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复活》人物形象的结构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部被称作创作顶点的小说。作家对男主人公涅赫留朵夫人物形象的结构学把握,对其外部身体活动线索与心理运动轨迹合而为一,共同构成作品单一、厚重的叙事主线。作家在对这一叙事主线的技巧把握中,体现了对批判揭露俄国社会和宣扬“托尔斯泰主义”两大叙事主题的极力追求。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盲刺客》中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搭建起错综复杂的叙事迷宫,其中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是作家得以完成该叙事作品的重要手段。从叙事学角度看,可以从叙事结构、视角和声音三个方面对《盲刺客》进行解析。玛格丽特把高超的叙事策略与一贯以来沿用的女性主义题材巧妙结合,揭示了加拿大的现代女性情感、地位和所处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包括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三个层次。中国古代小说尽管有个别采用倒装叙述的(如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中的《薛伟》),有个别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如唐传奇中的《古镜记》、《游仙窟》、《谢小娥传》等都用“余”、“予”的口吻叙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如唐初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也有个别以性格或背景为结构为中心的(如《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和《山市》),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以情节结构为中心、以连贯叙述为主要方式,在叙事语言上的典雅的文言发展到既有书面的典雅、又有口头的活泼。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新移民女作家张翎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交错的彼岸》是继《望月》之后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糅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构成多重人称复合叙事。张翎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巧用使叙述者在叙述时空上的转换自然而流畅,且赋予读者真切感和信任感。第三人称叙述使得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比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张翎对两种叙述人称的灵活掌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5.
吉尔吉斯民族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小说《白轮船》表现出深厚的哲理意蕴,这与其完美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分不开的。这种叙事艺术表现在场景与角色的设置、情节结构的设计、叙述层次、叙述角度等诸多方面,从而体现出作家“神话化”、“哲理化”的叙事风格和作家精湛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6.
《伤逝》与《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产生在五四落潮之后的两个经典文本。这两部作品在小说主题、叙事风格的抒情化、情感的低沉性方面有相同之处,在叙述立场、叙事模式与作品内蕴上又存在着不同之处。从此我们能发现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7.
《长方形盒子》是十九世纪美国早期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恐怖侦探小说。小说保持作家以往恐怖、压抑的哥特式风格,以第一人称叙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美人之死"的美学主张,同时其独特的叙述也为侦探小说提供一种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8.
吉尔吉斯民族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小说《白轮船》表现了深厚的哲理意蕴,这与其完美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分不开的,这种叙事艺术表现在场景与角色的设置,情节结构的设计,叙述层次、叙述角度等诸多方面,从而体现出作家“神话化”,“哲理化”的叙事风格和作家精湛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9.
常仕璇 《海外英语》2014,(7):163-164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也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独特叙事艺术,特别是在叙事结构和叙述视角、叙述风格上的创新,赋予作品巨大的魅力,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杰作。该文重点从作品的叙事艺术入手,分析作品在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叙事风格上的突出特点,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解读,挖掘出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叙述视角的成熟,是现代小说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鲁迅小说《呐喊》、《徨》中有五种叙述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述和第三人称旁观者叙述及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叙述。因而《呐喊》、《徨》比之古典小说更利于传递作者的情感信息和认知信息,具有与古典小说完全不同的现代性质。从叙述视角角度来看,《呐喊》、《徨》的风格特征除了长期以来公认的"深沉幽默"外,还应加上"迸发"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围城叙事”是现代家族小说的叙事总模式,这种叙事模式决定了家族小说的深层结构和叙事主链的同构性。历史寓言叙事模式、全息影像叙事模式和个人心史叙事模式是“围城叙事”的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在家族文本中,"围城意识"与叙事形式是一种双向阐释、互相印证的关系.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可分解为三个阐释向度:家族故事的横向组合关系(即故事生成);家族故事的纵向聚合关系(即叙事模式);家族故事的语言构成机制(即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无产阶级,在甲午战争时期得到发展,到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在“一战”时期得以迅速壮大,且随着工人运动的展开,斗争水平的提高,无产阶级由一个自在的阶级发展为有政治觉悟的自为阶级,它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宣言》作为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文献,为新时代统揽"四个伟大"提供了重要启示。思想层面,《共产党宣言》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伟大梦想、矛盾思想与伟大斗争、政党建设思想与伟大工程、"两个必然"思想与伟大事业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价值层面,《共产党宣言》为"四个伟大"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而这一价值指向,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中国人民,更有着深厚的世界情怀。实践层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写作《共产党宣言》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辩证思维为统揽"四个伟大"规划了如何去做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5.
三四十年代我国小说创作蔚为大观。随着新文学创作自身的积累 ,加之作家在借鉴外国文学的同时 ,也有意识地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学汲取营养 ,不仅作家的文体意识渐次提高 ,使小说叙事在各方面都逐丰富纯熟 ,意义空间也不断拓展、深化 ,且见之于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但如果将其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 ,与同时代的外国文学相比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阶级斗争叙事是周立波土改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的修辞策略,这不仅表现在作者瓦解了农村中以血缘关系定亲疏的成规,而且巧妙地借助宗法社会所形成的伦理规则为阶级斗争叙事服务;而“革命话语”对“农民语言”的改造和修正这一事实,也恰好说明经过改造的“农民语言”同样能为建构新的社会秩序起到不可替代的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期的历史小说中,儿童视角叙事是一种崭新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儿童视角在作家进行历史想像与历史书写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非群体、非社会化的极具个性化的限知视角是叙述载体的“弱化”和作家叙事策略上的有意“撤退”,在叙述家族、文革等历史时,儿童视角常造成一些未经阐释的“有意味的空白”,常以叙述之轻表达生存之重,是作家历史叙事中的另一类叙述法。  相似文献   

18.
在男性作家那里,儿童视角更多的是一种叙事策略,而对于女性作家而言,儿童视角的选择是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在小说中,男性叙述常与"民族"、"历史"等内容相关,而女性眼光却经常与"小孩"、"女性命运"相关。这两种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他(她)们的小说具有"粗犷"与"温馨"两副不同的面孔。  相似文献   

19.
宗教叙事伦理以宗教传说与宗教教义作为潜在的叙事资源与创作题旨,是宗教伦理形态在叙事文本中的具体描摹.霍桑在宗教的叙事框架中演绎了北美现代意识冲击下的女性角色嬗变,表现出作家矛盾复杂的婚姻伦理观念与宗教态度.  相似文献   

20.
严歌苓的《白蛇》和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在背景选择上都穿插了历史时代因素,但不同于“用文学写政治”的宏大叙事方式和“以政治论成败”的主流叙述模式,这两部作品皆以历史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情感故事为依托,深刻表现出人性的善恶,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哲理的思考。无论是从作家的书写角度还是叙事手法,作品都无异是主流历史话语下的“边缘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