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当进入元代社会时,教学情况也如同文学发展情况一样出现了一个转折。这一转折便产生了两个新问题:一是思想方面的障碍,再是知识方面的障碍。在元代以前,教学内客是以诗、文为主,到了元代却是以杂剧为主,而杂剧又为“正统”思想所贱视,认为是“小道”、“末流”;似乎这些产生于“书会”、“勾栏”的剧作根本不能进入文学大雅之堂。在这种偏见的影响下,一些学生对学习元杂剧便不重  相似文献   

2.
在杂剧盛行的元代出现了大量“水浒戏”作品,而“水浒戏”的出现是水浒故事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元代山东作家群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元代统治者严苛的社会管理方式导致了集体呼唤正义回归的理想与英雄主义情结的产生,“水浒戏”的产生正是借文人之手而表达的元代文人英雄主义情结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3.
朱权的曲学巨著<太和正音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曲学理论著作.其中体现了朱权的曲学观念.元代杂剧大盛,对元杂剧的关注和重视始于朱权,而作为成熟的戏曲作品剧本的重要性也是朱权首次论到;散曲方面,要求要有文饰、文采.讲求音律而不必死守音律.  相似文献   

4.
书会才人是我国元代的一个文学作家群体,他们以特殊身份促进了戏曲这种文学样式的迅速发展繁荣并很快到达历史的高峰,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同时他们从素材、人物形象刻画、主题等方面为元明长篇小说的准备了很多条件,是研究元代文学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5.
元代,在蒙古贵族的统治下,斗争和反抗充斥了整个社会。人们的反抗,不仅针对民族和阶级的压迫,还扩展到更深的封建伦理、文化层面。知识分子对深刻影响他们的儒家人生观、人格观进行了一番重新认识,创作出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杂剧作品。本文将结合对水浒戏的分析,来探讨元剧作家对传统儒家人格理论的继承和突破,以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元大都(北京)和杭州是元代中国北南两大都会,并从水陆海交通辐辏、亚欧非多族杂居、多民族文化交往等方面探讨了这两大都会所表现的国际性,从中可以看出元代社会是相当开放的,这有利于汉、蒙多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丈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元代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尤其是等级制度、民族歧视以及科举制度的废弛,历史性地影响了造就了汉人知识分子阶层独特的文化心结。郑光祖的作品深刻表现了元代士人矛盾纠结的仕途文化心态,作品中主人公时常表现出的追逐世俗情爱与恪守伦理规范的两难窘境是这种儒文化心结典型体现,其杂剧的主题也这种文化心结的鲜明昭示。  相似文献   

8.
元代在乡村治理方面创造了一些新的举措。元代利用民间“社日”祭祀习俗和结社互助传统,把村社制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组织形式,既对稳定统治秩序、恢复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表现出因俗而治的政治智慧。从元代乡村治理的全局性举措、元代立社蕴含的治理之策和元代村社制的治理效能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时期是广东武术的繁荣期,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史料调查等方法,对广东武术在清末民初时期的发展进行系统分析,从地域环境及政治环境两大方面来探讨其繁荣发展的原因。经研究分析得出,清末民初时期广东武术发展繁荣的原因主要是:独特的地理位置为武术发展提供了土壤;近代政治风云变幻,社会动荡不安,为武术繁荣提供了契机;岭南是近代民主革命的活跃地,为武术繁荣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是善于塑造众多女性的剧作家,在现存的十多种杂剧中,除《单刀会》、《西蜀梦》、《裴度还带》、《玉镜台》和《鲁斋郎》外,其余各剧主角都是女性.这决非偶然,同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元代曾一度废除了科举制度,知识分子断了进身之道,但关汉卿也不愿像写出了几个神仙道化剧的马致远那样,无官做就走仙路,而是以创作杂剧为业,面对现实,反映现实,还有同他的社会地位、个人情趣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人被分  相似文献   

11.
纵观元代的教育,元朝最高统治者曾经多次下令编写或翻译了许多蒙文教材和讲义。据史料记载,元人编写或翻译的蒙文教材和讲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畏兀字编写或翻译的教材和讲义;另一类则是用八思巴字编写或翻译的教材和讲义。笔者主要从现存的畏兀字、八思巴字教材和讲义入手,充分肯定了元代蒙古族教育在教材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认为元人编写的蒙文教材和讲义为蒙古族教育以及元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代南杂剧作为一个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有如下特点:内容上注重对生活脉搏的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的把握,及对题材领域的创新以表现作家真实的思想感情;结构上追求自由开放而简便利落的特殊效果,及富有性格的漫画化喜剧语言和诗化的抒情语言。这些决定了明代南杂剧反抗传统束缚、追求创新的基本特征。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影响和笼罩了整整一代清杂剧,甚至还延伸到清中叶后兴起的地方戏曲及至近现代的短剧和小戏创作。  相似文献   

13.
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在古代作家笔下多是以被侮辱,被贬斥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但生活在元代的剧作家关汉卿却以饱蘸真诚的笔触抒写了一群不同凡响的女性,他们为古代女性文学画廊增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14.
古城大同曾经是北魏帝都,辽金陪都,留下了令人赞叹和神往的文化胜迹。到了元代,这座城市不但没有衰减它的皇家气象,而且由于蒙元疆域和势力范围的空前扩大以及军事生产与民间贸易的需求,空前地繁荣起来。浑源孙氏在元代显赫一时,祖孙几代都与大同有着直接的联系,为大同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元曲自然活泼,形式自由,有着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征;其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正格之外添加衬字。小令衬字少,套数衬字较多,杂剧套曲中衬字添加最为普遍。元曲衬字的添加,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拓宽了作者思想表述的空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文学审美风尚质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的长河中,杂剧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明清杂剧是在元杂剧的衣钵上发展而来的,对元杂剧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但雅化使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异,脱离舞台、群众而走向了案头。重新思考和商榷明清杂剧对元杂剧的改革与创新,从语言方面探讨元杂剧"活"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闫博 《职大学报》2011,(6):59-61,67
关汉卿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杂剧。"且其特长,尤在描写女性,故其作品,就其今存者而言‘正旦’主唱者占三分之二强"[1]P197。本文从关汉卿现存的12种以女性为主角的杂剧入手,试从社会、关汉卿个人的生平际遇和性格以及受众三个方面分析关汉卿大量创作以塑造女性形象为主的作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刘克锡 《阅读》2012,(11):28-29
高尔基曾经写过三本自传体的长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详尽记述了他所经历的苦难以及流浪、奔波、求索、进取的人生经历。从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作家的写作灵感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与社会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多多地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去,多看,多想,多写。1".近距离"接触生活。"近距离"就是要结  相似文献   

19.
唐鲁孙,这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圣手"有鲜明风格特色的京味满族作家,立足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再现独特的民族生活画卷,反映民族的风土人情,为读者留下了很多中华饮食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史料。他的作品从题材、风格与语言等诸多方面,体现了满族作家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西游故事自元代杂剧植入“江流儿”故事起开始初显内陆文化向河海文化转变的痕迹,到了吴承恩笔下,“水”成为西游故事的突出特色。以“水”为切入点研究解读吴承恩的生态思想是论文的创新之处,由此发掘吴承恩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生成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