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古代目录学学术价值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反省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基本旨趣的中国古代目录在具体学术考辨中的缺陷,重点指出,古代书目囿于"著录一批文献"的刻板形式,与它所反映的学术之间并不存在严谨的并列关系,两者之间只是点与面的对应,目录在考辨学术时的错位甚至无能随处可见。此外,古代目录通过文献整序实现对学术的反思,作为反思结果的目录系统又会反过来影响学术的接受和认识,目录对于学术的这种反作用尚未引起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目录不仅记录了历代典籍的存亡,而且其独特的目录体制,使之能兼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的功用。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古代目录的产生、发展、繁荣与变革,即从《七略》的六分法到四部分类法,并列举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古代目录,说明了其所体现的时代学术状况。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和现实的不同角度分析,中国古籍目录体系是一个条理性与混沌性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其类目体系、类序和解题展示了我国古代特有的学术思想;同时,古籍目录具有明显的学科混沌特征,这源于中国古代学术的综合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目录有三大基本内容:一是"部次条别"的书目检索价值,二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内容,三是"申明大道"的理想信念。内容决定形式,古代书目的著录、分类、序言和提要等四大形式结构都是为上述三大内容服务的。因此,改变重视书目形式而疏淡书目内容的教学现状,让学生领会古代书目由内容到形式、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学术本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以学术创新为导向,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研究专著。书中的学术创新既包括言说对象的创新,也包括言说内容的创新。前者体现在积极发现未被学界当作问题进行有意识研究的内容,如对古代书目分类线性次序的分析、对同一类目中典型文献和非典型文献的区隔;后者体现在对固有问题的重新解读,如对刘向叙录"上行文书"性质的定位、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本义的重新界定等。而无论何种创新,都以古代目录和传统文化的互相映照和彼此对读为前提,因而应该说,《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是一部基于传统文化的对古代目录学学理体系进行解构和重建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近读来新夏先生主编,齐鲁书社出版的《清代目录提要》,为中国古典目录学领域又添力作深以为幸. 《清代目录提要》是《中国历代目录提要》的清代部分,尚有清前、清后及补遗部分末曾定稿.之所以以清代作为全书的分割点,主要是由于清代是我国目录学发展鼎盛时期,所编目录数量占古代目录一半以上,这一现象固然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及考据之风带来的学术影响有关,更与许多著名学者自觉记录、整理以前未被重视的故旧图籍,根据所见编制大量各种类型目录,用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有相当关联.  相似文献   

7.
正《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所收录的书籍,上自先秦,下迄清代,几乎囊括了从古至今(指修书的乾隆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并且,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而与之相辅相成的《四库全书总目》等官修大型目录著作,也继承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钩玄提要,提纲挈领,不仅把《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上万种书籍统括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袁朗  吴平 《图书馆杂志》2022,(3):135-142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简称《善目》)是一部受学界广泛认可的全国古籍善本联合目录。《善目》著录需修订、体例可调整、善本内涵的讨论与变化、善本信息的变化、港澳台地区善本目录需收录,使《善目》的增订势在必行。引入图像研究法,调整善本标准,构建善本联合目录网络平台,对《善目》进行全面增订,是整体推进《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研究并具有创新性的可行途径。《善目》的增订,将引领版本目录学的发展和古籍整理保护人才的培养,势必进一步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对余嘉锡、姚名达、王重民等关于古典"目录"名义的研究进行回顾与辨析,认为所论均难以成立。以刘向"书录"为切入点,对"目录"一词进行新的解读,认为"目录"是"录目"也就是记录、抄录"目"而来,"录目"由动词而为名词即为"目录",具体又包括记录、抄录一书之"目"与群书之"目"两种情况;"书录"与"目录"均可简称为"录";在刘向、刘歆父子及班固的时代,"书录"与"目录"不可等同。  相似文献   

10.
邓建 《图书馆学刊》2009,31(10):81-83
通过对正史艺文(经籍)志中的“目录之目录”——簿录篇和目录类进行考察,可以窥知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流变。《隋书·经籍志·簿录篇》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首例“目录之目录”,表明中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从《旧唐书·经籍志·目录类》到《清史稿·艺文志·目录类》,“目录之目录”不断发展,渐次兴盛,展现了中国古代目录学逐渐走向鼎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在追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善本目录增订缘起的基础上,从遴选善本、丰富类型、考证索隐、分类排序四个维度阐释了善本目录增订的内容,指出古籍目录整理具有传承性,并对古籍整理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希冀为古籍整理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西古代目录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目录学的起源,对中西16世纪以前的目录学进行了比较,总结了目录学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加强古籍利用的角度探索了数字时代古籍目录学的发展。作者首先回顾了古籍目录学的研究动态和国内外中文古籍目录的建设情况,然后分析了当前古籍目录学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数字时代古籍目录学的发展重点,最后对数字时代古籍目录学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介绍了我国古代书目和类书编制的发展简史,旨在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书目、类书编制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本体的楚辞书目相关检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智勇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3):101-105
结合楚辞古籍文献的特点,分析楚辞书目实体款目相关性的主要内容及款目间的关联关系,利用本体建模元语定义楚辞书目的类、属性、属性关系和实例,构建楚辞书目本体,实现楚辞书目语义关联检索。通过实例列举直接语义关联检索、间接语义关键检索和语义智能推理检索功能及其实现,并对检索结果的关联程度进行数据统计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将楚辞数字目录与相关古籍内容关联的进一步构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聚焦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撰,通过论文、著作、口述等多种材料,首先较为全面地回顾其编撰过程并重新梳理分期为五个阶段,随后着力总结、呈现了编撰的成功要素,最后从《善本书目》编撰史角度出发,对编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成就与启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古籍书目检索网站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国内古籍书目检索网点的总体状况,分析比较了各自的特点及不足之处,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全面叙述版本目录学家崔建英的学术思想。介绍崔建英先生对前人版本学及版本著录进行了认真的检验,在参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审校工作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目》的编辑过程中,对版本的鉴定与著录和从群体视野审订版本方面颇多建树,并提出了建立中国古籍版本志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论文提出书目情报服务在智能导航中的应用有利于用户与网络信息空间进行交互,确定网络信息空间的位置,并且能够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相关性的判断。通过对书目情报在智能导航中具体应用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网络时代书目情报工作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