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独秀为何抨击"桐城派",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承接了晚清民初对"桐城派"批评与超越的潮流,看到了"桐城派"从中兴走向衰落的趋势;二是欲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文学,必破"桐城派"正统、正道、正宗之地位,三是以林纾为代表的"古文"势力成为了现实阻力,对林纾和桐城派的批判就成为《新青年》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2.
从音节字句上体会古人之神气的"因声求气",是刘大櫆文论语言学转向的必然逻辑结果。凸显以音节为关捩的语言感,使得"因声求气"的诵读之学成为桐城派的不二法门。它所生成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美学:作古文成为桐城派的"行为艺术"。"因声求气"的根本诉求,在于在诵读中复活经典的"义法"而建构为心灵的秩序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6,(6):86-88
桐城派散文英译活动的研究与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相契合。通过桐城派散文英译成果的梳理,总结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今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期提高桐城派散文英译质量与海外传播效果,补充中国古典艺术散文英译的短板,深化典籍英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社·宗派·性格——艾南英陈子龙之战再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艾南英文章、年谱为主要依据,结合复社、几社和豫章文社的发展,对艾、陈之战重述,指出论战有两次,分别在崇祯元年秋冬间和崇祯二年秋,都与复社、艾南英为文社的选文权和势力范围发生的争斗密切相关.决定争斗胜负的,不是双方奉行的文学理论,而是采取的组织斗争策略.然后对艾、陈之战进行"细读",指出他们论争的宗派特点.最后性格来探讨论战激烈的原因,指出八股文经历对艾南英的傲慢和"好辩"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余依妮 《文教资料》2014,(36):62-65
《祝福》和《菊英的出嫁》同是乡土小说中关注寡妇形象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从群体规范出发,以祥林嫂和菊英娘形象为主要分析对象,详细阐述了封建礼教的群体规范本质、祥林嫂和菊英娘在封建礼教的群体约定之下"自我"的丢失,以及作者在作品中倾注的对个体"人"的思考,对社会暗黑的反抗,对未来之路的探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英雌"话语演变为民族国家振兴、女权振兴的典型话语形态之一。与之相呼应,小说拟构的"英雌"纷纷涌现。由此,"想象英雌"构成了此类小说叙事的一条主脉。一般而言,"英雌形象"都具有相同的拟构方式和手段:即应"引"而生的英雌速成途径,英雌能量的乌托邦狂想和英雌人物的"演说"性。  相似文献   

7.
第四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17—18日在安徽桐城市召开。与会专家主要就桐城名家、桐城派与桐城文化、桐城派文献等方面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2022年“桐城派与近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桐城派研究的多维视角,拓宽了桐城派研究的思路和边界;二是近代文学研究呈现新气象,为桐城派在近代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学术语境;三是桐城派研究的多元化探索,展望了桐城派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桐城派主要作为被批判的对象呈现于研究的舞台。这一时期,文学革命派、仪征派、桐城派自身、纷争之外的学人等研究群体均对桐城派作出了多元探讨。对桐城派与八股文、阳湖派、宋学、汉学、新文学之关系等方面均进行了全面解读。虽然民国学人已跳脱儒家思想的范囿而展现了独立与理性的研究品格,但是在新旧思想的共同激荡下,他们对桐城派的评判往往体现出复杂的面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中校注成就之外,选取了明清大家的韩文批点成果,以明唐宋派、清桐城派为主,是其一大特点。马其昶主要依据桐城派古文创作"雅洁"审美标准,并融入自己的古文观,吸取诸家分析韩文风格、创作技巧、语言内容等评语,体现了马其昶所代表的桐城派的韩文批评观。  相似文献   

12.
声律是桐城派文论的一个理论范畴,桐城派古文家论述颇为丰富,姚永朴的文学批评对桐城派声律论有所总结。其在对照齐梁声律论与历代音韵学的基础上,熔铸唐宋古文家及桐城派以气势声调为要点的声律论,讨源于经学,勾勒其历史,区判自然的声律与人为的声律,为文章声律论敷理举统,具有一定的学术史意义。桐城派多以文章声律论来评析诗歌声响,在文的声律与诗的声律上有些缠夹,姚永朴的诗歌声律论也有这个倾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清代文化史上存续持久、人数众多且影响颇大的著名文教群体的桐城派,因以古文名世而历来被视为文学流派;其实桐城派学者多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与主张,与教育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桐城三祖"为代表的早期桐城派学者在清代科举、书院等文教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教育活动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考察他们的教育主张与实践,不仅有助于丰富对清代教育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从源头上理清近代以来晚期桐城派在传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种种表现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检阅《余氏宗谱》可发现桐城派主要代表作家戴名世、姚鼐、姚永朴的三篇佚文,这既弥补了三位作家文集的缺失,又为研究桐城派名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以恽敬、张惠言为首的阳湖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之一。关于阳湖派,历来有桐城派的“对抗”或“旁支”的不同评价,其原因是阳湖派与桐城派的关系若即若离、微妙复杂。阳湖派代表了桐城派后继者中兼取别派、修正理论、以求发展的进步倾向,他们也为我国即将步入近代的传统文论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文丽 《考试周刊》2010,(37):74-76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是影响译文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汉译英教学中学生的练习为语料来源,探讨"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以及如何减少和避免这种现象,以期为翻译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影响广泛、深远的散文流派,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有着辉煌业绩的学派。桐城派传承者不仅关注桐城文法与桐城古文,传承桐城派的救世理念,而且侧重从"经济"层面探讨经国济邦。一方面,近代桐城派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吴汝纶、黎庶昌等与曾国藩、李鸿章等有密切关联;另一方面,近代桐城派的主要活动与中国近代文化思潮更迭中的中西文化论争流变相始终,桐城派人物活跃在中国近代各改良思潮中,并对近代社会变革思潮的建构有重要影响。这些都是解读桐城派文统变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传统文论史上,把哲学之"气"引入文学理论,以"气"论文,始于曹丕。后来刘勰、韩愈、苏辙、等人对此都作了论述,他们不再是空泛地讨论文学,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问题,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承传和变易的特点。但不论何种性质的气,它都是人的一种活跃的生命力,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的体现。"文气"说经过数代文论家的继承和革新,其内涵渐趋完善,至桐城派已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20.
姚椿的古文理论基本不超出桐城文法范畴,"明道""考古有得"与"雅洁"是对桐城派古文理论主张的继承。姚椿在维护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古文观点,他在桐城派前辈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外提出文章的"纪事"功用。"纪事"是指文章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等内容。姚椿对姚鼐的"辞章"更进一步发挥,提出"言词深美"。姚椿古文理论对桐城派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传播桐城文法、扩大桐城派的影响有积极作用。姚椿论文既以桐城文法为旨,又能适时突破桐城文法范畴,体现了古文理论的新特点,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