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青岛附近海域成功举行了首次国际海上大阅兵,引起了国内外媒体较长时间的聚焦.我国国内权威媒体在这个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大都成功地挖掘利用了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新华网、中新网的相关报道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主要表现在用历史文化的视野观照新闻事件,用历史文化的坐标定位新闻事件,用历史文化的背景衬托新闻事件,用历史文化的才学丰富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2.
4月1日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新闻研究人员,我们注意的不仅是事件本身,而且更注意美国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虽然我们透过一些美国媒体了解到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在这一事件上对美国政府的批评,但总的来说,美国媒体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基本上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充当美国政府的“喉舌”。本文尝试通过对《今日美国》(4月2日—5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4月2—8日)40余篇有关报道的分析,探讨一下美国媒体是如何为国家利益服务的。  相似文献   

3.
2003年4月1日晚,香港艺人张国荣在香港中环文华东方酒店24楼坠楼身亡的消息最先通过互联网闯入人们的视野,起初人们还以为这只是一条愚人节新闻,但在随后几天时间里,报纸、电视、广播以及更大量的网络新闻报道纷纷印证了这条消息的真实性,有关张国荣自杀事件的报道一时间吸引了几乎所有媒体的注意力,甚至还在图书、音像出版市场掀起了阵阵涟漪,说张国荣事件是近一时期除伊拉克战争、非典型肺炎之外的第三大新闻热点绝不为过。我们不妨对这种狂热报道行为进行一番冷思考,并结合现阶段我国娱乐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对娱  相似文献   

4.
敏感有余 质疑不足——从“高露洁风波”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露洁事件”已落下帷幕,事实最终在媒体的报道中得以澄清。但我们仍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面前,媒体把关人的质疑精神和敬业精神哪儿去了?国内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4月17日——4月18日,新闻误报阶段。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了“高露洁牙膏被疑致癌”这一失实消息,立即引起消费者的极大关注。新浪网18日当天的网上调查显示,91.3%的网民表示将不会考虑再买高露洁牙膏。第二阶段:4月19日——4月20日,新闻追踪阶段。媒体的关  相似文献   

5.
在2007年4月16日对"美国校园枪击案"的前期报道中,部分媒体为追求新闻的轰动性而忽视了报道的真实和准确,造成虚假新闻.此事件在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齐鲁电视台《一天零一夜》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为例,探讨地方台在这一事件上的报道策略,提出实现差异化报道的三条可行经验,并就地方媒体国际新闻如何寻找第二、第三落点和建立国际新闻的常态化报道机制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11日中午12时50分,无锡市东门上空坠落下一块面盆大的巨型冰块。这是一个突发性的新闻事件。无锡日报得知后,立即派记者赶到现场,并采写了题为《昨日东门上空落下大冰块》的社会新闻。第二天消息见报后,立即引起国内外新闻界和科学界的关注。国家气象局、北京天文台、江苏省气象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一些大专院校很快派出科学考察人员,到无锡考察。对此,无锡日报又作了报道。这样,无锡日报从4月12日起,到4月30日止,从坠冰落地、科学考察活动到揭开坠冰之谜,连续发表了12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八大")2012年11月8日开幕,2012年11月14日闭幕,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层.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国内外媒体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报道. 早在2012年6月,国内媒体就开始对十八大做预热报道. 中央电视台从6月3日起在"新闻联播"中开播《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专栏,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此外,"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等央视新闻栏目自8月21日起开播《数字十年》,主要是用动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现我国这10年在各个领域的数据变化.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让传统报业不得不积极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起步较晚的新闻摄影报道也经历着蜕变的痛苦和喜悦。伴随着“网络一代”的成长,主要通过纸质媒体获取信息的受众数量在迅速减少,报纸、杂志甚至电视都受到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夹击。例如在对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这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传统的纸质媒体很明显地败下阵来,它不仅落在了电视后面,也无法赶上网络,其中新闻摄影记者的静态图片报道也随着纸质媒体而处于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一向在中国市场上颇为畅销的牙膏品牌“高露洁”突然在2005年4月17日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一篇名为《英报称高露洁等牙膏含间接致癌物》的编辑稿在《北京晚报》刊登。直到4月27日,高露洁公司高调举行新闻发布会,为时10天的新闻大战才基本告一段落。期间,参与跟进这场所谓“公共危机”报道的媒体遍及全国各个层次与区域,仅仅4月27日新闻发布会的到场媒体就多达150家。业内人士就媒体在高露洁牙膏事件中的报道是否过于敏感、公众在面对媒体的密集报道时有没有冷静理性面对展开了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从2011年开始,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开创性地提出"3+1"重点报道模式,基本构成为三篇报道加本台评论。第一篇报道一般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第二篇报道是新闻事件的背景及相关链接,第三篇报道为相关问题的深度分析,以及专家访谈、建言献策等。本台评论是编辑部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和思考,这一报道模式的关键是新闻事件要有时效性、贴近性、主题性,要反映民生民意、反映省委省政府的主要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实践,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在主旋律报道中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良好的收视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2.
解读《今日美国》校园枪击案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地时间4月16日7点15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美国各大新闻媒体、网站几乎同时开始了为期几天的连续报道。本文搜集了《今日美国》网站4月16日(星期一)至4月23日(次周星期一)几篇有关枪击事件报道,在分析、整理之后,希求以此为缩影透视美国新闻界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所操持的新闻理念和采写手法上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3.
何谓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是一种背景新闻,是通过大量使用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一种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在西方很流行,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介也开始较多地使用这一报道形式。解释性报道主要有四个特点:一、在新闻要素“五个W”中,着重点在回答“为什么”,也就是交代新闻事实的背景;二、提供背景性事实,用事实来解释新闻事件,这是与评论的不同2处;三、具有集中、整理的功能,使读者获得完整的信息,满足读者对一详细报道”的需求;四、由于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说明,因此还具有通俗的特点。在目前清…  相似文献   

14.
张艳楠 《记者摇篮》2012,(10):24-25
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激烈,广播媒体发挥自身灵活、快捷的优势,积极采用新闻现场连线报道这一形式,为广播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所谓广播连线报道,是指在广播新闻直播节目中,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与直播间里的主持人进行交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或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一、广播新闻连线凸显新闻的时效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新闻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新"。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广播媒体受到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5.
2003年3月20日随着美军的“战斧”巡航导弹在伊拉克的土地上掀起巨大的火团,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同时也引发了全球媒体间一场激烈的新闻战。在华人世界颇有影响的凤凰卫视一向善于报道突发新闻事件,以快速应变能力和灵活多变的报道著名,然而这一次凤凰卫视众多女记者的出色表现却成为该台战争报道中最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闻事业和媒体产业起点的纸质媒体——报纸的从业者来说,一直接受着新闻教科书中“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和由此派生的诸如“新、短、快、活、强”等这样一种最基本的新闻观点的教化,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坚定不移地将其演绎、升华。然而,当第二、第三、第四媒体崛起,人们能够从网络上迅速获知当天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而这在许多报纸来说往往是次日的内容时,  相似文献   

17.
信息的全球流动,扩大了人们关注的视野,国际事件可能瞬间在国内引起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应。从去年以来发生的伊拉克绑架华人人质事件,巴基斯坦袭击、绑架中国工程师事件,中国在阿富汗的施工队遭袭击事件,印度洋海啸以及引起公众强烈反应的”苏丹红一号”事件,都是典型的国际新闻引起了国内强烈的同步反应。在涉华事件报道方面,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比较起来,有着许多劣势,但如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读者群对涉华国际事件的关注方向,选准自己独特的报道视角,地方媒体对国际新闻的报道也能出彩  相似文献   

18.
在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的报道中,国内媒体的大部分新闻都贴上了“据CNN”、“据路透社”等“据”字标签。《21世纪经济报道》是国内少数被受众“点赞”的媒体之一,本文选取今年3月11日至4月21日期间该报刊登的117篇报道,探究其从“新闻搬运工”到“新闻钻探工”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9.
□赵振宇从香蕉催熟剂事件说起 2011年4月19日,深圳一家电视台播出一则名为《记者暗拍市场摊贩卖香蕉滥用催熟剂》的报道,称香蕉催熟剂误服以后会导致呕吐恶心及烧灼感,长期服用对人体百害无一利.报道一出,很多媒体纷纷转载,也让不少消费者对香蕉"望而却步".此报道不仅对受众有影响,还造成对企业的损害.报道出现之后,海南香蕉地头收购价从4月19日的3.5元/斤骤降至4月25日的1.9元/斤.<中作者单位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20.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灾难性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不同定位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框架不同,对于国外灾难新闻,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报道视角?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对两大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党报对境外灾难报道旨在国家形象塑造,而都市报更多的是新闻本位主义,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