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现在不少经济报道不为群众喜闻乐见,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经济报道的指导性有误解,在运用上有不适当之处。一是导语成了政治术语的堆砌。往往“在××指引下”,“在××精神鼓舞下”,加上本行业本部门的原则性号召,如“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养猪业要有一个大发展”等。二是用议论代替事实报道。总觉得不多议论几句,新闻就缺乏高度和深度,失去指导性。这种议论还往往借群众之口,夹带着大量的“认识到”、“大家说”、“职工们异口同声地说”之类的话,实际上是笔者借采访对象之口讲空道理、贴标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写新闻是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本是一条原则。然而,在“文革”中这条原则被践踏了。在“文革”开始不久的1967年11月12日,有家报纸刊出了321 个字,只有半句话是事实的“新闻”,现摘录如下: 本报讯海救×××船在形势教育中,广泛发动群众。大摆大谈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势。表现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力  相似文献   

3.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头前报道”,或“站着报道”。广义的现场报道包括凡是使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记者进入现场画面而作的报道,如现场直播、现场采访、现场口头播报等皆是;狭义的现场报道专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进入画面,根据自己的观察,当场口述自己所见所闻,直接将新闻事实报道给观众。  相似文献   

4.
不该仅占3%     
现场报道是广播里录音报道的一种高级形式,是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一边观察,一边叙述,一边采录的一种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要求记者能“进”能“出”:“进”是指话筒伸进新闻事件中录制生活语言和自然音响;“出”是指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和  相似文献   

5.
新闻数据的模糊化与具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数据被大量地运用在新闻中,用以说明问题、阐述事实、佐证观点。这种数据通常有模糊化和具体化两种表现形式。模糊化数据是省略、笼统的一个数字概约,如“近××万”、“增加三成以上”;具体化则较为详细、详尽地表达到十位数、个位数,甚至小数点后的数字。在新闻报道中,模糊化数据和具体化数据要因事制宜,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6.
广播新闻的发布沿用着一套固定的模式。首先发布新闻来源,即;“××台消息”或“本台记者××报道”;其次披露主要事实,即导语;接着详细介绍事件情况。这种发布新闻的方式长期以来被大多数电台采用,除了简讯和通讯之外,各台发布新闻几乎都以这种方式进行。 这种发布新闻的方式之所以形成模式,又被众多电台采用,同它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首先是受报纸的影响。报纸在发布新闻之前,一般都要先告诉读者  相似文献   

7.
作一个通讯员不仅要手勤,更需要腿勤。通讯员动笔写报道之前,首先要有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这些材料绝大部分靠“迈腿”才能获得。“迈腿”在先,动笔在后,是新闻写作的规律。美国名记者杰克·海敦说:“报纸的记者应具备两大技能,即掌握事实和完美的把事实表达出来”。“迈腿”与动笔是掌握事实表达事实的两种手段。在新闻采写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人不善于处理这两者的关系,甚至把两者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新闻摄影所报道的事实并不一定都是“新近发生的”,而有相当一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不是记者耳闻的,而是记者目睹的;不是一般概念性的事实,而是有形象可以拍摄的。因此,新闻摄影的定义应该是:用摄影的形式来报道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新闻摄影的形象不能塑造,只能从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既然是对“事实”的报道,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既严格又基本的写作要求——准确。新闻的准确内涵有许多方面,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客观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细节、数字、引语等等,而准确表达这诸多要素,都离不开语言的驾驭。因此,运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所要表达的新闻事实,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10.
走进新闻     
所谓“走进新闻”,就是要求记者离新闻近些,近些,再近些。现在,记者远离新闻事实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里的“远”包括时间和距离两个概念:时间上的“远”,指新闻时效性差,记者的报道总是“慢三拍”;距离上的“远”,指记者不到新闻发生的现场采访,离新闻事实很远。 走进新闻,既要新闻时效上尽可能缩小时间差,抢发“第一枪”,又要在距离上尽可能到第一线,到新闻发生地采访,甚至介入新闻事实发生的过程,滚动地报道新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道,是因为这一事实能够“载”着记者想说明的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提出的呼吁、记者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奔向读者。如果把这些统称为记者想带给读者的“信息”的话,可以说,新闻事实作为载体,它能载的信息量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我自称这一观点为“载体论”。  相似文献   

12.
<正>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消息源是新闻事实信息的来源,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真实准确与否。新闻事实来自记者现场目击,只能是一种“非常态”,大量报道素材采集需要依靠消息源。各种公告文本是消息源,当事人与目击者叙说是消息源,网络信息也是一种消息源。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真实,记者使用消息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时下,娱乐新闻渐成报界一道抢眼的“风景”,关于艺苑“星腕”们的专访报道充斥着版面,以致泥沙俱下,生出种种令人忧虑的“人物专访病”。一是“隐私窥视癖”。此病疫情最严重。“××又爆姐弟恋”、“××真想生个儿子玩”、“宠物小猫‘病故’,××伤心欲绝”、“××领回私生子,舔犊深情赎前罪”、“多年情人走出幕后、××令影迷痛不欲生”、“××裸泳露春光,狗仔队大饱眼福”……凡此种种,无不成为某些“娱记”如数家珍、津津乐道的“精彩花絮”,在迎合少数恶俗读者低级趣味的同时,一个记者的良知在自我践踏中扭曲变形。仿佛…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报端上屡有让人“不大放心”的娱乐新闻出现。不妨举几个去年以来的例子为证,如“张艺谋要当电影局副局长”。“×××没当歌手大赛评委是因其素质差”、“××影片被禁”、“××影片开禁未作一处修改”、“××影片将是中国第一部分级影片”、“××被困雪山生死未卜”、“××因老公解职猛拍广告以贴补家用”、“《芬妮的微笑》参赛莫斯科电影节并获电影节奖”、“面对绯闻流言××快崩溃了”,等等。这几条“消息”经事实“检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稍加分析,类似“娱闻”的产生可分如下三类:一是某些影视  相似文献   

15.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前报道”,或“站着报道”。  相似文献   

16.
俄国现实主义大师契诃夫要求作家:“自管喜爱您的人物,可就是千万不要说出声来。”对新闻记者来说,何尝不应如此。(一)新闻要报道事实,又不能就事论事;新闻要反映现象,又不能自然主义;新闻要记载今天,又要预测未来;新闻要以事实教育人,又要以道理说服人。新闻似乎不能不“说”。记者采访新闻事实,形成一定的观点,记者选择新闻事  相似文献   

17.
县市报的记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发现新闻的能力比较差,例如去采访有关会议和有领导在场的活动,往往把眼睛只盯在领导身上,把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当成新闻,采访回来后,立马写出一篇“××肯定”“××指出”“××强调”“××要求”的稿子,一交了事。其实,这样的采访,没有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将新鲜的事实称之为“活鱼”。整日捉“鱼”的新闻记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人杰克·海敦在为美国高等学校新闻专业撰写的新闻学基础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规劝那些不适合作新闻记者的人:“如果你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动机在于谋个差事,那还是另找出路为好。”因为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就是“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只有那些亲临新闻现场的记者,才能见真正的“活鱼”,捉到“活鱼”,现场捉“鱼”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太多、太滥,成为人们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的一大顽症。许多会议新闻的写法一般是这样的:××会议于××日在××举行。××在会议上讲了话,××强调指出……会议认为……会议要求……会议号召……参加会议的还有……这种新闻的表现方式的确让人望而生畏,避之惟恐不及。可以说,这种新闻也迫切需要挤水分。正因为如此,《挤“水分”》这篇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录音特写,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我们试从三个层面作出分析: 首先,在政治层面上,《挤“水分”》是对数字出干部、数字出政绩腐败现象的深刻而生…  相似文献   

20.
何时为猴年?     
大年初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一则关于某地知识分子乔迁新居的新闻中,播音员罗京先生有如下一段播音:“……有××对知识分子乔迁新居,欢天喜地度过猴年除夕之夜。”这话指的是,1992年2月3日发生的新闻事实,,也就是农历辛未年十二月三十这天的事。而罗先生度过猴年除夕之夜一句,就令人大惑不解了。谁都知道,“除夕”就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以我国农历传统纪年,1992年2月4日才算壬申(猴)年第一天;2月3日是农历辛未(羊)年最后一天,因而把这天说成“猴年除夕之夜”,不免贻笑大方。我断言,作为播音员的罗京也许只是“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