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空间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情感、价值观交流的一种精神文化空间,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对话与交流空间,是一种能引起心理共鸣的审美价值与审美追求的特殊空间。教育价值取向的严重偏离、课堂教学方式的格式化、教学评价的乏力是课堂精神空间缺失的主要原因。课堂精神空间的重建需要确立以人文主义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价值取向,体悟教育精神,提升教学境界,提高教师营造课堂精神空间的能力,并视对话为教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课堂空间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情感、价值观交流的一种精神文化空间,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对话与交流空间,是一种能引起心理共鸣的审美价值与审美追求的特殊空间。教育价值取向的严重偏离、课堂教学方式的格式化、教学评价的乏力是课堂精神空间缺失的主要原因。课堂精神空间的重建需要确立以人文主义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价值取向,体悟教育精神,提升教学境界,提高教师营造课堂精神空间的能力,并视对话为教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达尔克罗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的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音乐新教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寻找与所学歌曲相关的故事、寓言、童话、诗歌等,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个人动手动脑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吟诵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吟诵是小学古典诗歌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形成情感交流,对提高学生的古诗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借助网络应运而生,迅速成为当代文化中一种时尚的文学样式。它以无与伦比的自由情感空间容纳了现代人纷繁复杂的情感,具有自由性、真实性等特点。较之传统文学的情感空间,它提供了一种更为痛快的情感宜泄方式,并为现代人情感空间的拓展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爱憎、褒贬、哀乐、喜怒,无不是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的情感的具体表现。因而,积极培养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同步发展,不失为提高学生“情商”,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途径。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是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炼性,这种简约而概括的语言,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情感。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情感在诗歌…  相似文献   

7.
陈铨在诗集《哀梦影》中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叙事空间,分别是充满诗意的地理空间、孤独感伤的心理空间、色彩鲜明的图像空间。三种不同空间的互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陈铨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祈盼。陈铨在《哀梦影》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飞扬的灵感,也为诗歌涂上浓郁的个人的情感色彩和理想色彩,呈现出另一种抗战新诗。  相似文献   

8.
张渭茹 《甘肃教育》2011,(18):34-34
口语交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情感交流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交流的素养。”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口语交际教学,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蔡虹 《教育导刊》2004,(19):47-48
“做几何”是数学课程改革中“做数学”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一个体现,是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变换过程,使他们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也就是让学生在动态中“发现几何”,发现几何知识的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0.
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从情感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传授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内在情感的积极作用,教师用自己的爱心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要求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语调、语句的传播和训练,而且是一种民主、和谐的情感交流和智慧的开发,是学生交流能力的早期培养。  相似文献   

11.
空间认知能力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当前地理教学通道仍然为追求分数赶进度、赶任务的单维空间,忽视了课程开发的立体空间,不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地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开发教室文化资源,营造地理课堂情感空间;开发文本资源,拓展地理教材使用空间;开发动态生成性资源,关注师生生活空间;开发校内外场馆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一、潜心吟诵,让心灵与诗人亲密接触 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而最为直接地表达情感的形式就是潜心诵读诗歌。儿童诗歌教学中,应重读轻讲。摒弃“句句讲解,字字分析”的教学程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诵读,用自己的方式去歌吟诗歌,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观积极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赵振翔 《现代语文》2008,(11):75-76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而诗歌是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净化学生的灵魂。进行诗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借助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和相关理论,重新审视教学空间就会发现,教学空间不单单是一种物质性空间,更是一种社会性空间,内在包含关系空间、权力空间、情感空间等多样的空间形态。关系空间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空间相互作用中的关系状态;权力空间展现了课堂教学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权力制约和规训机制;情感空间则融注着个体情感和集体记忆,是空间主体情感归依和社会认同的场域。以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再审视教学空间,是想提醒人们正视教学空间的价值以及充盈教学空间的社会学内涵,更是希望借此视角来透视课堂教学生活、揭示教学空间背后隐匿的教育理念,进而推动学习环境的改进、师生双方关系的和谐建构以及促进教师空间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既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思维上的“能学”,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会学”。初中有60首古典诗歌的教学任务,诗歌教学是重点更是难点,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领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个参与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品味诗歌。笔者在诗歌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想学”,并培养学生的“能学”和“会学”能力,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送学生一双自主学习、自由飞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16.
张丽 《成才之路》2009,(17):42-42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感悟诗歌意境提出一种导向,为其接受机制创设一种有利激发兴趣的情景氛围,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让学生与作者发生感情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交流,乃至补充、丰富和发展诗人所未尽之意象。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年轻的教师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教育秘诀:“只有教师关心学生做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正在发展着的推理能力和对他们所学的内容的评价能力,摈弃灌输,要赋予学生一定的私人空间,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师生的交往和交流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这样,教师和学生问就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育人与审美似乎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淡化"文以载道"的背景下,诗歌的育人功能难免受到冷落.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试图论述通过建构情境空间以平衡诗歌在育人和审美上的关系,论证发挥诗歌育人功能并不会损害审美,反而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诗歌朗读的习惯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分专题收集整理信启.和积累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学生将抽象情感具体化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一、配音朗读,感知诗歌内容为表现诗歌的情感丰富和意境优美,可配上抒情的音乐,进行两种形式的朗读:一是老师范读,做到声情并茂,让学生感知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二是学生自读,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的语言优美。朗读诗歌前,老师可出示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诗歌:①诗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②画出课文的生字新词。设计意图:运用迁移原理设计的这个新课导入,既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纵向联系,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二、自主学习,掌握生字音形设计意图:根据单元能力训练项目“理解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