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雷莹 《传媒》2018,(7):49-52
由于长期以来媒体市场激烈的竞争,我国国产综艺呈现出追逐经济利益、忽略文化思考的亚健康状态,节目内涵不足、复制率高等问题频出.近几年,在媒体市场变化和传播效果反思双重作用下,综艺节目的人文意识慢慢觉醒,开始尝试将节目的内核转向对"社会化"和"人性化"的思考,深度审视当下社会问题和受众需求.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7年,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有针对性、有影响力的文化综艺,这些综艺在情绪体验、文化传播、心灵鼓舞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积极的传播效果,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
2017年开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霸屏,引发了"清流热潮"的热议。而事实上,这只是宏观政策与市场选择下的一次电视节目调整,不应忽略其时代价值,也不宜"过分神化",当前电视人应该做的,是为热潮降温,加强节目创新,使文化类综艺节目能够真正与娱乐综艺、网络综艺平分秋色。  相似文献   

3.
随着"她经济"的发展,女性在综艺市场上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女性综艺势头迅猛。虽然她综艺以女性为主要受众,但是在综艺节目中的女性形象还是没有摆脱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期待,女性的出场呈现定型化。在她综艺中当女性表达自由思想时,会产生话语介入的矛盾。一方面女性想颠覆以往男权社会男性对女性形象的期待,一方面又在迎合男性期待的女性形象,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理。在本文中,笔者以芒果tv的《我家那闺女》为例,来分析现在的她综艺中出现的同质化现象,并根据这种现象提出自己的些许见解。  相似文献   

4.
2012年至2016年,我国电视综艺市场发展迅猛,快速增长的综艺内容、大量涌入的资本、天价的明星及节目强烈的感官体验,形成了当下综艺市场的奇观.本文首先从资本与明星的催化、电视台与电视消费者共谋、新技术与新媒体助推三个方面,对电视综艺奇观现象做出归因;其次,指出电视综艺狂欢式跃进背后遭遇的资本危机、原创危机和合法性危机;最后,根据2017年综艺市场呈现的新特点,提出从小处着眼,即从大题材中提取小题材,寻找垂直细分领域,从美中发力,提高综艺节目的营养与能量,促进中国综艺的精品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6年,中国喜剧综艺又出现扎堆热的现象,然而相比2014年,喜剧综艺节目的模式更趋于稳定和成熟,也呈现出"跨界"星素"结合等新看点,节目形式和内容一定程度上得到创新.然而这种创新是一种"伪创新",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同时伴随着低俗搞怪的不良现象.面对网络综艺的竞争、喜剧人才消耗速度快等挑战,喜剧综艺应该以内容为身躯,以喜剧精神为灵魂,才能不被市场淘汰.  相似文献   

6.
李泽铭 《传媒》2021,(2):55-56,58
近年来,《中餐厅》《向往的生活》《青春旅舍》等"慢综艺"节目开始成为国内新兴主流综艺节目,赢得了广大受众的认可与喜爱.韩国作为"慢综艺"节目的开创者,不仅种类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原创性强、特色鲜明,发展劲头迅猛.反观国内,虽然近年来"慢综艺"节目迅速崛起,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原创度低、广告过多、类型单一等,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鉴于此,本文归纳总结了韩国"慢综艺"节目的特色,客观审视国内"慢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提出建议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浙江卫视周末版综艺节目配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浙江卫视全面改版,推出新概念品牌"中国蓝"。《我爱记歌词》、《爱唱才会赢》和《我是大评委》"综艺三剑客"成为其周末版独特的节目配置,使浙江卫视的综艺带从周五延伸到了周日。本文主要分析浙江卫视周末版综艺节目的配置特色,并透过红火的收视和市场反映,观其内在的隐忧,继而从宏观层面提出了省级卫视扩大其影响力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从《了不起的挑战》、《奔跑吧兄弟》到《极限挑战》、《二十四小时》,多款竟技比赛类真人秀节目充斥着国内的综艺市场.观众对此类节目也从最初的津津乐道变得产生审美疲劳,而"慢综艺"也由此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有别于竟技类综艺节目的高强度,快节奏,追求对抗性与挑战性;慢综艺是在宽松舒缓的环境下,让嘉宾去贴近生活,为观众呈...  相似文献   

9.
陈宜芳 《东南传播》2015,(6):98-100
近年来,国内对于韩国电视综艺的热度持续走高,我国也已成为了韩产综艺节目的进口大国。历经了"模仿—引进—共同制作"的三个阶段,韩国综艺的确给予了国产综艺制作众多启示。而本文就以韩国名品综艺《Running Man》为例,基于游戏、出演者、剧情、文化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综艺节目的可借鉴之处。并试图从韩国电视综艺的发展趋势出发探析中国综艺节目的走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引进来"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随着这些综艺娱乐节目在我国获得的成功,使得"引起来"的节目不断的增加。但是由于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的差异,"引进来"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不得不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以符合本地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要求。因此本文对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引进来"的本土化改造进行探讨,从而分析我国的本土化思维,以期能促进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路琦 《传媒》2021,(7):77-78,80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音乐文化传播的生态语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以青年亚文化为内核的小众化、去中心化传播成为主流,其中说唱综艺的崛起就是典型.但面对主流文化的治理吸纳、亚文化传播的自身局限,以及市场、受众、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国内说唱综艺面临着较大困境,如何在审思现状的基础上,找准突破点,积极寻求市场、传播、文化等层面的"出圈"之路,成为当前需要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生产、传播工具的普及,搜索成本下降,使利基市场收到了重视,区别于传统的主流电视综艺节目的衍生综艺——“纯网综艺”应运而生.通过长尾理论观照纯网综艺,试图依靠长尾的力量从丰富节目内容、主体多元化设置和树立节目品牌的角度找到适合纯网综艺的发展战略,从而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与传统综艺相抗衡.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综艺节目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综艺"编导"的职能范围不断被细分,由此出现了"编剧"。现在各个综艺节目的发展都会有很多名"编剧"共同参与节目创作,不断地促进综艺节目制作水准的提升。传统综艺"编导"与新兴综艺"编剧"之间存在着很深的关联,二者之间的工作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是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韩国综艺游戏类节目以它的娱乐性、趣味性以及丰富性,成为了点击率颇高的综艺娱乐节目,同时影响着整个国内的网络市场。《Running Man》作为其中一股强势力量成为了韩国综艺游戏类节目的成功典范。因此本文将从《Running Man》的叙事结构,试听艺术以及主持人和嘉宾角色定位等方面来解析韩国综艺游戏类节目的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陈秋萍 《东南传播》2022,(6):112-113
近年,随着“她经济”的崛起。以女性视角为主体的“她综艺”孕育而生,成为综艺市场突破的新方向。2021年各大平台推出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她综艺”节目超过20档。在竞争激烈的女性市场,“她综艺”需要深入挖掘女性题材,寻求“破圈”切口,体现多元化的女性价值,向社会全面展示新时代女性的风采。  相似文献   

16.
徐慧颖 《视听》2022,(3):70-72
继大型户外明星真人秀纷纷走向疲软、令观众审美疲劳之后,生活情感类慢综艺崭露头角.其中,"她综艺"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众多综艺类型中精准营销的典型范例.从时代背景看,"她综艺"是"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时代产物;从传播思路看,"她综艺"在制作中围绕女性群体巧妙设计话题、安排情节、精准进行广告营销,收获良好效果;从社会效应看,...  相似文献   

17.
开播两年的西安综艺广播是陕西省首个制播分离运行的调频广播,大板块节目几乎全部来自外购,综艺员工绝大部分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如何让这些年轻的文学编辑时刻铭记“综艺特色”?如何让广大听众从众多的频率中一下子记住“听评书、讲故事”的综艺广播?如何让综艺广播风格站稳市场?“综艺小平台”成为西安综艺广播彰显品牌个性的独特空间.  相似文献   

18.
蔡雯婷 《新闻传播》2018,(15):52-53
近日,《向往的生活》第二季火热上映,"慢综艺"节目再次回归观众的视线。回顾2017年,众多内容注重生活情感、形式轻松缓慢的综艺节目频现荧屏,"慢综艺"作为现今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成功打破了竞技类综艺长期霸屏的局面,为受众带来了一种新的节目体验。本文将以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向往的生活》的节目特点,挖掘其热播原因,并对"慢综艺"节目未来如何进行有效传播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如今,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受到观众格外的偏爱,制造了此类节目市场的空前繁华。所以综艺娱乐节目逐渐成为各大频道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但随之而来的是盲目跟风、模仿照搬等现象的层出不穷。一方面,人们需要综艺娱乐节目带给自己大笑后的放松,另一方面,审美疲劳也日益显现。所以,探寻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的有限规律性和无限可能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带来的不只是媒介形式的创新,内容创新同样是重点,并且成为重要的竞争方式,如以"回归生活,浸润心灵"为理念的慢综艺逐渐成为2017年综艺界的新现象并衍生出大量作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慢综艺的节目类型与特征,对其产生的原因做出解读,并结合现状对慢综艺的长远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