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前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逝世已经三周年。十余年前,拉开全国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正是在杨西光主持《光明日报》工作期间由该报发表的。杨氏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刊特邀人民日报主任记者蒋涵箴采访了杨的战友、家属,写成《闻鼙鼓而思良将》一文,表达对这位优秀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2.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3.
刘上峰 《传媒》2002,(10):21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官”,甚至是“王”。我认为,把记者当成“官”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有两件事,我始终难忘— 一件是前几年的事。某县一所偏僻乡村校舍危房问题多年未得到解决,师生联名给我写信,要“省里的官”解决问题。我前去采访时,却发现不仅有乡领导、县教委领导甚至一名副县长也在“恭候”。不等我打开采访本,该副县长当即表态,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拆除危房,“拜托”不要见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围绕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新闻界曾展开过多次讨论,但对新闻的宏观真实问题至今仍有争论。本人认为新闻的宏观真实问题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是记者、编辑在工作中必须具有的政治意识,这种意识对记者、编辑能否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闻的宏观真实是客观存在 1979年初,我国以真理标准的讨论为主要内容,开展了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是当时的一些外国记者,集中报道了两件事,一是“西单墙”上的大字报,尤其突出关于批评毛泽东同志的内容;二是青年人穿喇叭裤。我们不能说这些事实不存在,但是对这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全貌来说,这毕竟只是片面的情况和枝节问题。他们的报道恰恰歪曲了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使国外读者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5.
陈玉申 《青年记者》2007,(18):114-115
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赵敏恒是国际报坛上一颗很耀眼的明星。在中国现代记者中,若以国际影响而论,可能还没有人比得上他。他曾担任路透社、美联社等西方媒体的驻华记者,采写了许多蜚声中外的重大新闻,其高超的采访能力颇为同业称道,有的英美记者甚至称他为"最了不起的华人记者"。  相似文献   

6.
作为河北电台六名赴四川特派记者之一、同时也是河北派往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所有媒体记者中仅有的两名女性之一,我很幸运,可以有机会作为一名记者亲历这场灾难、见证这段历史。哀痛、震撼、欣慰……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难以用语言十分准确的表达出这种感受究竟是什么?但是在这个情感的漩涡中,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动着我,总有一种力量在鼓舞着我。  相似文献   

7.
关于"常驻记者"的权威定义是,记者长期固定一地对当地新闻进行采访,形式可以是分社、支社、记者站、记者组,也可以是单个记者.特点是没有过细分工,采访本领要比较全面,能采访各行各业,能运用各种采访手段、独立活动能力强,灵通的消息源……等等.当然,对一名优秀的驻地记者也有较高的要求和新形势新情况提出的挑战.近期对四名违规驻站记者的处罚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很多一线记者常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如果坚持发独家新闻,可能会失去其他媒体的同行朋友;如果不发独家,可能会得不到所在媒体的认可.作为一名跑了3年城建新闻的记者,我想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15日,我作为烟台市赴西藏采访团中唯一的广播记者,到烟台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一位援藏干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三年援藏,终身受益”;而对我来说,半个多月的赴藏采访,时间虽然短暂,却对我今后怎样当好记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我是在西藏学会怎样当记者的──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十二年的记者。启示之一:记者是一种艰苦的职业记者是怎样一种职业?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少人眼里,记者是一种风光体面的职业。此次赴藏采访,使我对自己从事了十多年的记者职…  相似文献   

10.
采访过一届足球世界杯、一届东亚运动会和两届全国运动会后,我有幸首次采访亚运会--第15届多哈亚运会.作为一名职业体育记者,最欣慰的莫过于亲临赛事,见证若干年后能为人提及的现场、人和事.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普通记者,我参加了“三个代表在基层”采访活动。 这是一次最深入的采访。特定的报道任务,把我们引向了以往很少有记者到过的基层。我所在的第  相似文献   

12.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主要做记者,开始做体育记者,后来多次进入柬埔寨进行战场采访,这段经历是令我难忘的。  相似文献   

13.
人一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职业选择与兴趣爱好相吻合,我喜爱新闻摄影,从一名基层摄影通讯员走到了河南日报记者这个工作岗位.因此,我天天都在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业,跑遍了河南全省所有的县市和许多边远地方的乡村,每年在基层采访的时间在250天左右,见报照片在400幅以上,连续多年发稿量在报社内名列前茅.新闻摄影是我的生命,是我全部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三与一之间的互动第八届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约有五千人。来两会采访的记者约有一千五六百人。二者之比为三比一。三与一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假如按一位记者一天采访六次计算,一千五百名记者一天要采访九千人次。这就是说,平均每位代表或委员每天要接受记者一两次采访。倘按会期15天计算,每人在会上要接受27次采访。可见,与会者同记者之间的互动是大会的一个重要侧面。我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在会上接受记者采访的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全国人民都在关注这一辉煌的节日。许多报刊和出版社已在刊登和出版有关这场战争的回忆或论述。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记者笔下的抗日战争》,可说是一部独具一格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宏伟画卷。我作为这场战争中的一名新闻工作者,读了这本由62位老记者撰写的40多万字的厚书,不禁倍感亲切,心潮澎湃。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军国主义者不断地在军事、政治、经  相似文献   

16.
我清晰地记着这一天。2003年4月18日,已经是夜里10点半了,省卫生厅突然通知我要发布疫情消息:我省初现3例非典病人。于是我匆匆连夜从家中赶向报社。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投入到了我省这场抗击非典的新闻战役中。在这场已经持续了两个月的新闻之战中,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时时被一种责任的力量驱使着、激动着,我勇敢地走向抗击非典一线深入采访挖掘,用纸和笔激情满怀地忠实记录着河南人民抗击非典的历史瞬间。已记不起去了多少次医院、穿了多少次的防护衣,也记不起采访了多少的人和事、掉了多少次眼泪,经常是采访归来顾不上吃饭睡觉立即进入写…  相似文献   

17.
庄电一 《今传媒》2006,(4):50-51
当记者20年,我有过多次异地采访的经历。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者,我珍惜每一次异地采访的机会。每次出去,我都如饥似渴地捕捉新闻。因此,几乎每次异地采访,我都有大量收获。当事后检阅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都会高兴地在心中感叹一句:不虚此行!而采访中的艰难困苦,都  相似文献   

18.
<正>前言:新闻采访工作是架构在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新闻记者必须要在采访前做足充分的准备,巧妙的提问,细心的倾听方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获得胜利,并得到想要的资料。1.目前新闻采访中的常见问题1.1越位采访新闻记者的采访是有一定的伦理底线的,如果超出底线去获取信息,这样的方式通常被称为越位式的采访,一般情况下,这类问题多发生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重大的天灾人祸面前,很多记者为了完成任务进行越位采访,违背新闻的职业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9.
于2001年10月 15日至21日在上海成功召开的第九届APE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系列会议,吸引了国内外3000多名记者,各路好手都希望在这场新闻大战中一显身手。但由于APEC按惯例是“关起门来开会”,会场除了允许摄影记者会前拍照几分钟外,一概谢绝记者听会和采访,加之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大会加强了安保措施,记者要接近与会领导人和其随从人员决非易事,因此,对3000名记者来说可谓遭遇“新闻真空”。如何在这种“新闻真空”里生存并力争超人一筹,确实给记者一个极大的挑战。 作者作为北京晨报记者…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间,我又一次出成都,过都江堰,走映秀镇……再一次用凝重的心灵触摸着遍体鳞伤的汶川,百感交集.作为亲历那场灾难并在汶川持续坚守时间最长的新华社记者,一年前在震区采访的56个终生难忘的日子又在眼前浮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