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热情很高,往往是见啥写啥,几乎每天一篇,不管报纸登不登,总是一个劲地写,一个劲地投。结果发稿甚多,但却用稿寥寥。我认识一位业余通讯员,他去年写了三百余篇稿子,却只被新闻单位采用了几篇。他问我是啥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没有了解读者心理。  相似文献   

2.
《军事记者》2010,(4):70-70
如果说,新闻学是“事学”,那么它的起步功夫必定是“选学”.即从所处信息社会的海量信息中鉴别出可以另眼相看的新闻信息.并从中选择出能够加工成新闻作品的新闻素材来。初涉新闻写作的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看到发生什么事,就写什么事。殊不知,这些事不一定都是新闻素材.更不一定是媒体需要的内容。如果见啥写啥,  相似文献   

3.
我是从1990年7、8月份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己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0多篇,其中省级13篇。在近一年的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抓准“新闻眼”,选择最佳角度。我开始写新闻时,凭着满腔热情,见啥写啥,有时一坐一个通宵,写完就往报纸、电台投,结果很多稿子都如召沉大海。过了一段冷静下来,细细思索,拿自己的稿子与报纸电台上发过的同类稿子相对照,发现自己写的新闻事件不是新闻价值不大,就是没有什么新意。向老同志请教,他们告诉  相似文献   

4.
新闻"新"是第一位的。在日常新闻采写中如何求"新"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要面对的问题。 一是时效求新。它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采新闻、写新闻、发新闻,要有分秒必争的时效意识。我们最早写新闻用稿纸写好后,再寄到报社、电台,少说也要几天时间。那时候,求时效,  相似文献   

5.
付莉荣 《新闻世界》2013,(11):29-30
采访主要靠的是交流。只有勤动口,多聆听,才能弄清新闻背景,才能还原事实真相。只有不厌其烦地提问,求解,才能更好地"写成、写活、写全、写深"新闻稿件,才能更真地表现人与事。  相似文献   

6.
赛宗宝 《军事记者》2013,(10):31-32
经验类和综述类报道,作为总结经验、指导工作最重要的新闻样式之一,是各级党的机关报经常遇到的新闻体裁,也是业内公认比较难以写好的新闻体裁。在当前新闻界大力倡导"走转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经验类和综述类报道写作的质量水平?笔者总结这些年采写此类报道的经验,就是像写事件性新闻那样写经验性新闻。  相似文献   

7.
赵红 《新闻爱好者》2011,(7):124-124
人们常说,"文贵有情","文贵情真"。写小说、写诗歌、写电视剧本强调一个"情"字,那么写人物通讯更应如此。抒情在新闻作品中有其特殊的格调,它与诗歌、散文中的抒情是不同的。新闻作品是用事实来说话的,容不得半点虚构与夸张,必须严格受到真人真事的制约。但是,新闻作品并不是只能冷面无情地摆事实、讲道理,它也需要用感情色彩去渲染,  相似文献   

8.
时下,有些地方报纸的新闻编辑被戏称为“稿件搬运工”,这是何故?原来,此类新闻编辑安坐电脑旁,每日轻敲键盘,把记者库的稿件,直接调取、搬运到组版库中,记者写的文章是啥样,版面大样上就复制成啥样。编辑业务这项本该是技术性很强的脑力活,演变成搬运稿件的轻松体力活,成了“稿件搬运工”。  相似文献   

9.
新闻写多了,难免有种"疲惫感"。年年工作相似,生活一样,好像新闻也差不多,写得没劲,可以"复制"了。我认识不少通讯员,就有这种抱怨。他们觉得平静的生活没有新闻,写出的稿件质量可想而知。怎样才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新闻,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捕捉“新意”,用“新”来带动时效、精练和报道质量,令人深思。在这里,笔者想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我是从1980年开始业余写稿的。刚开始时,我认为报纸天天看,广播天天听,写稿子没啥难的。当时单凭着一股子热情,见啥写啥,结果写了近一年,一篇稿子也没有见报。周围有的同志说:“把本职工作干好就行了,何必自寻烦恼!”这时我也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政治处主任知道我在写稿中遇到了困难,鼓励我要知难而进,还送给我一木《新闻写作常识》。我从这本书中受到很大启发,懂得了要采写有价值的新闻,而不是有闻必录。打  相似文献   

11.
每写一篇广播稿,都有一定的动机和启发。今年2月12日,新疆广播电台午间新闻播出了我写的《张老泗做买卖》一稿后,听众轰动很大。不少听众当面问我:那么多做买卖的不写,不啥你偏写张老泗做买卖呢?道理很简单,做买卖的确实不少,但就新闻的价值分量来说,不一定都有新闻价值。张老泗虽然他是个农民,是从他的单一传统农业转化为农忙种田、农闲做买卖,符合以农为本,工商结合精神,这就是张老泗做买卖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2.
几年来,我区在通讯报道工作上成绩显著,其中一条主要经验,是加强骨干培训,不断提高报道业务素质。具体的做法是,一是办班培训。华阴、渭南、富平、韩城、澄城等县市针对大家在写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县市委和人武部新闻干事给通讯员传授“怎样采写新闻”的经验体会。并针对新通讯员看见报上登啥就写啥的“马后炮”现象,讲了“要想多见报,就得写别人挤不掉的稿子”,引导大宋写主题鲜、立意新、指导性强和别人没有写过的稿子。全区先后举办不同形式的新闻报道学习班76期,有324名人武干部  相似文献   

13.
刘厚良 《军事记者》2013,(10):72-72
新闻界有句行话:抢新闻。说的就是新闻人要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和快写快发的能力。虽然从事新闻报道时间不长,但一条突发新闻却让我真切地理解了"抢"新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棉花团"与"铁板块"张爱军彭真同志在与记者、通讯勋交新闻采写时说过:"你们写的新闻就像棉花一样,占的地方很大。l斤铁块,体积小,你挤不出它有什么空气和水份。l斤棉花,放在那里就是一大堆,用手一挤,多数是空气,虚的。新闻要写实的,文字要精炼,要学会写...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新闻越来越重要。做好经济新闻报道,一是要善于从会议中挖掘经济新闻;二是要"跳"出会议写经济新闻;三是要有独辟蹊径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如何处理好新闻与现场的关系,这是写好现场短新闻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提高描写能力和在新闻事实中适当融会进作者的亲身感受等方面对加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1942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就讲到:"应当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1946年,胡乔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题为《短些再短些》的文章,倡导写短新闻、短通讯。上世纪50年代,新闻界前辈赵超构进一步呼吁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内新闻业内,新闻要短,  相似文献   

18.
李飞 《新闻传播》2010,(3):99-99
之所以这么晚写下这段文字,回首"沿边行",原因有三个。一来,我只是个新闻报道实践者,不善也不会写新闻论文;二来,实践是最好的新闻,怕一总结,就"搁浅"了;三来,"沿边行"一路千头万绪,总怕挂一漏万。  相似文献   

19.
蒋蕴 《新闻实践》2009,(12):10-13
现代传媒格局的急速激变,催生了易读、悦读的传播新趋向,也促使媒介文本更具模糊性、融合化,某一种文本往往兼有两种或者多种文本的特征。于是,寓言新闻的文本在国内媒体悄然流行。 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草稿",觉得每天写的都是"传世之作";有人说新闻是"隔日即逝的易碎品",那是批量生产"扫街新闻"的理由。而"寓言新闻"文本理念的创新,是从"传世之作"与"易碎品"的两极之间孕育的符合受众信息消费的内容形态,反映了大众传媒新闻产品的新的价值取向,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文本变革。  相似文献   

20.
与通讯员谈新闻采访与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处处留心有新闻 在与许多通讯员的交往中,常常听人说:不知道该写啥,觉得自己身边的事都很平常,没什么可写的。在他们的眼里,似乎只有造成社会影响很大的事件和人物才算新闻。大人物、大事件当然是新闻,但更多的新闻融于看似平常的现实生活中,融于不引人注意的琐碎小事里,融于默默无闻的普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