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雪君 《语文天地》2014,(31):28-29
士大夫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群体,在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爵是读书人一辈子的梦想,也就由此而形成了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即士大夫阶层。《论语·子路》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在孔子的心中,但凡严于律己、忠君爱国之人皆可称之为“士”,如此看来,“士”和“君子”又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将“士”和“知识分子”“君子”混为一谈,“士”更  相似文献   

2.
原倩倩 《文教资料》2014,(30):81-83
历史小说可谓是当代文学的重镇之一,它本身具有浓厚的跨世纪文化启示气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刻的表现和与之具有特殊精神气质连接的这一文类,历史小说在其自身发展进步中对“再造中华文明”作出了自己深沉的回应。其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士”阶层,张扬着本民族的个性与气质,其内涵的丰富性足使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将对当代传统历史小说作品中“士”阶层的文化意义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更清晰地呈现出搏动着华夏民族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3.
“士”现在指的是知识分子或知识阶层的人,是文士;而最初,“士”却是武士。  相似文献   

4.
余英时先生认定,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士”的社会地位,随着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出现,日趋旁落,渐次脱离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带,走向边缘。①对此命题,笔者实不敢苟同,特此著文商榷。 首先,笔者认为,余英时先生将“士”或“士大夫”与“知识分子”混为一谈,是欠妥当的。“士”或“士大夫”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商、西周、春秋时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商书·多士》:“用告商王士。”《酒诰》:“厥诰毖庶邦庶士。”春秋时,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有食田,有的以俸禄为生。《国语·周语上》:“大夫、土日恪位著,以儆其…  相似文献   

5.
一、传统文化与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 中国的“士”在春秋以后,便逐渐成为一个只有“恒心”而无“恒产”的以“智”为谋生手段的阶层。隋唐以后,科举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部分士子实现阶层流动,成为显贵。但与西方知识阶层相较,中国的知识阶层总体上的生活境遇却实在不能说好。孔孟的儒家道统在君主专制下最终成为一个乌托邦的幻影,而老庄及玄禅所营造的个体绝对自由的桃花源式的审美境界也只是镜花水月。但是,儒释道的理性建构与诗乐的感性陶冶所营造的贵和而守中的文化价值取向,使得读书人的心理与人格在出世与入世、  相似文献   

6.
晏子使楚     
[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为士矣。”  相似文献   

7.
郭飒飒在《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二期撰文,对儒家伦理是精英伦理还是大众伦理的问题进行讨论,吾淳先生指出:“当我们仔细考察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时候,就会发现儒家伦理有十分确定的适用性,它的主体定位是古代社会中‘士’以上阶层,或士大夫阶层,孔子与孟子等早期儒家创始性人物又将其叫做‘君子’。显然,这是一种精英定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知识阶层与西方知识阶层迥然不同,十分重视“修身”。这是因为中国血缘宗法关系浓重的社会是“人治”社会,各级统治者的个人品质直接关系到政治清明与国家兴亡。所以,历代统治者选官时,都把道德标准放在首位。而知识阶层由于自身出路狭窄,只得扰着地投身于政治,同时以良好的自我道德修养作为进入仕途的资本。知识阶层“修身”的社会作用有四:一是使知识阶层具有高尚的人格;二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重视内心完善,轻视外在事功;四是使知识阶层主体意识弱化。关于“修身”传统的思考与启示:一是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可丰富内心世界;二是“修身”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今天应更新其内容;三是自我道德修养应与政治教育相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四是应提出切合实际的道德标准与要求,而不是像传统“修身”的要求那样试图使个人成为圣贤的最高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9.
士与士大夫,作为在春秋战国时代崛起的社会精英文化的代表,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社会文化阶层,其处世态度、道德修养、行为规范,浸透着老子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本文通过学术文献和史实记载,论述了老子学说对“士”与“士大夫”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激烈变动的社会氛围的的催化下,魏晋知识阶层过去的思想信念受到极大挑战,传统思想资源中本身存在的“士”阶层传统人生定位的单一以及对终极问题的回避两方面使得它们难以支撑、解决士子们摆脱现实人生困境的需要,知识阶层已经习惯了的价值观发生着根本的动摇,玄学的讨论和佛教的引人帮助人们摒弃了拘束于社会认同的道德观念,而在对宇宙本原的探讨和超越境界的思考中凸显出“自然”的意义,这有力促发了人们不断深人探求实现个体独立、自由生活方式的人生途径。  相似文献   

11.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试论宋代士大夫阶层的保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的庶民地主及工商业地主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富人阶层中的重要构成力量。士大夫阶层提出了维持现状的“保富论”。他们大都为富人辩护,反对抑兼并,反对夺富人之财以予贫人的行为,要求政府保护富人的财产和经济地位不受侵犯,这是士大夫阶层中的主流声音,充分表现了他们在财富领域的保富思想。  相似文献   

13.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绅士即是其中一个特定的等级阶层的称谓。   “绅”,本是表示等级身份的一种服饰,指的是古代士大夫束在外衣上的大带,“古之仕者,重绅插笏 (音互)。”由绅的含义引申为“束绅之士”,简称为“绅士”。并进而特指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士大夫阶层。但古代士大夫仅指当官的读书人。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到了明清之际,谋取功名的读书人不断增多,很多人虽然取得功名身份,却不能为官。所以,人们就把那些不曾为官的科举士子统称为“士”。当时,绅与士有着本质的区别。到了近代,这种区别逐渐消除,无论当官…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震荡的时期,自此直至秦汉统一的这段时间里,士阶层以它独特的社会角色和人格形态标志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顾炎武《日知录》)的时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社会形态迥然异于春秋之时。这“无定主”的“士”中就有纵横家之流,他们是诸子百家中最为活跃的一群。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近代社会的士绅以其独特的见识和目力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推动新政前进,使新政全面打开中国的现代化闸门;另一方面,新政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军事变革以其历史的前卫性对士阶层的命运起了主宰作用,士阶层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清末新政与士阶层的互动关系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趋势。  相似文献   

16.
金卫 《湖南教育》2006,(12):46-46
《师说》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论说“师道”的文章,作者对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学于师的风气作了针对性极强的批判,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7.
从“士”之自觉到“人”之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化传统中,士自先秦诞生之日起,就有了一种精神上、思想上乃至行为上的自觉与成熟,这导致了这一群对人世俗生活及个人情性的不甚关注,甚至是忽视。而至先春末,随着君权政治的日益加强,士之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复苏,开始把向来朝外(社会)的目光向内(个人)转,由此到汉代,特别是汉末发生了士阶层“人的觉醒”,士也因此真正地成熟和血肉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18.
学界论及东汉党锢,多站在代表正统、道德的士大夫立场,表现出对宦寺阶层行为的轻贱。本文欲突破这一思维框架,从宦寺所代表的社会下层民众努力争取向上层社会流动而重新建构政治人物标准的角度,子东汉党锢新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处于急剧壮大和急剧变化之中,并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由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可知,楚、秦两国都在春秋初年形成了较完备的阶级结构并出现了士阶层,但因两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生态和发展路线等诸多不同,两国士阶层的人员构成、人口数量、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也有别,对本国乃至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大不一样。楚士人多才高、用于晋而事于秦,为楚国经济文化的繁荣、秦王朝的统一和统一而稳固、强盛而昌明的汉帝国的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是中国居士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直接表现就是居士佛教之中坚势力士大夫居士阶层的兴起,其兴起与以下三端相关:一是汉末以降的社会政治环境;二是印度佛教对中国知识阶层的渗透;三是汉末以降宗教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