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阳 《大观周刊》2011,(52):158-158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相似文献   

2.
陈昕 《东南传播》2022,(9):126-129
本研究通过在直播间参与观察主播和观众的行为来搜集资料,分析网络主播是如何进行“自我商品化”的,观众又是如何参与到这一商品化的过程当中去的。网络主播将自我包装为一种商品,通过语言性策略和非语言性策略将自我呈现在直播间当中供观众进行消费。观众通过留言评论和主播实时互动,共同建构直播场景,并通过送礼行为参与到主播“自我商品化”的过程当中。主播身体的异化是主播和观众“合谋”所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博客既是博主的网络私人日记,又是博主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平台。博客传播就是博主进行自我呈现的过程。其中,自我表露是博客传播中自我呈现的基本方式.自我隐瞒是保护性方式。同一位博主在不同信息上的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博主间的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水平因为性别、拥有博客的时间、博客更新的频率而存在差异.而且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之间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  相似文献   

4.
生育APP成为女性提高受孕机会和对身体自决权的重要工具。既有研究关注生殖健康自我追踪中的知识生产及其背后潜在的道德和伦理命题,而对生育APP如何形塑女性备孕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却相对欠缺。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访谈的方法,考察生育APP如何通过“身体可见”、“过程可见”和“问题可见”,既赋权用户自我认知又生成技术权力的过程。并认为生育APP促使用户主动认知、自主选择和能动协商,进而生成“认知主体性”、“决策主体性”和“阐释主体性”。对女性备孕过程中自我追踪实践的考察,有助于从人的主体性维度,理解当代数字生命政治中媒介技术的作用,并从权力-知识的关系视角,丰富了生殖健康研究的社会和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未成年网络使用者低龄化现象日益显著,许多小学生更是在虚拟社区中成为了一名短视频生产者,积极地进行自我呈现与自我叙事。本文通过虚拟民族志的方法,以B站小学生UP主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网络实践中所产生的“自我”层面的变化进行研究。本研究对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揭示了社交媒体环境下小学生群体积极自我提升所带来的成长感、自我升格的集体社区身份、脱虚向实的社交资源,从而引发了个人自我扩展。但技术对自我的形塑具有双面性,网络中的自我扩展是有限度的,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转换为“自我抑制”。  相似文献   

6.
有人称《梅兰芳》是陈凯歌“谦卑的自我救赎”,但令人意外的是.到了《赵氏孤儿》,陈凯歌的谦卑似乎更胜一筹。而少年凯歌所代表的电影纯真年代也由此落下了帷幕  相似文献   

7.
影响新闻中自我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新闻中的自我。是受众根据详实、可靠、客观性报道而作出的自我思考、判断,以及所形成的具有独立个性的观点.这是实现新闻自由的重要体现。本文将在影响新闻中受众寻求“自我”的外部制约、新闻的集中与垄断、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袭、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控制束缚受众自我观点的形成等方面开展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虚拟性是媒介现实的根本属性,虚拟现实是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个人可通过媒介在虚拟平台中获得“现场感”,故通常将网络空间视为自我呈现和构建的真实“情境”。虚拟现实中自我呈现具有倾向性、选择性、观众隔离式三大类型,个人以此选择合适的类型进行呈现,并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参照获得自我重构再认同。但在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呈现日益弥散出社会性的幻像、主体及客体之间的相互伪装,从而引起个人的社交危机、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工作中.常见有的同志.特别是刚步入播音工作岗位的同志,在播音中感情单一、内容苍白,不能打动和感染受众,只是在机械的“念稿”。这是播音员在从备稿到播音这一整套环节中没有“感受”或者说“感受不到位”而造成的。究其原因,并非播音员创作态度不积极,而是“感受能力”相对较差的缘故。那么.怎样培养这种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也许是丁作性质使然吧.新闻工作者比常人更期待变化、常新、充满激情的生活。于我而寿。“沿海万里行”不仅成就了我的这种期待,更令我开阔了眼界与心胸,实现了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1.
自我呈现作为一种交往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的社会互动行为之中。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将“舞台”“表演”的隐喻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了自我呈现的拟剧论(Dramaturgy),从而被后起的相关研究奉为圭皋。而进入数字时代以后,社交媒体中的云端交往使人们的自我呈现不再囿于面对面的在场情境,戈夫曼所言“前台”“后台”“印象管理”“舞台设置”等概念也在新的社交语境中呈现出新的姿态。在这一系列新变中,被戈夫曼在自我呈现研究中有意回避的“自我”构建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12.
李颖 《大观周刊》2012,(52):94-95
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已经势在必行,可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群众文化是人们职业外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性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是人们以自我意识认识和把握群众文化的主观实践。自我参与在群众文化中显现着以“自我”为主体的自愿、自由、自主的个体意识,也表现为“自我”的积极参与,以及自我意识欲和他人相互作用的集聚意向。群众文化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活动参与的全民性、活动地域的广阔性、活动内容的普及性,集中体现着他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3.
日本名的“推销大王”齐藤竹之助有个名的观点:“人人都是自己的推销员,不管你是什么人,从事何种工作,无论你的愿望是什么,若要达到你的目的,就必须具备向社会进行自我推销的能力。”现实的环境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正在构建立体化的传播网,对受众而言,可接收渠道不断增多,市场需求已经处在过剩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主持人要赢得社会的肯定,就离不开自我营销。而“能否成功,取决于你如何进行自我推销,以及你能力的大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陆川:寻找悲剧后的理性与冷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样一个废墟中,人性在战争中的恶能够极至到什么地步?人性在那样的冰冷和邪恶中,如何拯救和自我拯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赵贞  沈清萍 《声屏世界》2009,(12):39-39
眼里有受众。广播电视语言不是自言自语.也不是对空宣传,更不是自我欣赏.传播和宣传要看对象。播音员一般是在演播室里播音.身边没有听众、观众,初学者和缺乏经验的播音员、主持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往往会“目中无人”“心中也无人”.这就使播音在贴近受众上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容易出现为播而播,表现自我的现象。这就需要播音员加强自我修炼,在播音的时候眼里有受众,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进入一个媒介密集、全球连接的深度媒介化时代,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我呈现”的媒介现象变得日益流行。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于“自我呈现”研究以社会互动为主,鲜少有人将其与媒介仪式关联起来。文章首先以社交媒体平台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呈现”为切入口,将其纳入媒介化仪式的范畴,旨在以更宽广的视角思考媒介化过程对大众“自我呈现”的建构意义,以及它是如何与政治经济权力关联的;其次,从技术供给、媒介逻辑、媒介化社交三个层面引出“自我呈现”的仪式生成;最后,从批判的视角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在最为稀松平常的“自我呈现”过程中以更隐蔽的方式完成数据监控及隐性剥削。  相似文献   

17.
自我效能理论属于心理学范畴,但它与传播学中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相似,都是描述自我、环境、行为三者间的互动。由于时代的制约,自我效能理论中的“环境”却没有包含“网络环境”,因此缺乏网络对个体自我效能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基础,以社会残障人士为例,通过对网络中一个典型社区—“—北京口吃者协会”的个案分析,试图求得自我效能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验证。  相似文献   

18.
韩毅 《大观周刊》2012,(43):245-247,241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哲学生涯是从对意识与自我问题的关注开始的。现象学也是密切关注意识与自我的,萨特研究现象学并从中吸取契合其自身思想的养料。作为存在主义者的萨特是在继承前人的条件下,通过进一步对意识与自我问题的深入探究与理论发展来奠定自己思想理论的基础的。这种探究体现在他的最早的哲学著作《自我的超越性》中。在这部著作中,他通过对意识与自我的考察,“实现了先验领域的解放,同时也实现了它的纯化过程”,发现了“自我的超越性”,强调了意识具有的首要性,基本奠定了他的存在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吴月 《东南传播》2021,(5):58-60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第二电影符号学的重要基础.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转世》不再直接讲述哪吒的少年英雄事迹,而是将其重构为一个顽童的自我探寻、逆天改命的自我成长故事.哪吒这一角色的自我认同以及身份建构的过程契合了拉康的"镜像—主体理论",再探索电影中哪吒与敖丙的成长变化以及这两个角色的身份建构和认同,也许能让受众逐渐对自我的本质有更多的思考,重新进行自我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20.
广播投诉类节目中录音报道不但可以增加节目的可听性。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还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尽早解决。在广播投诉类节目中使用录音也是记者免于纠纷.实施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在一些批评性报道中,会出现被访者在采访过后“翻脸不认账”的情况.甚至要与记者和媒体“对簿公堂”。在这种情况下.当时采访过程的录音是记者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