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籍、嵇康的哲学思想深受庄子影响,在"任自然"与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方面是相通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了这一思想,阮籍和嵇康作为庄子思想和后世文人之间的桥梁,对后世文人的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琴赋》两篇乐论是关于人心与音乐关系的探讨,体现出其音乐审美追求。但由于政治高压和创作目的的不同,出现了部分内容相互矛盾的现象。嵇康与阮籍音乐思想有着追求"自然"的共同点,但对于儒家礼乐和郑声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其根源是由于嵇康近道而阮籍近儒。  相似文献   

3.
论庄子的"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赵羽 《文教资料》2007,(23):143-145
庄子哲学有一个核心概念,这就是"道"。在《庄子》中,"道"既是代表宇宙、自然、天地、万物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代表一切物质、精神、客观的、主观的概念的本源。庄子"道"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庄子丰富的美学思想也多缘"道"而来,其艺术精神体现着"道"的特征。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庄子之"道",才能够真正领会庄子的超越性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5.
庄子学术本以讲明"无为"的政治理想为主旨,但残酷的政治现实促成其重心偏移至个人的安心立命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以获得自我超越与解脱。当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道义感驱使庄子重新试图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去干预现实政治时,现实却再次幻灭了他心中的理想。于是,庄子重又别无选择地逃返内心深处,作无奈而沉痛的逍遥游。庄子的一生是在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与冲突中反复挣扎、徘徊、犹豫乃至于迷惑不已、痛苦不堪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徐复观先生曾在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中说过:“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所导出。”庄子是主张返归自然,泯灭自我的大师。他把物我一体,与道为一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嵇康的意义就在于他把庄子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间化了,把它从纯哲学的境界,变为一种实有的境界,把它从道的境界,变成诗的境界,从而成为第一位把庄子的返归自然的精神境界变为人间境界的人。  相似文献   

7.
阮籍、嵇康在追求精神解脱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人格美,阮籍表现出一种悲苦沉郁之美,嵇康表现出一种悲壮清峻之美.文章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解读阮籍、嵇康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人格美,并结合有关的一些文化因素--哲学思潮、政治状态进行分析,以求对二者的悲剧人生及不同的人格美的产生原因、内在本质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鉴于易代之际的政治现实,竹林玄学逐渐否定了正始时期由何晏、王弼等通过即体即用的双向训释建立的契合自然的名教理想,代之以纯粹的不可能实现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逍遥,使其理论陷入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难选择。阮籍《咏怀诗》的主旨、表达方式、抒情特点等同样呈现出选择的悖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庄子和阮籍的理想人格都是追求自由和自主精神,庄子是从想象回到现实,阮籍则超越现实走向幻想。阮籍虽师承庄子,但又具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0.
林颐 《天中学刊》2011,26(6):38-40
嵇康的思想兼具儒、道双向传统,凝聚了时代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越名教而任自然”作为嵇康思想中的核心命题是人们在理解嵇康思想时绝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此命题不仅体现了嵇康本人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名教”与“自然”之辨的态度,更从根本上反映了嵇康本人全部哲学思想的内涵:不仅有出于现实关怀而对现实不公所做的批判,更充满了对于真实自然——求真、对自由人生——求善、最终归于对“任自然”的理想境界——求美这三方面的渴望与追求。这些恰恰是嵇康面对现实种种矛盾而宣泄胸中悲愤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1.
对于阮籍的政治思想,学术界历来有两种不同意见,即亲晋和亲魏。本文认为,阮籍既不亲魏也不亲晋。在思想上,他对现实政治始终有一种批判,但这种批判是凭籍于知识分子理想之“道”,而非站在曹魏立场上是曹非马或站在司马氏的立场上是马非曹。在现实政治中,阮籍的济世思想不可能实现,为保全自身不得不与现实妥协,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相似文献   

12.
以嵇康和阮籍为精神领袖的竹林玄学不再将焦点限定在道德哲学领域,而是通过辨析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关系来重估、建构价值观念。通过对人的本然生存结构和本真生命的分析,嵇康和阮籍提出名教本身就是虚无主义的根源。作为重估价值观念的成果,“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实质是描述出一幅全新的善的生活图景,其中蕴含着崇尚精神独立自主、交往的真诚性、自律的生活态度等多重向度。  相似文献   

13.
<正>尽管名列"竹林七贤",但相对于傲世不羁、旷达肆意、纵酒狂放的其他六贤来说,惟"好读书"的向秀俨然乖宝宝一枚,也是知名度最低的一位,论才华,不如阮籍、嵇康两位带头大哥;论做官,没有山涛、王戎官当得大;论个性,比不上与小猪干杯的阮咸;论喝酒,更是干不过无酒不欢的刘伶。向秀研究《庄子》很有心得,他在乡下讲《庄子》时,山涛偶然间听到了,惊为天人,两人结为忘年交。后来,山涛将向秀介绍给了嵇康与阮籍。在长期的交往中,向秀逐渐被  相似文献   

14.
庄子思想在魏晋士人那里重新获得重视,将其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魏晋士人们。他们有的将庄子精神作为思想的依归,融入生命,用毕生来实践庄子精神。大多数则是讲庄子精神的某一方面加以发挥改造,为他们的立身处世找到理论支撑。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实践与改造着庄子精神。试从纪录魏晋士人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来探索正始、西晋、东晋三个时期的名士对庄子精神的实践和改造。  相似文献   

15.
嵇康的人格具有游心太玄与任性宇内两个突出的方面,是儒道两家理想人格的融合,弥合了庄子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落差,更不存在阮籍式的人格冲突与心灵扭曲,表里澄澈,具有非同寻常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身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不仅在形象上"风姿特秀",更为重要的是其内在精神之美。这种内外兼美来自于他追求全面和谐的思想,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的和谐,这种追求在其诗文中得到了体现。尽管由于当时政局的混乱及诸多复杂原因,嵇康的和谐理想最终落空,但其在诗文中对这种和谐之美的建构,超越了现实的悲苦,开出精神世界的璀璨之花,因之难得所以可贵。  相似文献   

17.
阮籍之学的基本立场受到安世高一系小乘佛学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的认识及理想境界两个方面:就现实认识而言,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表现了小乘禅观的无常观、苦观的观念,揭示人生缺陷;就理想境界来说,阮籍受到小乘涅槃观的影响,以无为之极致为出世,以老子为圣人,主形神分立,认为《庄子》之学为入世的内圣外王之道,并未达到返本归真的完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庄子和康德分别以"逍遥游"和"意志自律"为实质建立起各自的自由观。庄子通过"体道"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生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道"是实现人生自由的最终途径;而康德则通过道德主体的实践达到自由的必然性,"自在之物"独立于自然因果律之外,是自由的显现。庄子的自由观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体验,相比之下,康德的自由观则建立在概念、判断、逻辑推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庄子及其学说对中国艺术精神之生成具有立体而又根底性的意义.其贵生、安命的处世之道,乃后世文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他们寄情艺术的缘由所在;其"虚"的体道工夫,亦为后世文人进行艺术创作的心理前提;其体道时所呈现的至乐、逍遥的精神状态,恰是后世文人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体验;而庄子对真与自然这种价值形态的推崇,正与后世许多文人所领悟到的最高艺术境界相融通.  相似文献   

20.
庄子将"道"回落到现实与人生层面时,提出了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由于庄子的自由观是以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为基础,以此抛弃世俗去追求"精神故乡",这种类似"出世"的情怀与佛教的自由观有可比较之处。以《庄子》内篇为依据,通过对庄子自由思想和佛教自由思想的起源、实质、实现前提和方式的比较,来阐释二者的异同,并对庄子之自由的局限做适当的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