的原则与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20.
姚永丽 《科教文汇》2014,(32):218-219
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上辈一样为城市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又有与上辈不尽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呈现出新特点,在城市融入进程中产生了不少的新问题、新情况。本文试着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出发,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因素和解决路径,从而对这一问题作出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