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自30年代始至今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不仅在于他所用的印象式批评方法,而根本在于他的批评理念批评是一种理解.为了最大程度上理解作家作品的本意,为了获得最大的批评公正性,他从印象式批评走向传记式批评,从艺术评价为主走向证明作品与作家性情一致的道路.然而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他的以文论人,以人论文的评价方法使得他的批评标准实际上是失效的.  相似文献   

2.
“艺术一人生”的传记批评──论李长之的批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记批评是李长之批评实践的主要特色。李长之传记批评特点体现为:一、"其人"其文"互译,二、情感与识力的完美融合。传记批评是李长之批评主张的具体运用,是他用以建构文学史的基础工作;从批评精神的发展出发,传记批评是联系文艺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桥梁和中介。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其独具特色的"传记式批评"实践,在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而,以李长之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其作品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总的来说,人物品评的萌芽、浓郁的诗性人格和平静而黯淡的笔触,是其"传记式批评"风格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李长之的批评实践中,最具影响的是他的传记体批评。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有着自己独到的批评特色和阐释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深层阐释、修辞风格、博引与比较的角度来论述李长之传记体批评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李长之的批评实践中,最具影响的是他的传记体批评。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有着自己独到的批评特色和阐释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深层阐释、修辞风格、博引与比较的角度来论述李长之传记体批评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6.
刘咸炘是民国史学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刘咸炘在《四史知意》中重点探讨"前四史"的史意,反映了他对古代史学理论的认同与实践。刘咸炘批驳"无中生有"和"我注六经"式的评论,在批评原则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刘咸炘不仅评论"前四史",还评骘了历代学者关于"前四史"的评论,形成了双重批判的特点。他的论著和思想对于20世纪初期轻视传统史学的不良风气有针砭的作用,这是刘咸炘对民国时期史学批评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品评批评"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批评方法,通过对"品评批评"的理论内涵和特征、"品评批评"的批评实践历程以及"品评批评"方法的分析,认为"品评批评"是饱含丰富情感和体验的批评模式,是中国特有的理论模式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智慧体现。在当今全球化和中西文化艺术传播、交流不断加强的境遇下,更应该坚持品评批评理论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8.
朱毫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98-99,102
茨威格深受丹纳的影响,主张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的情况。而传记学批评和他的这一主张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茨威格的爱情也算是甜蜜浪漫,但是他的婚姻并不美满,该篇文章采用传记学批评的方法来试图找出这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诗人艾略特在其惊世骇俗的诗作中,一反前人的种种成规,别出心裁地运用现代诗歌技巧,创造出"荒原"的诗歌世界,从而改变了20世纪英美诗歌发展的方向。批评家艾略特依托"传统"、"非个性化"等话语,追求诗歌批评与社会批评的"秩序",开创了20世纪英美批评的先河。诗歌创作与批评之间的龃龉构成艾略特一生的主轴,也体现了他的诗歌观念与政治观念的冲突。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艾略特展现了一位现代主义先锋诗人与现代性语境里的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  相似文献   

10.
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树立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文学批评模式。他使中国传统的直觉感悟式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实现了理论对接。李健吾既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独立性,也不忽视文学批评的“公正”性原则,并通过“人性”这一中介达到了对批评个性与批评公正性的追求。同时,他避免了印象式批评的缺陷,创造出一种融合感性与理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的散传创作很丰富,他的散传根据传主身份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记事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而他最引人注目的风格是"史迁风神",这让他的散传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鲁迅论屈原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等论著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科学的评论,一方面充分肯定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作品的主流价值,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屈原及其作品的局限性。鲁迅论作家作品,不仅顾及“全人”、顾及“全篇”,而且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为文艺评论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撰写《史记》,欲成"一家之言",并对社会历史"稽其兴坏成败之理",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性,而这一批判的功能又是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论赞"是直接评判;"寓论断于叙事"中隐含批判;微言讥讽中寄寓批判。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和"20年代的编年史家"的菲茨杰拉德,为美国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长期来,人们只关注他对美国梦破灭的描写,却忽视了他作为一个有着父权制意识形态的作家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若用女性主义批评的观点重新解读他的作品,就会发现这种歧视和偏见充斥在他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15.
“五四”退潮后的周作人,缘于其思想上的保守,放弃了原先“为人生”的学主张,而提出学是作家“自己的园地”,是“表现”,并提出学批评要“宽容”,但他的宽容有自己的“趣味”限制,对左翼学他就极不宽容,理论与行为呈矛盾状态。我们肯定他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但同时又应清楚,他并不是一个具有开放的胸怀,能够兼收并蓄并从而构建自己理论批评体系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的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思想以“趣味”为中心内涵,把文学的“趣味”和作家及读者的情趣、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趣味”以超越狭隘的个人爱好的深广意义,“趣味”成为朱光潜最为重要的文艺理论术语。从价值取向角度而言,朱光潜“趣味论”的文艺理论思想可以理解为审美功利主义,或概括为以审美为核心,追求真、善、美三元调适。  相似文献   

17.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指出沈从文众多批评文字中有关“作家论”部分很有特色。阐析了他的文学批评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感性直观地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观点落到实处。从对沈从文关于“海派”作家穆时英和“京派”作家冯文炳的评论就可以管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旨趣与风格。他的评论,不论亲疏,目光如炬;善用“横向比较”,一石二鸟。维护着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和尊严。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诗文之"奇趣"主要在"理趣"、"雅趣"、"谐趣"以及"境与意会"等方面。"理趣"之形成有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表现为尚论、尚理、尚意;"雅趣"即"以俗为雅",一方面提升了宋代文学的品位,一方面又使文学得到普及;"谐趣"即幽默,是苏轼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又是他的一种艺术趣味;"境与意会"主要表现了苏轼对意境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文学命名"论——批评行为的"史性"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学活动和发展过程而言,“学命名”活动贯穿于从“学批评”到“学史”的连续性的整体构成之中。“批评命名”与“学史命名”作为学审美活动中的两种基本的“命名方式”,其差异性体现为思维类型的不同归属。“命名”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学活动中“主体”,“批评”,“历史”与“言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