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川 《军事记者》2002,(6):32-33
再读兵家新论。受突破传统理念限制的战争与战法之新概念的启发,思维不由从风驰电掣、钢吟铁啸的战场中跳出来,固定在案头那一摞稿件中。 这些来自部队的稿件,充溢着通讯员的心血,也寄托着他们对稿件见诸报端的企盼。然而其中“一平二淡三不新”的,分发到各编辑室后,将被我那些作风严谨、选稿苛刻的同  相似文献   

2.
屈指数来,从部队到地方,我写稿整整30年了,已有大大大小小700多篇稿件见诸报端.其间,有过刚刚学步的含辛茹苦,受过稿件石沉大海的冷嘲热讽,享过稿件登报获奖的心花怒放.但这一切就像天空的浮云,转眼即逝,没留下多少印象.唯有为了追求见报率走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歪门邪道的经历,时时警示着我维护新闻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我身边保存着一套珍贵的剪报本,剪辑着60年代从二炮组建初期一直到90年代的见报稿件。它忠实地记载了我对二炮这支新型部队30年来采写的一些要人要事和重大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炮新闻报道工作发展的历程。 从这套剪辑里可以明晰地看出,30年来的二炮报道工作,以1979年为“分水岭”,在这以前见报稿清一色都属于共性方面的内容;自此以后,反映导弹训练、发射、科技工作及优秀的导弹指挥员、操纵员等部队个性的稿件,陆续登上了新闻天地。 那么,二炮报道中的这个“禁区”是怎样突破的?完全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光辉思想的指引!  相似文献   

4.
我是部队的一名新闻报道员,有时发生在身边的很多事情与地方有联系,可是写成稿件投向地方报社后多数被“枪毙”。是不是由于职业习惯写的稿件“军味”太浓,不适合地方报纸呢?请问,怎样才能把部队中和地方有联系的新闻写好,提高稿件命中率呢?  相似文献   

5.
5月上旬,在军报记者部主任王士彬精心策划下,我带领8名记者深入广州战区调研,前后历时20余天,采写了一组7篇“战斗力标准大讨论·驻广州战区部队确立战斗力标准调研手记”系列报道。稿件刊发后,受到了社领导好评,在部队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以为,这组报道受到好评,原因虽然有多方面,但关键之处在于稿件的思想性,抓住了当前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命脉”,反映了多数官兵的心声。  相似文献   

6.
我1969年在部队当兵时就和通讯报道交上了朋友。初学写稿时,热情很高,看见好人好事就写,一坐下来就写到深夜。稿件投寄出去后,就盼着被采用。可是,一天天过去了,发出去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有去无回。这时,一些人的风凉话也来了:“他想当记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地方党委机关报的编辑。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收到部队通讯员寄来的稿件。部队通讯员由于训练有素,要求严格,来稿质量总的来说是高的。部队通讯员的来稿,为我报增了色、添了彩。但从部队通讯员的来稿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个别的来稿不注意保密。出于对部队建设的关心,现就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几个问题写出来,请部队通讯员在向新闻媒体投稿时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8.
我是从工厂走出来的新闻工作者。我的第一篇稿件,是1973年在中印边界的边防站里撰写的。现在想起来,也就是连队黑板报的水平,可它毕竟变成铅字,发表在部队的内部报纸上。从部队复员后,我分到郑州电缆厂当工人,本性难移,工作之余,采访生产信息,搜集好人好事,绞尽脑汁,谋篇布局,精心“烹调豆腐块”,备尝投稿石沉大海的痛苦,更多的还是稿件被采用  相似文献   

9.
我1978年由部队转业到报社编辑部做通联工作,20多年来经我阅处的通讯员稿件得用几十万件来计算,对每件稿件我都能认真阅处,从没延误过重要稿件的时效,没出过任何责任事故。近几年,我平均每年都阅处通讯员来稿3万多件,最多时达4万件。我怀着满腔热情,带着对党报、对通讯员负责的责任心,热情接待每一位通讯员,认真处理每一件来稿,  相似文献   

10.
部队工作,大都是经常性工作。作为一名军事记者,近年来,我一直把采写部队经常性工作报道当作重点努力的方向,所刊登的稿件,三分之二来自于基层部队生活。我结合自己采写经常性工作的报道体会,谈几点具体感受。  相似文献   

11.
驻天山北麓武警8663部队在上级组织的半年军事考核中,喜获第一。报道员小刘连夜写出了一篇题为《训练有素,榜上有名》的稿件。恰逢该部政委周浴辉按贯例每周一次来报道组审稿,小刘便兴致勃勃地拿出稿件请政委修改。没想到,周政委看着稿件,一言没发,只在稿件上写着“太肤浅,不能发”几个字,便走了。看着周政委写的“批示”,小刘纳闷了半天,心想稿件是不是没有表扬领导。于是就动手写第二稿,把部队长、政委如何深入训练场指导部队抓好训练写得活灵活现。写完后,将稿件送到周政委办公室,满以为这次可以发走了,谁知周政委看完…  相似文献   

12.
朱建军 《军事记者》2004,(10):35-36
作为一名从事院校报道工作的新闻干事,经常遇到一些刚从部队考入院校的基层报道员向我倾诉苦恼,说他们在部队时曾发表了不少新闻稿件,而入校后写起院校新闻来,却一时摸不着头绪,入不了门道,上不了路子,浑身有力使不出来.不知从哪儿入手,写不好稿件甚至写不出来稿件。  相似文献   

13.
我采写的稿件又见报了,战友们祝贺我写作水平有所提高,领导表扬我及时反映了部队建设中的好人好事,而我心里最清楚,要不是韩副主任提供线索,我的稿件哪能一篇又一篇地见诸报端呢? 韩副主任名叫韩世明,是某边防团去年年初上任的政治处副主任。以前,他在省级以上报、刊、台发表过许多新闻稿件。上任后,在抓好其它工作的同时,狠抓了新闻报道工作。我们团地处风雪之  相似文献   

14.
以前我把写好的稿子乱投一气,如把写地方事情的稿件寄给《解放军报》,把反映部队军事训练的稿件送给《扬子晚报》难怪命中率不高。以后我注重克服这个盲目性,开始留心各地的报刊,潜心研究它们的性质、特点,对它们开辟的专栏做到了如指掌。稿件写成之后,该给哪张报纸最合适,反复比较,尽量选得“门当户对”。果然,这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我在负责《人民武警报》军事训练方面稿件的编辑过程中.有关“神枪手”的报道编发了不少。射击训练,部队年年搞,“神枪手”的有关报道年年有。要使这样的训练性稿件吸引读者。就必须常报常新,求真务实,在指导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王吉红 《军事记者》2012,(12):64-64
前段时间,战友打电话询问我近几年在部队忙乎什么,我说,写新闻。战友笑曰,这可是个熬人的苦差使呀!放下电话,我陷入沉思。战友说的是实话,再看看我的身边,有的人因为退稿而退缩,有的人因工作变化而改变,也有的人因兴趣转移而放弃,而我任凭周围环境如何改变,毅然坚持着自己热爱的新闻写作。记得刚踏进新闻报道门槛那年,采写的不少稿件投出后总是杳无音讯。  相似文献   

17.
一个在部队时因写过失实报道受到通报批评的崔平,退伍到开封日报当记者后,7年写了近700篇不同体裁的新闻稿件,竟无一篇有事实差错。这其中的缘由何在?去年10月中旬的一天大早,我就叩响了崔平办公室的门。崔平眼圈里布着红丝,不难看出他昨晚又加了班。我说明来意后,他毫不掩饰地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基层的战士报道员。几年来,我结合部队工作采写了一些新闻稿件,有部分稿件被军队报刊选用.并两次荣立三等功,领导表扬,战友羡慕。取得一点戍绩后就有飘飘然的感觉。可前不久碰到的一件事,却让我感到万分愧疚。  相似文献   

19.
妻子     
夜很深、很静。我坐在灯下,望着刚写好的一篇稿件心里又是喜悦,又是内疚……妻子和我结婚时,我还在部队服役。结婚6年两口子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5个月。从部队回来,本来应该好好陪伴妻子,照料儿子,多做点家务事,但我却又迷上了业余写作。当业余通讯员占去很多时间,妻子会怎么看呢?  相似文献   

20.
1985年冬,我在当新兵时,被《新闻知识》上登的一篇篇刻苦写稿的动人事迹所感动,于是,我就选择了新闻写作这一成才之路。起初,我凭着自己的兴趣和对部队生活的熟悉,见什么写什么,每天都熬到深夜。但报刊、电台毕竟不是部队的黑板报,寄出去的稿件都泥牛入海。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决心从头学起。每天训练紧张,没有多少时间学习,我就抓住那些不起眼的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