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古汉语数词“三”有“多”的意义,自清人汪中明确提出这种现象之后,尚无人作出较为令人信服的解释。笔者从原始思维的角度出发,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在人们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的原始思维时期,在一个阶段内,数词只有一、二、三,人们便用“三”表示“三”以上的数量,“三”便有了“多”的意义,这个意义一直沿用到“三”以上的更大的数词产生之后。其它如“九”、“十二”、“三十六”则是“三”的倍数,它们表示“多”,是以“三”的“多”义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2.
李博泓 《考试周刊》2011,(36):17-18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实指意味。本文试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虚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全文本的分析,数词“三”出现56次,25个有具体指向,其余表示“多数”。本文提出断定数词“三”的虚指功能的五大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论语》的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3.
刘晓龙 《语文知识》2006,(11):26-26
“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后来演变为成语,形容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但“三令”是哪三“令”,“五申”是哪五“申”呢?宋代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三令”“五申”的具体内容,它们原本是古代将士在军事行动中的守则。  相似文献   

4.
李博泓 《考试周刊》2011,(38):27-28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指和实指两种功能。本文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实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对全文本进行分析,数词"三"出现56次,25个有具体指向内容,其余作虚指用,表示"多数"。掌握数词"三"实指功能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语》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5.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6.
说“三”     
“三”既可表示定数,又可表示约数,定数指确定的数,比如二加一等于三,四减一等于三的“三”;约数指不确定的数,又叫概数。表示约数的“三”,许多时候跟“多”相联系,我们一口气可以说出“三思而行、三令五申、推三阻四、一波三折、举一反三、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例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全国斌先生关于动量词“回”与“次”的差异问题提出一些异议。我们认为:一、早在唐宋时期,动量词“回”与“次”就是一对近义词;二、强调[+过程]是古汉语“回”的功能之一,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某些方言中得以保留了下来;三、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回”与“次”在称量对象方面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  相似文献   

8.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中数词与动词结合表示动量时,有三种句法功能:状语、谓语和补语,数词在这三种句法位置上的表义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由于"数+动"结构在表动量时的模糊性,促使一种新的动量结构——"动+数+量"的出现,而这种新形式恰恰是在"动+数"这种语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中的“其”字总共出现571次,其中,用作代词的频率最高,为534次。用作语气词为32次。用作连词为5次。其中用作代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包括用作人称代词、用作指示代词、用作兼语、用作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之……”或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其”用作语气词,我们可以将它分为“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其”字用作连词,有时表示假设关系,有时表示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数词无论是在表示物量还是表示动量时一般都需与量词连用。从汉语史的角度考察,古汉语中数量词用法比较复杂,在表数量上有一个由数词单用到数词、量词连用的过程;而且数(量)词的句法分布比较多样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本文主要考察古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情况和在不同时期的用法现象,从而描绘出数量词的使用发展的演化脉络。  相似文献   

12.
俄语表示“二”“两”的词有定量数词ДBa(ДBe),集合数词Oбa(Oбe),ДBOe。这几个词的用法,是学生做题时遇到的难点之一。这就要求在比较中去掌握它们各自的用法。现将其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可达”常与数词或者数词结构连用,表示能够达到某一精确的程度。但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可达”与“左右”连用的情况,这是否是一种普遍性的表达?本文将通过对“可达”源流的探究,从语义和认知角度对“可达……左右”的形成过程说明,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量词“团”组合关系的基础上,对量词“团”与数词、形容词及中心语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量词“团”的句法语义特点.得出结论:量词“团”对中心语具有选择性,符合圆状聚集这一性质的事物,可接受量词“团”的选择;“团”主要与数词“一”和“两”搭配:受“大”、“小”、“整”三个形容词修饰。就句法成分而言,主要是与数词“一”组合成数量短语作定语、补语。  相似文献   

15.
李勇 《语文知识》2003,(6):20-20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食”时,有关义项为: “日食、月食,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蚀。”说明表示月食意义的“食”用在前, “蚀”用在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蚀”的主要义项是“损失、损伤、亏耗”。用“蚀”形容月食发生时月亮一点点被噬的情形是很合适的,但是现在我们常用  相似文献   

16.
“雅善鼓瑟”的“雅”应作何解?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三部有影响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解为“平素”,《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甚,很”,《新华字典》采用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笔同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古汉语中,“莫”字是表示否定意义的词,本文从词性研究的角度,论述了“莫”字在古汉语中作否定性元定指代词及否定副词的一些应用情况,阐明了“莫”字在不的句式中所具有的实际含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怀宁方言中动词词尾“着”字的分析,得出“着”字的三种语法意义:表示动作的进行;表示性状的持续;表示动作的完成。同时,“着”字后可接结果补语、时量或动量补语,并可表一定的趋向义。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而不应兼有指代意义,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语现象。这既符合汉语运用及其词义发展变化的规律,也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