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亦厂亦校":高职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高职办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教育内涵。本文根据办学实践,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亦厂亦校"的高职办学模式,对它的内涵和特征,如办学的开放性、资源流动的双向性、工学安排的灵活性、校方人员的双重身份以及学生的带薪工作等进行了阐述,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吴静 《现代企业教育》2011,(14):224-225
工学结合是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论述了以企业为主导学生主体的工学结合和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主体的工学结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阐述了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实践,并指出在双赢基础上的工学结合方可长期维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3.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订单”培养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可以保证企业发展有人才.学生就业有岗位.学院办学有生源。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实践,在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领导与社会各界的好评。  相似文献   

4.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订单”培养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可以保证企业发展有人才.学生就业有岗位.学院办学有生源。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实践,在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领导与社会各界的好评。  相似文献   

5.
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是一个创新性的提法,其内涵可以界定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协调学生、教师、学校、企业、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规范体系。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设计的现实依据,从问题出发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教学制度。根据制度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可以分为工学结合教学根本制度、工学结合教学基本制度和工学结合教学具体制度。每类制度又有着不同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国外“工学结合”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和日本“产学结合”模式。我国主要有“订单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工学交替教学”和“两段预分配”模式。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当从完善“工学结合”的法规体系,培育“双元制”的工学平台和培养“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三方面改进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效果,认为酒店管理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单一性、高强度性、滞后性等特点,并从企业利益及学生需求、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修养与能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工学结合等视角对如何加强工学结合实践效果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8.
工学四合:工学结合的深化与系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模式"判断的基础上,介绍了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四合"的理念与实践,即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认为该模式是职业学校层面工学结合模式的深化和系统化,对于指导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任建红 《职教通讯》2011,(10):61-63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合作形式、推动内涵建设等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企业管理视角下,仍有些因素制约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以"人才"铸就工学结合的运行动力、以弹性学期制迎合工学结合的运行"关键期"诠释工学结合"将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起来,将用人与培养人有机结合起来"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不同于传统实习、打工、勤工助学,也不同于社会实践.通过工学结合的初步实践,笔者体会到工学结合是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好事,不过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的现实问题,诸如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主动性不强、学生与学生家长理解不够等,在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后,笔者认为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努力,工学结合这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实践,阐述了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的意义、基本理论问题及面临挑战。即企业、指导教师、学校和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具有各自重要的功能;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质是职业教育质量工程;工学结合在革新高职教学模式、塑造全能型实用人才、落实产学结合途径和机制及优化教师素质中展示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满意"是工学结合成功的标志;在工学结合中企业、学生和学校各自应具备各自的必要条件;目前工学结合指导教师工作量的度量合理性低。  相似文献   

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姬慧 《成人教育》2008,(4):9-11
工学结合是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和必由之路,是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模式。在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由采已久。国内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各有特色,但共同之处都是为企业(行业)服务,培养高技能人才。结合工作实践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对推进工学结合的进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促进工学结合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学结合教育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探索新的合作方式进行工学结合教育,对于高职院校与企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阐述了通过“企业办学校、学校办企业”的方式更好地促进了工学结合教育。  相似文献   

14.
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斌 《教育探索》2008,(3):77-78
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工学结合主体的多元性为前提,从工学结合的特征出发,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是在内容上实现工学全方位的结合,在时间上实现工学机动灵活的结合,在实践岗位上实现工学有针对性的结合,在教学管理上实现工学有弹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实践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必须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改善校内实训实习条件,加强实训实习工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相似文献   

16.
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有: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商务谈判能力等等。"工学结合"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有效模式,实践该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学校的支持,缺乏校外实训基地,缺乏政府的支持。工学结合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方式有:提升师生专业素质,加强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建设;企业与学校建立商务英语校外培训基地;构建双赢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长期教育实践的结晶,并具有多维培养目标.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和融入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核心,"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如政府的支持问题、企业的积极性问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客观限制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时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但也有许多问题来自学校本身,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工学结合"模式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及模式的简单化.可以把实施必修"工学结合"计划和选修"工学结合"计划以及弹性"工学结合"计划作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发展高职教育走工学结合之路教学做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发展高职教育走工学结合之路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工学结合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学校要充分有效借助企业的资源,降低教育成本,企业要合理安排学生实践岗位、专人指导,尽快让学生发挥作用为企业增效.同时,企业可以从中优选人才,直接为企业服务,学生也可以通过上岗实践确定就业岗位,进行双向选择,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阶段规划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分析了传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工学结合要综合考虑企业、学生、专业和学校教学实际等因素,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学校办学为核心,学生实践为载体,把工学结合分三个阶段规划实施:需求分析与合作企业选定阶段,培养方案开发阶段、教学实施设计阶段,并指出了阶段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从应然和实然两个角度分析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论效果和实践效果,可以发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上的巨大优势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负担过重、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以及工学结合缺乏质量保证等。要提高工学结合的实效性需进一步规范高职院校行为、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工学结合的质量保证祝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