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现阶段电视收视市场的变化与特点:影视剧节目“王位不倒”,新闻类节目“趋势走低”,大众娱乐类节目“步入中兴”。大众娱乐类节目占有当前电视收视市场份额的约1/7。 电视传播是以时间为其展开形式的。因此,考察各类电视节目在人们收视行为中的结构性占位的状况,主要是通过人们赋予各类电视节目不同的收视时长来判断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于2000年5月进行的“北京居民电视收视行为与收视意愿的调查”显示,北京人每天收看娱乐综艺类节目的平均时长为463分钟,这一收视时长在本次调查所列的11类电视节目中,次于…  相似文献   

2.
陈豪 《新闻爱好者》2004,(12):40-41
目前.以央视《今日说法》为代表的法制节目群体.已拥有较高的收视率和收视群体。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仍有部分节目没有处理好法理性与电视特性、新闻特性的关系,或是单纯地报道案件侦破、事件进展的详细过程,较少地关注法理是非,显得故事性有余而法理性不足;或是过分重视“说法”,生搬硬套法律条,说教气息浓厚而可视性差。  相似文献   

3.
曾学远 《视听界》2014,(4):80-83
电视媒体报道重大突发新闻,并非越快越有反响,从收视走势看,这些报道总是表现出滞后反应。导致这种延后效应的客观原因是报道题材的不可预料性和电视媒体以时间为维度的线性传播特点,这使得多数人无法第一时间收看到新闻,而需要在时间的河流里逐渐聚纳注意力;主观原因是受众判断新闻价值的过程和渴望进一步了解真相、释解疑惑、参与讨论、纾解情绪的心理需求。收视延后效应并不否认新闻时效性,相反,后面收视攀高恰是前面时新性报道步步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曹丹 《视听界》2006,(5):80-82
1996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开播,被誉为中国电视媒体回归新闻本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之一。《新闻调查》作为中国电视新闻界标志性的调查性报道栏目迄今已走过十年的历程。其节目题材的选择以及报道结构的编排,均体现了有力的议程设置。笔者以近一年来(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新闻调查》栏目所播出的45期节目①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在题材选择、感情基调及报道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议程设置所体现出的特色,进而为当下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建构理性、深入、建设性的品性提供参照。一、题材选择:关注民生“揭黑”曝光类题材通常被认为是调…  相似文献   

5.
对于电视专题节目,我的基本理解是“运用电视手段,专门对某一新闻题材所做的报道”。其特征应该是,要有相对长一点的篇幅,对人或事要有详尽全面的阐述,比较全面、概括、深入地反映事物发展过程和新闻背景以及事件产生深远意义,即这种报道形式一定要体现它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视人在成长的同时。电视观众也日益成熟。就新闻节目的收视要求来说,观众不再满足获知新闻事件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了解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直播报道能很好地满足这一收视需求。据央视的调查表明,同一题材或同一时间段的节目,直播与录播之间的收视率至少相差10个百分点。电视直播在吸引观众目光的同时,也引起业界普遍关注,本文对新闻直播的内涵和有效操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汤晓欧 《军事记者》2006,(11):45-46
一、深度报道的概念辨析电视传播中的深度报道(以下简称深度报道),不仅是衡量电视传播工作者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节目水平、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的一个综合性尺度。近年来,随着电视传媒对新闻事件深刻解析的报道逐步增多及其产生的广泛社会反响,深度报道日益引起广大受众以及学术界的关注。有些学者从研究深度报道内涵的角度提出,深度报道的“深度”既不表现在“级别程度”上,也不表现在“写作难度”上,而应从超越文体和写作的视角看待深度报道,即深度报道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新闻旨趣。这一看法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延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与热点报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峰 《新闻传播》2009,(9):123-123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所具备的一种发现新闻事实及其价值,判断最佳表现形式、报道时机和预测报道效果的能力,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热点”问题.是指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舆论强烈的涉及到多数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搞好“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与新闻敏感的培养是分不开的。“热点”是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它往往比较集中地体现一个地区、一个时期、一个问题上的政治得失.人民群众的要点.反应社会生活某一个方面矛盾的焦点。由于“热点”具有上述特征,它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也是势所必然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闻形态,“关注民情”可谓民生新闻的灵魂。“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明确地代表着普通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其独特品格集中体现在“三民”上:即以民本为取向,以民生为题材,以平民为视角。而在“三民”中,“以民生为题材”的报道题材取向是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民生新闻被视为电视界冲出的一匹“黑马”,至2006年全国已有20多家省级电视机构开设了此类节目,并很快成为当地收视率和收视份额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但是,民生新闻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节目内容肤浅、结构散乱;有些节目夹杂一些色情、暴力、低俗等负面话题;有些节目采用夸张的叙述方法和虚构的报道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11.
杨慧 《新闻实践》2002,(7):47-48
法制节目中,犯罪题材的报道经常让人处于两难境地。媒体都在讲究“卖点”犯罪题材容易吸引受众,媒体自然少不了要给予关注,但犯罪题材报道处理得不好,很容易引发社会负效应。另外,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有时也会与司法工作中的某些具体操作相冲突,因此报道过程中适度的把握就非常重要。笔者通过这些年在犯罪题材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一些实践,认为在司法题材电视节目中,应该避免出现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在前期采访中——避免过早介入新闻追求时效性,特别是电视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立台的今天,许多电视台都在不断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把对新闻信息综合性深度加工的评论节目打造成为全台收视的重点平台,在大兴评论节目的风潮下,出现了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述评节目,“新闻调查”式的深度报道节目以及“实话实说”式谈话节目,以此作为体现电视台节目质量和社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比比皆是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并且在众多形式各异的节目中有效抢占市场收视份额?“无民生不经济,无经济不民生。”因此,民生新闻改变传统单一的“民生新闻”,创新为“民生经济新闻”不失为一条新路子。即打破所谓民生选题与经济选题的界限,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将民生视点与经济视点结合,拓宽思路,针对不同类型选题在新闻切入点上大做文章,跳出传统民生新闻只关注民生的窠臼,深度挖掘、高度探求、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广泛呈现,找准与普通民生新闻不同的新闻角度与视点,体现市场经济时代下民生新闻的新特色。  相似文献   

14.
占有新闻资源实际上也就是占有“拥有新闻资源的人”,把他所占有的新闻资源转化成你的报道。那么,首先要确定哪些人是“拥有新闻资源的人”。作为一名法制战线的记者,法官和律师,两者手中都占有大量的新闻资源。不过由于工作性质,法官往往对媒体有所回避,由此,我工作的突破口放到了律师身上。目前,沈阳市的123家律师事务所、1705名执业律师成了我的工作重心。在工作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为律师们做“广告”报纸是为读者服务的,是帮其行使知情权的,而律师愿意提供新闻线索,一般来说,一是希望媒体的介入能影响案件将来的进程,使案件胜…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电视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从原先的高收视点的收视率,向平稳点的收视率徘徊不前转移,此问题,引发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中国大陆土壤不易生根结果的评论性节目,已无任何辉煌而言,但随着国家新闻体制改革的深入,2014年中国大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似乎,原先曾吸引观众眼球,针砭时弊的评论性节目又回归荧屏,但在部分电视媒体一些原本定位舆论监督的新闻评  相似文献   

16.
姚争 《当代传播》2004,(1):53-55
我们无论从电视的节目形态特征比较还是从受众的审美需求差异的角度考虑,文艺和新闻是电视迄今为止的两大“种子节目”形态。据1999年的《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统计,目前经常收看游戏娱乐类节目的基本观众群占46.5%;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进行的“北京居民电视收视行为与收视意愿的调查”显示,北京居民每天收看各类电视节目中平均时长最长的是影视剧(74.8分钟),而收看娱乐综艺节目  相似文献   

17.
谭敏 《新闻知识》2000,(1):39-40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国内新闻界交流的加深和电视自身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的栏目和节目形式相继产生。“说新闻”就是近年来我国新出现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在这种新的节目形式中,播音员以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出现,以亲近性、可信性和个性化的主持与观众形成信息和情感上的交流。“说新闻”一出现,就以其独特的形式为各电视台纷纷看好,也立即成为电视从业人员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拟就“说新闻”的产生背景及特点提出一些看法,求教于同行。 “说新闻”产生的背景 “说新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首先,“说新闻”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生…  相似文献   

18.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人认识到了新闻贴近性的重要,这对电视媒体本身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而观众也会在这种“贴近性”原则指导下的新闻报道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就在不久以前,还有相当多的新闻从业人员以“大师”为荣,以创作精英文化为己任,整天为获各类大奖而工作。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也开始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一、电视新闻的贴近性是由电视新闻的性质决定的首先,电视新闻的贴近性是由电视本质的要求所决定的。电视的第一本质是传播,而并非被某些人津津乐道的“第九艺术”。著名电视策划人张锦力先生认为“人发明电视的第一需…  相似文献   

19.
“零距离”新闻理念滥觞于电视民生新闻《南京零距离》,2002年1月该栏目甫一推出就因其良好的收视及经营业绩而广受推崇,业内人士爱屋及乌,“零距离”新闻理念也得到了追捧。8年后,虽然民生新闻在一些地方收视滑坡、疲态渐显,但是以“零距离”为标榜的电视栏目依然不胜枚举,新闻采编真的能够“零距离”吗?  相似文献   

20.
郑小华 《东南传播》2014,(12):81-83
"大数据"一词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热议的话题,与之相伴而生的数据新闻正逐渐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2014年两会期间,央视首次使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新闻报道,《两会大数据》以及《据说两会》两档数据新闻节目获得了较高的收视与良好的口碑,成为电视时政报道数据化探索的一次有益尝试。本文试从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方式以及新闻价值判定三个维度分析此类型节目的创新模式,总结出电视数据新闻在重构新闻生产流程、回归受众本位以及提升传媒公共性这三个方面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