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敏 《今传媒》2013,(2):125-126
创伤新闻报道在社会范围内的受关注程度日渐走高。实践表明,这类新闻报道所产生的"媒体创伤"不仅波及到了新闻事件的当事者、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同时还有新闻报道的生产者。本文旨在综观创伤新闻报道对以记者为典型的新闻报道生产者所产生的两层次"创伤"之表现,建设性提出帮助缓解其创伤伤害的意见,以期在学理层面拓展与丰富创伤新闻报道的探讨意义与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江  许必成 《军事记者》2012,(12):58-58
近年来,新疆军区某部新闻报道工作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连续11年被新疆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多名新闻骨干被评为"新闻十佳"与"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报道员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部队政委王岩京对新闻工作的关爱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亲力亲为传帮带"作为新闻骨干,要把着力点放到基层,聚焦一线官兵。只有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亲身感受体验,  相似文献   

3.
赵乃政 《新闻窗》2011,(5):54-54
好的新闻报道,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新闻的主题。新闻主题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通篇。新闻报道有快、短、新、活的要求,但同时也有对"深"的要求。新闻之"深",就是要求文章要有深刻的主题,有鲜明而独到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尤其是时政新闻报道仍然存在着内容瘦硬、形式单一、画面苍白等诸多问题,成为新闻改革中的"瓶颈"。其实,我们不妨把电视时政新闻和生活新闻进行对接,即时政新闻借鉴民生新闻的技巧,丰富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要"求真",这个"真"浅层意思就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一旦失实,不仅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降低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真"的深层意思是"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新闻报道追求的至高境界。从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到新闻报道要追求真理,都离不开深入采访。  相似文献   

6.
宰飞 《新闻世界》2013,(12):61-63
新闻报道的平衡是西方新闻界普遍遵守的职业规范之一。甚至有西方学者提出用"平衡"、"公正"代替曾经被称为"不死之神"的"客观"。在我国新闻实践领域,新闻报道的平衡手法也逐渐被运用。新闻报道的平衡是在新闻报道中突出主导性因素和意见的同时,兼顾其他因素和意见的理性表现。笔者对新闻报道的平衡的界定包含了"操作"和"理念"两个层面的内涵:它既是新闻工作者道德上的自律,又是新闻写作与版面编排的一种技巧。  相似文献   

7.
当下犯罪新闻报道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致使本应严肃、准确的犯罪新闻出现了娱乐化现象,还产生"暴力诱导""媒体审判"等消极影响。本文以"富二代"犯罪新闻报道为例,考察犯罪新闻报道失范的表现,并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8.
邬刚 《新闻世界》2010,(7):47-48
网络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通过即时性让新闻"滚动"起来;多媒体让经济新闻"活动"起来;交互性让经济新闻"互动"起来。  相似文献   

9.
李源 《新闻前哨》2014,(10):36-38
媒体在市场化激烈竞争的态势中,新闻同质化问题日益明显。新闻同质化突出表现在新闻内容的千篇一律,极大地影响着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从文学理论中引入的"陌生化"理论,对于破解新闻同质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与新闻报道中的"独家新闻"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如何有效的运用"陌生化"理论,可以从差异化报道、转化思维方式、培养知识复合型记者等方面着手。然而物极必反,过度强调"陌生化"理论,罔顾新闻报道的原则和规律,也会造成新闻失实等危害。  相似文献   

10.
自2011年8月,中央五部门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接地气、有人气的新闻报道不断涌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以及新闻价值被强化,以新闻为本位的特性在回归。  相似文献   

11.
李芸  ;杨耀东 《新闻世界》2014,(7):160-161
会议新闻往往涉及重大的方针和政策,经常跃居版面的重要位置,它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往往是其他类别的新闻无法比拟的。新媒体的发展为会议新闻报道提供了新契机,"大数据"开发了会议新闻报道的资源,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多种平台拓展了会议新闻报道的渠道。基于Web2.0技术的UGC、UCC内容丰富了会议新闻报道的消息源,让会议新闻报道的互动变得即时、交互。2014年人民网"两会"的大数据解析、搭建全媒体平台以及多样化互动策划具有新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的宗旨就是关注普通民众、贴近百姓生活,以老百姓为核心"受众",确立"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作为现代媒体,确立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是顺应历史的潮流,也是自觉遵守新闻传播规律的表现。本文从民生新闻的主体、内容、语言等方面,阐释当代媒体如何确立民生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相似文献   

13.
陈骁  南楠 《新闻世界》2013,(5):147-148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话题新闻"的报道方式在各新闻网站上唱起了主角,它标志着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报道由传统单一的灌输式转向互动式、引导式。它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手段和途径,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直观性、即时性、针对性、可读性。本文试通过对人民网"两会"人物话题报道的分析,以期为改进媒体人物话题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柯仙炉 《今传媒》2013,(1):78-79
我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各地新闻记者扎基层,接"灵气",走出新意、改出特色,采访报道的新闻成为主打新闻。新闻媒体与记者将如何站在高度,着眼长远,推动"走转改"常态化,提升新闻报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活动出现了报道价值观多元、新闻信息把关作用弱化、报道方式过度娱乐化、信息量过载等诸多问题,不仅干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也影响到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因此,从媒体角度,要加强媒体行业自律,倡导新闻专业精神,利用新技术堵漏,实现"疏";从政府角度,要加强新闻立法,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公众教育,进行"导",通过"疏"与"导"的结合,妥善解决新闻报道活动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赵勇军 《新闻窗》2011,(3):19-20
"人文关怀"已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随着媒体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强化新闻报道的受众意识,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增强新闻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势在必行。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报道中,紧扣主题、生动、有特点的细节描写,可以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增加新闻的厚重感,收到"独家新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杨子平 《新闻实践》2012,(10):33-34
在社会公众越来越多地把新闻报道当成认识现实社会的依据时,大众传媒越来越需要"新闻常态化",即大众传媒提供给社会公众的众多新闻所构成的"新闻世界",应是呈现现实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居于主体地位的"常态",是与"现实世界"相同、相似或相近的,使社会公众能通过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来认识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作出准确的评估与判断,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作出切合现实社会的选择,而不是把现实社会中占少数、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若干“两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如:对有的新闻,不报道,可能会造成对受众知情权的损害;报道了,又可能侵害了社会公众的隐私权或产生新闻报道的负效应。又如:新闻报道时不连线现场,可能会让受众感觉缺少现场感,从而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一连线现场,又可能破坏了新闻传播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再如:新闻报道时只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加评论,可能会让受众感到新闻品种的单调和缺少引导;既报道新闻事实又加以评论,又可能造成"妄加评论",造成新的单调和引导无效。  相似文献   

20.
赵红 《新闻窗》2011,(6):78-79
新闻报道讲究"快",否则就很难称之为"新闻"。但是,"快"只是新闻的一个必要条件,新鲜、准确的事实则是新闻的充分条件。所以,新闻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我国新闻界比较通用的关于新闻的定义。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事实",表明了新闻的内容应当是"有准确地址"的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