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谚也说“步不稳则拳乱”,这些都充分说明,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步法动,全身才能动;步不动,其他无从动。否则,定会被动失势。  相似文献   

2.
张源侠 《精武》2008,(1):28-28
最近武术网上有件不大不小的轰动事,某绵拳弟子与某心意拳名嘴公开比武,结果心意拳一方落败,此事起因是,那个绵拳弟子的老师在武术网上公开说:“打个比喻;心意是他中学学的课程,绵拳是他研究生专修科目。”  相似文献   

3.
文章整理并分析了心意六合八法拳的功法,从功法的角度探讨心意六合八法拳的健身作用。六合八法拳是一个优秀的拳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健身价值,它可以平衡阴阳,调节神经,对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静磨剑 《武当》2012,(5):25
形意拳有阴阳五行之说,一般流行的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并联系到劈、崩、钻、炮、横五拳相生相克,这些都是牵强附会,毫无拳学意义。王芗斋宗师早在四十年代答记者问时就说:"要知形意嫡传,……亦无五行生克之论,不过指五种力之代名词,非手法与套也。……非若今人动谓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见,一再思之,然后出手以应敌,鲜有不败之者。""金木水火土",其实是形意拳前辈比喻形象的  相似文献   

5.
名家信箱     
我想向崔仲三老师请教在太极拳里如何去理解“腰”这个问题。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谈到腰的问题时说,“在走拳架时,四肢动度为最大,躯体为次,腰最小。腰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微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真动”,并强调,不要在“教习时‘转腰’两字不离口,不能有强化转腰的想法和念头”。这和我平常习拳时教课老师要求的正相反。教拳老师总要求我们以腰为轴,带动全身,强调太极拳的“力源”在腰脊,主张由腰脊带动四肢运作。那么应该如何去理解“微动不如不动”?在习拳中如何体验“不动之动才是真动”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王奇勇 《武当》2000,(5):29-29
内家拳法之桩功,是以修炼精神、意感、形体五弓等,使之统为一体而产生出浑元整体劲力为要义。其修炼程序是先静炼,后动炼。静练为功,动练为拳,动静互合为真拳。也就是说,内家真传拳法是由“静桩”和“活桩”组合而成的一种拳法。其特点是:拳中有功,功中有拳,拳功互合,内外兼修。形体五弓,指的是两臂、两腿和整条脊柱。五弓的修炼,是通过特定的练习方法,使五弓挺拔舒展,张蓄饱满圆活,处处蕴含有弹性而具备阻挡或反弹敌方的来力和具备松活弹抖及其它发劲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鸡腿、龙身、熊膀之力,从下向上合为一个整体力,而心意六合门的六艺之鹰捉则是手的上三节梢节发出的关键。拳经云:鹰有捉拿之精,起如虎扑,落如鹰捉物,手落似佛眉是也,踩者如置物足下是也,脚落如石碾物,即是落如鹰捉是也。发作要鹰捉勇猛,起手如闪电,打人如迅雷,鹰捉燕,鹞钻林,狮搏兔。起手三心相对,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起手如箭钻,  相似文献   

8.
沈勇武 《中华武术》2004,(12):27-27
许多拳种,特别是太极、八卦、形意为主的内家拳,在与人交手时,均主张“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临战又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9.
(一)心意六合劲 心意六合拳要求身成“六式”:鸡腿、龙腰、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鸡、龙、熊、鹰、虎、雷,为心意六合拳之身法,拳技运行六形合为一体。强调内、外三合,六百一致。盘拳练艺,使刚柔之劲相济,内外之力合一。 (二)心意之阴阳劲 心意六合拳在发力劲道上其理深奥,融道学、阴阳学、生理学、力学为一体。盘拳练艺,刚柔相济,发招技击,内外合一。心为技艺之体、技艺为心之用。心欲动周身俱动,意欲发视谁谁惊。其劲力的产生和击发之道,概略为蓄之中节、固之根节、达之梢节。集蹲、涮、摇、拧、插、  相似文献   

10.
皮传琼  杨伟丽 《武当》2014,(10):22-24
(接上期)七、关于上下相随原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动,如是方可为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讲解:“神领,眼到,手到,足到,身到。”这就把上下相随具体化了,形象化了。走架时,每一个动作都要“一领四到”,协调完整。即《拳经》上说的“一动无有不动”。推手时更要做到“一领四到”,才能有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圆活之趣。  相似文献   

11.
硬币由正反两面构成,一枚硬币是正反两面是"二"。对此,中国人说:"一中含二,合二为一,_就是二,二就是一。"西方人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来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之理。"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感性直觉思维是从研究对象整体上来把握,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老虎逛街,众人见之纷纷躲避。老虎什么也没有做,谓"不作",但效果却摆在那里—"作"了。"不作而作,作而不作",这是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以简制繁;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动而不动,不动而动;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等等,这都是中国人的哲学、思维,都不能仅从字面上从理性逻辑思维上来推敲、理解。  相似文献   

12.
自拜读李瑞林先生载于《精武》2006年第6期《形意拳名家谱——形意拳创始人李老能逸事(一)》一文后,本人感到很迷惑,今与李瑞林先生及心意(形意)拳门的师友们共同探讨。疑问一:谁是心意(形意)拳创始人李瑞林先生在文中谈到,形意拳的创始人是河北深州李老能先生。本人认  相似文献   

13.
戴天 《精武》2009,(5):39-39
神拳缘何名心意,全凭丹田用功成。意发势随人难防,气动力追通自生。六合四梢兼三节,万本一珠本五行。束长虚实须贯通,起落轻重要分明。勇内藏智决胜负,动中寓静刚柔平。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六年全国武术观摩会五月十九日结束于古城徐州.此次赛会有一显著特色:怪.一谓兵器怪,仅短兵器就有拔天钻,牛心拐,四方耙,五擒剑,滟滪刀等等,均见所未见;二谓拳术怪:磨子拳,臂挂拳,翻子拳,法门拳,总泽拳、六步架等,亦闻所未闻.说到三怪,最令人大开眼界,由于本赛会系全国经三年苦干挖掘成果之形象汇报,一锹锹挖地三尺,挖出许多山野奇士来.笔者浮光掠影,信手採撷将这些奇人之轶事,奉献于读者.  相似文献   

15.
“简化武当拳”一经问世,即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在练习的同时,想进一步了解“简化武当拳”的技术和技击特点,本文就“简化武当拳”的技术和技击特点加以分析,认为其显著的技术特点是拳法自然;拳法阴阳;拳法圆柔。其技击特点主要是: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静待动,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以体为用;以慢制快,以虚待实;轻灵虚无,一无所有;无所不有,无中生有。全凭心意用工夫。  相似文献   

16.
嵩山少林武术套路繁多,历代散失在民间很多,目前在寺内流传的有以下套路: 【1.拳术】 小洪拳、大洪拳(三节)、朝阳拳(四节)、观湖拳(一节)、炮拳(三节)、通臂拳(三节)、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大通臂、心意拳(三节)、罗汉拳(五十四节)、心意  相似文献   

17.
螳螂拳小传     
螳螂拳始于明末清初,由反清志士王郎(王文成)所创,螳螂拳之流派有三:一是“七星螳螂拳”,二是“六合螳螂拳”,三是“梅花太极螳螂拳”,也称“梅花螳螂拳”。其技术理论与技击手法具有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双重特点,内用太极混元一贯之气,外走太极圆形;不动如泰山,动如惊雷;快似闪电  相似文献   

18.
周建勇 《精武》2007,(8):56-57
少林功夫是少林拳术、器械、散手、硬功、擒拿、点穴、卸骨、跌打伤科和暗器等武艺之总称。其中,硬功是少林功夫的核心。少林功夫既有以柔为主的内功拳(如心意把、柔拳等),又有刚劲威猛的外功拳(如金刚拳、罗汉拳  相似文献   

19.
拳术的力量,不同于本力和机械性用力。拳术力量的培养是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强化训练,才能获得意拳以站桩为基础,通过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静中求动的训练方式,获得拳劲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所谓真髓是指“拳劲”而言。意拳站桩所培养出的“劲”称浑元力。我认为“浑元力”是指人体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浑元一体的力。我们通过训练获得浑元力,其关键在于怎样运用精神假借,使身体各部建立矛盾争力,进而使周身与外界建立争力,最终达到一动无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古代导引发展而来,它是拳术与导引、吐纳有机结合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拳势动作是“一动无有不动”的螺旋缠丝式圆运动;使“劲贯四梢”,运气是“气宜鼓荡”“气遍身躯”的“一气贯串”。说明太极拳核心是“恒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