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堂——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从容不迫地走进课堂,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开始授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教师的身上,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然后在一片掌声中,师生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我们不禁要反思:在这些所谓“精彩”“优秀”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  相似文献   

2.
吴四娟 《学周刊C版》2011,(3):111-112
【背景】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教师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开始授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然后在听课老师的一片掌声中,师生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我们不禁要反思:在这些所谓"精彩""优秀"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语文教学独具魅力、体现人文关怀的美在哪里闪现?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常看到公开课基本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却不禁反思:在这些起示范作用的精彩、优秀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语文教学独具魅力、体现人文关怀的美在哪里闪现?难道顺畅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4.
一、课堂———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从容不迫地走进课堂,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开始授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教师的身上,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然后在一片掌声中,师生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常看到公开课基本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却不禁反思:在这些起示范作用的“精彩、优秀”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语文教学独具魅力、体现人文关怀的美在哪里闪现?难道顺畅的教学流程、先进的教学手段、热闹的教学气氛,就是理想课堂吗?  相似文献   

6.
现状点击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从容不迫地走进课堂,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开始授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老师的身上,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最后在一片掌声中师生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走进音乐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位客人,我们看看他是谁?又在哪里呢?(课件展示:迪士尼乐园里,唐老  相似文献   

8.
信息网站     
特级教师的授课艺术源自什么在“宁波之春全国小学语文‘诗意语文’教学观察会”上,听课老师被王菘舟和窦桂梅两位特级教师的授课深深吸引、打动。两位教师的授课各有风格又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两位老师都那么胸有成竹地启发着学生的“知”,推动着学生的“情”。为了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在课堂上铺垫,铺垫,再铺垫;为了让学生在文本的自主理解上达到足够的深度,教师启发,启发,再启发。课堂走向高潮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走进作者心灵深处,与作者发生灵魂对话、精神相遇的过程。正如窦桂梅在评课中所说:只有当教学与情感、精神、人性链接…  相似文献   

9.
记者:进入21世纪,网络、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已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作为校长,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发展的?你在工作中主要面临那些困惑或挑战?刘芳兰: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必须接受,并充分利用,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2001年我在火星小学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向区教育局、学校老师借钱创建了“校园网”“、班班通”,效果很好。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全部否定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些课一支粉笔就够了,没有必要让老师们把时间花费在课件的制作上。目前网络化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购置设备、派老…  相似文献   

10.
一位青年教师正给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当讲到“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时,一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道:“可以用吸管喝水,我们平时喝饮料都用吸管的。”“那时有吸管吗?”那位老师没好气地说。只见学生垂头丧气地低下了头,其他学生则发出了哄笑声。一位青年教师教学《美丽的丹顶鹤》,当读到“黄海之滨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时,一名小男孩插嘴道:“老师,丹顶鹤的第一故乡在哪里呢?”老师一时语塞,碍于有人听课便虚晃一枪:“这个问题下课再讨论吧。”小男孩只好怏怏地坐下,一节课也没再举手发言。课堂上,遭…  相似文献   

11.
王洁 《江西教育》2005,(18):8-9
什么是课例?我们应该怎样来做课例研究呢?这里跟大家讲述一个我所见到的一个课例的“诞生”过程。一、开始:面对—个共同的教学问题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研究。沈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开始。沈老师授课的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课堂交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但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教师们必须面对的共同的教学问题。以课例的形式将教学中大家共同面对的教学问题呈现出来,是教师做…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人都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最近,有幸参加一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同时聆听两位老师执教《雨点》一课,他们在课结尾时的不同处理上,让我感触颇深。A老师上完后问学生:“你们想去寻找雨点吗?”学生说想,老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本来老师是随便说说的,因为她上完课就要回自己的学校了,可是学生是很认真的。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那你住在哪里啊?”……相信这篇课文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教学的,说真的,如果那个老师直截了当地回…  相似文献   

13.
谢安平 《师道》2004,(6):29-29
最近老在基层学校跑来跑去。跑到哪里,那里的老师就关注地问:谢老师,来听课?教一年级的老师则更是紧张:糟了,谢老师来了,肯定又是听我们的课!也有不紧张的,主要是年轻的教一年级的教师。因为他们的心态和新课程一样年轻。这个学年,我们市起始年级开始实施新课程,各校按规定选择的是清一色的年轻教师担任新课程的教学,年龄都在35岁以下。这些人,因为年轻,所以没有很多的框框,思想放得开。走进他们的课堂,可以感觉到新课程的理念在我们心中发芽,新课程的理想在他们身上发芽,新课程的效益在学生生命中发芽。也有老教师担任新课程教学的,虽然各…  相似文献   

14.
孙双金 《教师博览》2006,(11):20-21
如何让教师从封闭备课走向合作备课?如何让教师的教学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从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尝试的同课异构中,我们或许会有所得。一天下午,我走进了五年级办公室,5位年轻的语文老师正在集体备课。我对她们说:“我也参加你们的集体备课,好吗?”她们都高兴地说:“欢迎校长参加,我们求之不得呢。”我看她们正在讨论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课。如何解读这篇文章?我尝试提出以下问题让大家思考:其一,“我”的脾气为什么会变得暴躁?从哪里看出“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是谁让“我”又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决心“好好儿活”呢?其二,母亲为什么一…  相似文献   

15.
邵聪 《良师》2003,(23)
开学第一节课,老师满脸笑容地走进教室,亲切地问:“同学们,我们先来聊天,你想跟老师说什么呢?”沉默了一会,一个男同学慢慢地举起手,小声地说:“老师,我想去撒尿。”  相似文献   

16.
走进新课程实验区,人们发现教材变了,课堂活了,学生灵了,而老师却感叹:不会教了!原因何在?细细推敲,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反映在教师教学这一层面上,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受到了冲击,教师习惯性的教学实践受到了挑战。因此,教师“要学会教学”必然成为新课程实验中广大中小学教师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一、学会教学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基于班级授课制仍然是当今教学的主要形式这一现实,在探讨教学理念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课堂?”《透视课堂》一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课堂是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  相似文献   

17.
教育资讯     
两老师同讲一堂课一个教室一位老师授课人们已经司空见惯 ,可是合肥南门小学两位老师一起走上同一张讲台“主持”同一节课实属全国罕见。昨天上午 ,记者怀着好奇心走进南门小学英语实验班课堂。 10时许 ,上课的音乐一响起 ,孩子们便欢呼雀跃地和一起走进来的MrsMa、MrsSun打招呼。在 40分钟时间内 ,两位年轻老师通过展示图片、分组做游戏、听录音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掌握了“he”与“she”的用法。据悉 ,从本学期开始 ,南门小学便尝试在一年级中开设英语实验班 ,进行两位老师共同“主持”同一节课教学。上课…  相似文献   

18.
一“圆的认识”,这是小学里常被老师选作公开课执教的教学内容。从各类报刊或网络中,我们可以搜索到近百份关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教学“半径、直径”这两个概念,在设计教学方案前我思考了3个问题。第一:成人头脑中建构的“半径、直径”概念是什么?对教学有什么启示?反思我们成人头脑中建构的概念,也许对我们的教学不无启发。第二: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应走向哪里?这两个问题是关于学生学习起点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第三:传统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什么?教学时有哪些不足?  相似文献   

19.
阮旭日 《广西教育》2012,(24):59-60
“同学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知道!您叫虞大明老师。”“那老师小时候叫什么知道吗?”“虞小明。”“老了呢?”“虞老明。”与学生一段风趣的对话,引出了课堂的一片欢笑,虞大明以自己独有的亲和力,从容地走进了学生的世界。4月,借“2012‘绿城之春’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的机会,记者走近名师虞大明,聆听了他的精彩授课。  相似文献   

20.
品尝青橄榄     
微机课上,第一排同学的微机都出现了故障,一位同学连忙报告老师:“老师,死机了。我们这一排都死了。”老师问:“还有谁也死了?”许多同学都跟着嚷嚷:“老师,我也死了。”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还没死。”老师挠挠头:“怪了,全班都死了,你为什么没死?”——中国笑话下午,老师神神秘秘地走进教室,笑着说:“我带来了一种秋天的果实,想知道是什么吗?”听老师这么一说,大家可好奇啦!我们猜测着,可老师不是皱眉,就是摇头。在我们的千呼万唤下,老师叹着气在每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