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物质原则和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两条重要原则。把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既是解释物质观的必要条件,也是解释实践观的必要条件。物质原则与实践原则的统一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物质论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两个必然"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认为,"两个必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而且还是一个由"两个绝大多数""两个决裂""两个决不会"构成的内涵丰富、逻辑缜密的思想体系.把握"两个必然"的思想体系,有利于发挥好"两个必然"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科学基石作用,使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仅仅停留在纯理论教育的层面上,而是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深入到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以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思考之中,使人们从中领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蓬勃发展的真谛,增强抵制各种怀疑、否定"两个必然"观点的能力,在新时代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伦理学"2+2+2"动态教学模式是指"两条主线"、"两个教学环节"、"两种评价方式"."两条主线"即在伦理学课程教学中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条主线","两个环节"是指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环节"完成教学过程,"两种评价方式"即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两种方式生成学生的学科成绩;伦理学"2+2+2"动态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公理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达成教学目标;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是情感原则、责任原则与生活原则.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原则出发看实践"和"从实践需要出发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两条对立思想路向.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就,主要是立足实践的需要去"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既是由中国不同时期的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任务决定的,又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点息息相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正是从当前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构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在对毛泽东的评价中,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客观公正"和"恰如其分"等一些新的原则,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些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这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条道路,也是一个理论体系,是我们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已成为党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7.
增强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增强“进头脑”实效性的原则第一 ,确立“学以致用”的原则。“学以致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也是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 ,应用它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应用是学习的目的 ,也只有在应用中才能验证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才能真正学懂弄通。这就是说 ,要在学中用 ,在用中学 ,学用结合 ,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实质上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问题。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是增强“进头脑”实效性的最重要的前提。江泽同志最近在谈到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有三条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最基本原则。一是价值原则,就是为全世界大多数人谋利益。二是认识原则,就是实事求是。三是实践原则,就是改造世界。这三条原则不仅鲜明地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而且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任何一个社会历史问题的看法中,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9.
从"一国两制"的科学含义出发,陈述了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新概念,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典范,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这一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这表明"一国两制"构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守夜人" --阿尔都塞的理论解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阿尔都塞甘当马克思主义的"守夜人",全身心投入到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理论活动中,其思想初衷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划一条分界线",坚守马克思理论发现的科学特性."回归马克思",更准确地说是"回归成年马克思",构成了阿尔都塞理论解读的逻辑线索.有了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的强力介入,阿尔都塞的理论解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这些时尚精神的烙印.他对马克思的全新解读,是把马克思描绘成一个不自觉的结构主义者,让马克思穿上了"理论反人道主义"的外衣.崭新的方法和概念,展现了一个全新的马克思的形象.这种解读着实给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带来了一股难得的清风,为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其内容上是全方位的,丰富的;在其时间上,呈现出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阐明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结出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马克思主义危机论”甚嚣尘上,西方学者面对历史的深刻变化努力反思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就在这个时候,拉克劳与墨菲公开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陷入了危机,“不可能从遭受的打击中清醒过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向后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后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致命缺陷———本质主义的解构与清除,是走出危机的新选择”,我们通过对观点的质疑得出结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反本质主义理论主张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面否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并不直接就是人道主义,但也不是反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包含人道主义的成分,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因素即为马克思人道主义。马克思人道主义既是人道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理论前提及内涵,探索其思想所实现的根本性变革,这是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论根据;第二部分探寻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理论影响价值,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带来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刻变化。探寻社会如何发展,人们何去何从,应形成什么样的发展观等问题的答案,以期挖掘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是历史地生成的一种主体存在;在概念内涵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指的是那些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关系力量的总称,这种主体力量是相对于政府、国家等主流政治力量而言的非官方公共力量;从概念的外延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指的是一切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的社会力量或社会因素的总称,这种主体力量是相对于个体力量而言的。  相似文献   

15.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首先克服长期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的传统观念;克服长期形成的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视若冰炭的"冷战"思维模式;克服"书斋式"的体系构建和盲目追求学科体系自恰的治学态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以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树立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全球视野,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唯其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作出的新的科学概括。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在马克思主义三大领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方面,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而且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并不直接就是人道主义,但也不是反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包含人道主义的成分,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因素即为马克思人道主义。马克思人道主义既是人道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理论前提及内涵,探索其思想所实现的根本性变革,这是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论根据;第二部分探寻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理论影响价值,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带来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刻变化。探寻社会如何发展,人们何去何从,应形成什么样的发展观等问题的答案,以期挖掘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秦宣 《教学与研究》2007,3(8):13-19
在中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化.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高度关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实际、我们所处时代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这三大要素.只有同时准确把握好这三大要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成功.  相似文献   

19.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既是一种称谓表达与价值评判,又触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与品质特征,还关涉中国共产党的主体作为与践行方式,分别构成马克思主义"行"之谓、"行"之实、"行"之倚。从"行"之谓到"行"之实,从"行"之实到"行"之倚,如一个链条那样相互衔接,将马克思主义由内至外、由对象性存在到主导性力量,由可以"行"到能够"行"、由"行"之根据到"行"之实现,一一展示出来,构成一幅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运行图景。"行"之谓是总结性概括、提炼性结论,"行"之实是内在性根据、根本性支撑,"行"之倚是关键性因素、决定性环节,三个层面共同诠释了"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要义与真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它体现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以来,它的内涵在毛泽东有关中国化论述的基础上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包括它的实践基础、理论形式、目的、结果、分类等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