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嫣然 《视听》2018,(6):84-85
武侠电影是建构在我国独特历史文化上的类型电影,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传统思想内涵,在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武侠电影的发展在视觉化冲击的走向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本文提出"后武林时空"这一概念,以电影《师父》为例,从现实叙事、镜头语言、武术文化三方面分析其不同于以往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以及形成"后武林时空"的导演元素,以期引发对武侠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俨 《报刊之友》2014,(9):99-100
论文通过对2013年具有代表性的青春纪念题材《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两部电影在影像风格、叙事策略和人文意蕴三个方面的对比,论证两部电影成功的元素,同时对目前国产商业电影表现出来的明显的艺术审美特质进行论证,期待商业电影的艺术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许昕 《东南传播》2012,(1):111-112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日本电影《青之炎》的故事文本进行分析阐释。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结合日本独特的民族根性、社会境况和家庭背景环境分析电影悲剧发生的潜在必然条件;第二部分是具体阐释电影的视觉和听觉元素中隐喻的心理暗示与表征,视觉元素部分剖析了主人公的典型行为和日常环境与物象中暗含的心理意向,听觉元素部分分析了背景音乐的选择与设置的意义;最后,第三部分则是对电影悲剧故事带来的反省和启示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以电影《地久天长》为蓝本,从身体叙事学理论入手,深度挖掘该片中身体叙事中的隐喻表达与创伤记忆、身体叙事中的情感化审美阐释和身体叙事中的生存哲学三个维度的文本逻辑,极尽勾勒了中国平民史诗的生活图谱和记忆景观,并最终呈现出电影作者王小帅对时代悲情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意旨。  相似文献   

5.
徐克导演作为新武侠电影的代表,致敬传统武侠大师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拍摄的一部《新龙门客栈》,成为香港乃至中国新武侠电影的里程碑,同时赢得了世界美誉。他用游学西方的文化背景,引入数字技术,融入后现代艺术风格,大胆尝试了武侠电影特技化、科技化新突破,诠释了暴力美学的文化价值。他用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和狂放自如的武打设计,让自己独树一帜,成为新武侠电影的一代宗师。本文以《龙门客栈》、《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为载体,从电影美学、人物形象、视听艺术、文化价值、叙事模式等方面来展开论述,阐述徐克导演把坚守着的侠义信念和独特的美学追求用于新武侠电影中的尝试和成就。  相似文献   

6.
一部电影审美意义上的完成不在于其被公映播出,而在于公映之后不同阶层、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文化立场的社群集团对它文本、影像所进行的文化批评。在受众审美意趣和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杂糅化的今天,电影的受众文化批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批评、精英文化批评和大众文化批评。以《战狼Ⅱ》为分析对象,探究不同受众群体的"读者导向"文化心理,在研究当前主旋律电影方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1996年后,杜琪峰用独到的方式将香港武侠片的类型元素有机的融合进自己的非武侠片中,将之变革并内化成个人风格的一部分,完成了自己从影生涯的最大飞跃。杜琪峰电影用现代都市的外壳包裹着武侠片的传奇化内核,在有机融合的前提下夹杂着对二者关系的思考;在他的镜头下,英雄人物形象颠覆武侠片传统,动作戏份也一反武侠片常态,这些也正是杜琪峰对香港武侠电影"不破不立"的产物。本文将从杜琪峰电影的故事内容、英雄设定以及动作场景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一传承与变革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们都是老师心中的天使,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和《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都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尽管两部电影各有特点,却都以爱之名,打开了孩子们心中最美的春天。本文从故事情节、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和背景音乐等几个具体的方面对这两部电影进行比较,系统分析这两部作品在艺术审美表现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们都是老师心中的天使,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和《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都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尽管两部电影各有特点,却都以爱之名,打开了孩子们心中最美的春天。本文从故事情节、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和背景音乐等几个具体的方面对这两部电影进行比较,系统分析这两部作品在艺术审美表现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三维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并没有陷入同类型动画审美同质化的叙事窠臼之中,它以其"视觉"元素的交错与冲突凝聚出一股新的叙事张力.本文站在美学解构的视角,将其电影中的视觉质素划分为人物造型、场景色彩、灯光意象三个方面,解释了其在人物叙事、景观叙事、精神叙事三个层面从洞穴走向太阳的过程,最终提出《疯狂原始人》在奇观和叙事之间有所平衡,进而表达了电影对视觉叙事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周宜一 《视听界》2006,(3):68-69
一、“诗”与“视”的审美互动1.诗歌与电视的审美交汇诗歌(poem)与电视文献片(documentary film)的审美与解读在艺术鉴赏方面有着同形同构的关系。在电视文献片的艺术鉴赏中,“诗”与“视”的结合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那么“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视”的意境之美也无从谈起。因此,关注意蕴的具体内涵,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主体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电视文献片创作的关键所在。2.视觉语言的提炼《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二十集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运用反常规的拍摄思路,以…  相似文献   

12.
邹鹃薇 《新闻界》2013,(1):11-16
纵观今日之电影界,新技术已然无处不在,从影片的创意构思、拍摄手法、内容表达到影片的播放渠道,影评的互动方式等,都必须考量到新技术所提供的美学上的可能性,因此,学术界出现了从商业层面、文化层面以及美学层面三个方向的批评与思考。《龙门飞甲》系华语电影世界第一部3D作品,3D技术带来了迥异于2D技术的受众审美体验以及由技术主义导致的电影文本美学上的缺陷,从而提出回归文学性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华语武侠大片中的情理冲突与中国文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俊香 《现代传播》2005,(3):105-106
近几年来,随着李安的《卧虎藏龙》以及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等大片的上映,华语武侠片引起了世界影坛的关注。这三部武侠大片在制作规模、电脑特技运用和追求唯美的、强烈的视听冲击力等方面与好莱坞大片相仿,而其人物包装、影片格调、文化氛围和思想内涵等,却又无不打着中国传统的印记。本文拟以上述三部华语武侠大片为例,从情理冲突的角度分析华语武侠大片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理想。上述三部华语武侠大片所体现的传统民族文化意蕴非常丰富,不仅有民族画卷式的江南竹林、大漠风光、高墙深院和民族服饰,以及…  相似文献   

14.
刘郁琪 《东南传播》2021,(10):80-84
中国武侠电影动作叙事以"体能幻觉营造""视听奇观建构""形神张力铺陈"为基本审美法则,但这些法则不是抽象的,必然通过"写意""写实""写趣"等具体审美形态来表现."写意"形态大量借助电影特技,营造超出人体能极限的盖世武功,喜用非常规视角镜头的短碎化剪接,以及快速、慢速两种相反相成的叙事方式,并以古装为背景,常常显得唯美浪漫;"写实"形态则少用甚至不用特技,逼近却不突破人的体能极限,多用正面平视机位的长镜头,并以民初以来的"现代"社会历史为背景,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纪录化风格."写趣"形态是动作片与喜剧片融合的产物,与"写意""写实"形态不在同一逻辑层次上,却确实构成了中国武侠电影史上一种新的而且影响巨大的动作形态类型.  相似文献   

15.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特有的类型片模式,一度成为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眼中的重要中国文化符号。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变革发展,武侠电影逐渐成为载体被融入不同电影元素,使武侠电影在近年间产生诸多重要变化。类型武侠电影出现的新型变化,使近五年的类型武侠电影和之前的武侠电影类型模式也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部分近年来武侠电影中增添的元素进行逐一分析,从而探索中国类型武侠电影新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张鹏 《声屏世界》2011,(11):37-38
2010年“国庆档”中爱情、魔幻、功夫、悬疑、武侠轮番上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惟独一部《剑雨》的存在,或多或少还原了许多人心目中那个真武侠、真江湖。由吴宇森、苏照彬联手执导的武侠电影《剑雨》以其曲折的情节,全新的武侠理念,深刻的主题,在业内备受好评。该片除了武侠元素之外,还包含了悬疑推理、恐怖惊悚、古典奇幻、暴力美学、禅学思辨、人文情怀等众多元素。被媒体评为一部集大成的新武侠电影。  相似文献   

17.
巩杰  杜空军 《东南传播》2011,(10):108-110
央视纪录片《敦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影视人类学和生命美学特征。《敦煌》具有神秘、浩渺、悠远的神佛圣境和审美意境,自然、明净、神秘的灵性物情与审美意象,宁静、明净、澄澈的敞亮人生与审美关照。纪录片《敦煌》呈现给观众的是天、地、佛、人、物和谐和美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它带给观众的是神圣的佛境之美,灵性十足的物情之美和宁静敞亮的人生之美。《敦煌》是地域文化纪录片的精美之作,具有浓郁的西部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金庸小说《笑傲江湖》改编而成的系列电影为基础,探讨电影创作者在进行电影文本创作时如何运用修辞陌生化与修辞熟知化等修辞原则,使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审美价值得到成功转换与提升。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化阅读日益走红的今天,传统纸质图书通过五感之美传递出的魅力仍不可阻挡。现代书籍设计五感之美,是将人的各种感觉融入书籍设计的审美范畴,突破了原有对视觉审美的局限,开阔了现代书籍设计的设计思维与材质的应用。本文将剖析人们对书籍设计五感之美,更深层次解读以人为本的书籍之美。  相似文献   

20.
鲁志宇 《大观周刊》2012,(28):220-220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收获更多语文教学效果。本文试从中国民族的审美类型或审美形态这两方面来阐述教材中的审美,探讨语文课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