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冯涛 《语文知识》2015,(2):38-40
至今为止,我国对先秦时期中国诗学的研究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下简称《孔子诗论》)的问世,将会扩充我们对先秦理论的研究,增加中国先秦诗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深度,这对于中国学术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一、《孔子诗论》简介《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著作,它在说《诗》方法上勇于探索,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的方法。《孔子诗论》按其内容可分为诗之综论、诗之题旨、  相似文献   

2.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先秦战国时期的儒家诗论著述,是最早成体系、有逻辑的关于“诗三百”的诗论评述,体现了先秦儒家诗学思想。《毛诗序》作为汉儒的诗学论述,它与《孔子诗论》一方面具有相承性,二者属于同一诗说系统;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毛诗序》诗旨阐释中女性角色和“美刺说”的出现,以及《毛诗序》与《孔子诗论》在说诗目的和风雅颂次第的不同,体现出不同时代论“诗”作品的独特之处,也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差异性。在两者所传达出的诗学思想的对比中可以考察自先秦至汉代儒家思想的嬗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学化的解经趋势,民本思想的转变与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融合,施教观念的转变。在这三点背后,便是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差异以及儒家思想自先秦至汉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孔子诗论》的作者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定是儒家孔门的诗论作品。《孔子诗论》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言志"、"诗显情"和"诗传教"三个方面,其别具一格的论诗风格以及诗学思想对于研究先秦诗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诗论》的出世为深入研究先秦诗学提供了有力的凭据,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孔子诗论》的时代与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大多数学者已经接受"《孔子诗论》为孔子著作"的观点。但是,从对"■"的断字、"孔子曰"的称呼方法、《孔子诗论》的结构、《孔子诗论》的解诗方法以及对《孔子诗论》内部诗学思想的分析来看,《孔子诗论》虽然杂有孔子之《诗》学思想,但总体来看,其应当属于战国中前期的《诗》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孔子诗论》所体现的"以人为本"、以"情志"为基础说诗的阐释精神基本上被汉儒搁置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政治伦理意义的发掘。《毛诗序》说诗基本上忽略了诗人个体情志,而着意追求诗歌背后所负载的历史沉淀,以求施用于政治。又因二者同为解《诗》之作,前已论及二者思想上的渊源,那么由具体窥见一般,可看到《诗论》与《毛诗序》的不同。一、入《诗》之内与出《诗》之外——指向的不同《孔子诗论》论诗注重《诗》的思想内涵,也有对诗  相似文献   

6.
楚竹书《孔子诗论》与孔门后学的诗学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竹书《孔子诗论》非出自孔子 ,乃孔门后学之作。其与《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诗》学 ,应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风。竹书《诗论》与孔子《诗》学之间 ,在学诗以培养人格、传承礼乐文明等文化精神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但更多的是发展。竹书已不再强调《诗》的社会功能 ,不再考虑《诗》的比附性意义 ,而是在对诗意的理解中 ,把握诗旨 ,并把诗与社会、政治及历史联系起来 ,从《诗》中探寻周代社会政治盛衰之迹。呈现出由《诗》之文本入手的学术性倾向。其对孔子诗学的最大发展则在于对诗歌本质与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孔子一生没有留下论诗的专门著作。由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撰辑而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通过孔子与学生的一些片言只语的简洁的对话,发表了他对《诗经》的~些精辟独到的见解,是其闪烁光辉的论诗真言。孔子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诗经》的评谈中。孔子是第一个深知《诗三百》的艺术价值和政治思想意义、也是第一个接受《诗三百》教益的大人物。在诗方面,孔子的主要贡献在诗论。春秋时代的一些美学和诗论的新观点在孔子的发挥下趋于成熟,且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诗论奠定了基础。与孔子的中庸思想相对应,他诗论的一…  相似文献   

8.
孔子对《诗经》的评论历来是《诗经》及古诗论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由于孔子所论过简,后人理解分歧很大,故本文试做集成式研究:以《论语》为主,尽可能全地勾稽孔子《诗》说;分类研究,认为孔子主要论及《诗经》的性质、功用、用诗方法及审美标准;本意考辨,尽可能全地勾稽历史上对孔子《诗》说的不同理解,考辨孔子《诗》说本意;考镜源流,孔子发展了前人零星片断的见解,又直接影响了汉儒的《诗》学观念及儒家功利主义诗论。  相似文献   

9.
关于孔子之于诗学的贡献,人们所论甚伙,似已难以置喙,然大多数评论都忽略了孔子言《诗》的背景,即西周礼崩乐坏,诗教式微的现状。孔子于此重新赋予《诗》以经典意义,并将其作为其学术承传的一个重要文本,这对后世的诗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查考可见,孔子对《诗》的"备王道"、"述礼乐"的诗学定位,恰恰开孟子、荀子诗学阐释的王道派和政教派的分野之端,而汉代《诗》的经学化阐释,也多围绕这两点而开。  相似文献   

10.
《孔子诗论》展示了孔子诗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诗无隐志,乐无隐情,文无隐意”是孔子《诗经》解释学的基本观念,深化了《尚书》“诗言志”之说。孔子论《诗》的思想还包括:以“德”、以“天命”说《诗》;以“民性固然”说《诗》;以“情”说《诗》;注意《风》《小雅》《大雅》《颂》的风格差异及其所反映的情感、生活的多样性。此篇竹书的价值远超《诗序》,是今后论述孔子诗学的首要依据及说解《诗经》的重要参考文献。《参德》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使用了“天神”“皇天”“上帝”“天命”等词汇,主张礼敬天地鬼神;强调“无思”之德,主张人主应当效法天地,敬顺天常、天时、天礼;主张“临民以仁”,民本思想浓厚;禁忌用语较多,训诫口吻强烈,宣扬了赏善罚暴的思想。此篇竹书的思想成分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应当判定为阴阳家著作。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原始歌谣的产生与流传,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论事类”诗话,最早的“论辞类”诗话保存在先秦时期的历史要籍中。《尚书尧典》中舜和夔的对话,开“论辞类”诗话作之先河。《论语》中孔子论诗的记述是诗话中最早的系统的“论辞”之作。  相似文献   

12.
从孔子至汉儒建构的"儒家诗教",搭架起了中国传统文理之主要框架。诗教重委婉规讽劝刺政教,强调诗歌社会功能,奠定了两千年来的中国诗学主流思想,影响巨深。唯历来学者多聚焦论述唐诗之审美特色,冷落了其对诗教观念之接受。现依据诗文本,论析诗教对孟郊创作的正负面影响,并重估诗人之复古诗教观。从中唐险怪诗派者对诗教之接受角度,论证诗以教化非元、白之专利,亦窥探了中国诗学主流话语对后世诗歌创作之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董玲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3
在孔子这里,诗的本质特性并不是基于诗的语言艺术的本性,而是它的仁义道德的层面,诗由此构成人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即开端。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孔子对诗作出基本规定:在心灵维度上,诗表现为抒情和洞见的能力;在社会维度上,诗教人如何成人;在自然维度上,诗揭示了人的存在的领域。基于此,诗最终成为了对仁义之道的言说。  相似文献   

14.
皎然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他的《诗式》是唐代诗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仅总结了唐诗由兴而盛的成功经验,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诗由盛而衰的过程。在《诗式》中,他提出了“五格论诗”的诗论方法,这“五格论诗”的方法和皎然的文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方法自身的矛盾,也表现出统一于文艺思想的倾向,既显出矛盾性,也显出统一性。本文拟就皎然诗评标准内在的矛盾性和统一性提出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新诗理论在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全面欧化的情况下诞生,其要纠正的自然是新诗发展的偏颇,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自觉。但又不能否认的是自由诗也是诗,不乏审美价值,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主导形式。其新诗理论重新重视格律诗,强调诗歌之建筑美,必然导致旧体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凭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再加上对西方有关格律和形式诗论的有意剪裁式借鉴,不难看出他在有意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中国古老诗歌的魅力,找到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私人讲学的人,他生平最重诗教,但对诗本质的东西却很少论述,他主张诗从属于伦理道德和政治。孔子十分崇尚周礼,有着改良周制的政治思想,但却得不到重用,因而孔子通过诗的教化作用向弟子传播周礼,以期培养一批改良主义政治人才。  相似文献   

17.
邵洵美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要的唯美主义诗人和诗论家。他对探索中国新诗的出路,做了深入思考。他的诗论文笔洗练,观点鲜明,自成体系。其早期诗歌显示出较多的模仿色彩,诗论多是译介英国唯美主义理论;后期他总结了中国新诗历程,自觉探索新诗出路,诗歌创作和诗论上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诗歌欣赏观念 ,包含了“入乎其内”的分析和“出乎其外”的联想两个方面 ,既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具有奠基之功 ,而且与现代的文艺接受理论有某些暗合之处 ,至今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雁翼是一位以讴歌新中国建设而产生影响的诗人,他不仅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也是一位有独到见解的诗论家。他在诗论中对诗歌美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不仅指出了诗美的构成元素,而且由诗歌的"美"进一步思索到诗歌的"真"。雁翼是一个敢于思考更敢于实践的诗人,努力地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着实验。雁翼对诗美的思考与探索对他的创作走向成熟具有积极的意义,指导他在艺术上、思想上取得了进步和成绩。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的诗歌之旅,始于旧诗,更为新诗,归于新诗格律化。其《诗的格律》旨在匡正时弊,救治新诗,于新诗格律化有倡导之功,惟其言说属急就章,缺少学理的缜密。其后,中国新诗格律化继续探索前行,却是道阻且长,至今尚未走出困境。在中国新诗格局中,自由诗与格律诗各有所长,将会长期共存。人们期待中的现代格律诗的几种主导体裁应该是:古典加民歌式的三顿体,突破古典和民歌的四顿体,以及歌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