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动乱过后,不少新闻界同仁都在反思,深为我们一些报刊在舆论上的一度错误与失误感到惭愧。然而,却也有的仍在寻找遁词,以自己报道的某一场面、某一事件是符合事实为据,认为自己当时应该写那样的报道,以求开脱责任。这倒使我感到费解。是的,新闻应该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写照。一般来说,大凡事实真实,具有新闻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县电台编辑室内,看见《新闻与写作》这本刊物,便顺手翻了几页,感到这本刊物不错,并要了一本。回家后,细细阅读,真有点爱不释手。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从事业余报道工作已有8年历史,也曾订阅过不少有关新闻业务知识杂志。虽说这些杂志办得也不错,但相比之下,《新闻与写作》却有自己的特点。我虽然已经打电话到邮电局补订了下半年的《新闻与写作》,但心里非常遗憾与《新闻与写作》见面太迟。我热爱新闻报道工作,并将大部分所得稿酬用以订阅报刊杂志,其中多属新闻业务知识。我很愿长期订阅《新闻与写  相似文献   

3.
翟梦杰 《青年记者》2013,(17):22-23
"公民新闻"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但是它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却由于2000年初OhmyNews的建立。①该网站推行"平民新闻"制度,网站的任何一名注册用户均可成为OhmyNews的记者。在《我们即媒体》(《We Media》)一书中,作者Dan Gillmor对"公民新闻"概括如下:公民新闻,也称为"参与性新闻",即公民"在搜索、报道、分析、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基层的新闻爱好者,与周围一些同伴共订《新闻记者》已两年。今年报刊提价,我还是坚持定了《新闻记者》。这里,我想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谈一点我们的看法。我们这些基层的同志之所以订《新闻记者》,旨在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可我们在一起议论时,总感到《新闻记者》给我们这些层次的人开辟的栏目少了,因此我们有个小要求,能否在新的一年里多开辟  相似文献   

5.
学会描写     
读了今年第三期《新闻业务》上三篇笔谈基本功的文章后,我也感到很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讨论讨论,这对提高记者的业务水平和改进报道工作都很有好处。因此,我也在这里谈一点个人的浅见,希望得到指正。我很同意第三期《新闻业务》上余方同志的意见,调查研究是记者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但是,我认为,写作技巧也是记者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新闻的写作技巧如何,往往直接影响稿件的质量和效果。有了好的材料,还要表现得好,才能成为好新闻。要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企业报第四届好新闻评比中,《江苏太耐报》参选的新闻照片《夫妻双双把血献》荣获一等奖。这是近年来我报重视新闻图片运用的一大收获。我们的做法主要有四方面。——提高思想认识。以前,我们采编人员对新闻图片的认识还是“初级阶段”,以为照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活跃版面,编排时能做到“图文并茂”就可以了。后来学习了一些新闻业务,我们逐渐认识到,与文字报道一样.新闻图片也是新闻形式之一;新闻照片纪实性强、历  相似文献   

7.
张欣民 《新闻三昧》2006,(12):46-48
我当过大报的通讯员,曾为《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写稿,也当过企业报通讯员,为《首钢报》写稿;我也当过《首钢报》记者,现在又供职于《中国冶金报》。做新闻工作,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手里没有可供采访报道的新闻线索。我们每个人活动的范围都是很有限的,有时我们可能在新闻现场,但大量的新闻发生时,我们不可能事事在场,一个记者是这样,一个通讯员也是这样。所以,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有限的范围里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地写出新闻报道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发现新闻线索。1、处处留意,周围时…  相似文献   

8.
感谢与祝贺     
《新闻知识》编辑部:值此《新闻知识》创刊三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作为《新闻知识》的一位热心的读者,我常常为我们这些搞新闻报道的同志。有这样的良师益友而感到庆幸和自豪。在我们巴林草原深处的军营里,有很多战士是贵刊的热心读者,他们争相订阅《新闻知识》。我对《新闻知识》更有一种特殊感情和偏爱。她之所以  相似文献   

9.
“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小的新闻事实也可以表现大的新闻主题。本文试图对新闻媒介中的“以小见大”现象作些剖视。先让我们看两则报道。《洪湖报》1988年4月28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有酒不卖开车人》的消息,写的是饮食个体户刘成林不卖酒给开车人的事。《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是刊登在1980年6月15日《孝感报》上的一篇小通讯,写的是会计伢在分油时嫌王二婆的油壶小了的事。这两篇报道都不足300字,可谓事情小,篇幅也小,但这两篇报道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前者获得了  相似文献   

10.
当我踏出南京政治学院校门出任沈阳军区某团新闻干事后,连续三个月不上稿,使我遭受了不少讽刺和白眼,于是我开始怀念在军校时和同学们一起学新闻、写新闻的那段岁月。然而,一味沉浸在怀旧中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面对现实,经过一段痛苦的折磨后,我逐渐从灰心中走出来,结识了其实很早就熟悉的《新闻与成才》。漫漫长夜,只有一盏孤灯和《新闻与成才》陪伴着我。当别人进入甜甜梦乡的时刻,我却像找到了久别的恩师,似乎又回到了那令自己灵感满脑飞的课堂上,我静坐于自己的小屋中,如饥似渴地品味着《新闻与成才》中的每一篇文章,众…  相似文献   

11.
熊能 《新闻实践》2002,(7):14-15
我是《解放日报》机动部的,我们的《热点追踪》和《今日关注》很相像,办了两年不到,也是刚起步。由我来对《今日关注》评头论足不合适,主要是与同行进行探讨和交流。因为我们从事同样的工作,所以就谈谈我们的甘苦,谈点操作层面上的体会。《今日关注》除版面上反映出来的优势以外,我感到这个栏目的出现,在其他方面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一是采编机制上的突破。这个版子的出现,一改过去部门分割、条线分割的局面,很多稿件实现了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使新闻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没有这个栏目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点的,也不可能去探索。这个部的记者没有条线,每天面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题材,这就使报道过程成为一个跨领域、跨部门的组合,这对现在传统的新闻采集机制是一个很好的突破。二是用人、用稿机制上的突破。我们两报都  相似文献   

12.
再答车英     
车英先生: 原以为先生年轻有为,当过新闻系的教师,现任大学学报编辑,又敢于主动站出来充当仲裁者,颇具大学者气魄,一定对深度报道很有研究,很有造诣;然而,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11期上的《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谈起——就所谓“深度报道”答何光先先生》一文,却使我感到失望,先生不仅把前文(《新闻知识》1989年第6期《关于“深度报道”的答问录——兼与刘惠文也与何光先先生商榷)自己已经肯定了的“深度报道”及有关问题,在这里否定了;而且,在争论问题时连起码的形式逻辑中  相似文献   

13.
很难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翻阅其数十万字的经济报道作品,感到艾丰总是在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尝试,使其经济报道模式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然而,认真体味就会发现片L根于艾丰头脑中不变的新闻报道观念,决定着其经济报道变化的走向.或者说,这些新闻观念正是其报道不断创新和变化背后的动因。因此,了解艾丰的经济报道观念,也就掌握了一把解读他的经济报道的钥匙。一、科学理性:渗透于艾丰报道中的内在追求艾丰无疑堪称学者型记者。这不仅仅在于他有《新闻采访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报道与写作》(…  相似文献   

14.
付蔷 《青年记者》2016,(22):18-19
《群众排队拥抱达拉斯警官》《波士顿的哥返还遗落的士中的18万美金》《神秘慈善家在全城遍藏百元大钞》……“坏消息就是好新闻”的新闻采写原则虽一度被西方媒体奉为“圣经”,这些略显另类的题目却代表了新闻实践领域的一股暖流——暖新闻(Good News). 暖新闻网:首个暖新闻自媒体 说起美国的暖新闻,不得不提第一个将暖新闻理念付诸实践的自媒体人、暖新闻网(goodnewsnetwork.org)的创始人Weis Corbley女士.Weis Corbley女士1990年代在华盛顿特区参与电视新闻制作,她逐渐发现,“今天的电视新闻报道创造了对于真相的错误认识,因为电视新闻往往只聚焦于报道碎片化的真相、而不是整个真相”.①出于对美国主流新闻报道的失望,她于1997年从电视台辞职并一手创办了暖新闻网.因此,暖新闻理念实际上是对传统新闻价值观念的一种挑战,也是重建新闻拟态环境与现实世界关系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我这么说     
我是《新闻爱好者》的一位经常性读者,每一期都要认真地翻一翻。我们之间是通过好几个“渠道”沟通的。首先,我是个新闻工作者,干一行必须爱一行。爱好新闻者自然也就热爱《新闻爱好者》。而且也确是开卷有益,不只看到了同行们的新论,也感到了许多我所熟悉的通讯员朋友的奋发。常给我许多启发和鼓舞。  相似文献   

16.
《亚州华尔街日报》记者阿曼达·贝内特尔写的《理发师给上海带来了魅力》一文是一篇社会新闻,报道“中国现在又讲起时髦来了”。类似的新闻报道在我们报道上也曾出现过,报道时每一位著名理发师根据乒乓球、排球和跳水运动员的不同特点,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发型。但是,我们的报道侧重于说明理发师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日子,一些报纸围绕“马丁事件”作了不少文章。从学术讨论的角度看,人们倾向于这么一种意见:需要造就一种比较融洽的气氛,一种此较宽松的舆论环境。报纸本应为造就这种气氛和环境作出努力,然而很遗憾,“马丁事件”之所以成为“事件”,却与我们新闻界不无关系。违背事实作报道,是一个原因。事情是由国外的新闻机构引起的。马丁的文章《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早在1985年11月2日就发表在《工人日报》上,《北京周报》作了转载。可是日本时事通讯社在电讯报道中,却把马丁的原文意思歪曲了。马丁在文章中只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任务”,在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经济问题时,“在《资  相似文献   

18.
《新闻战线》总编辑: 上次我冒昧寄去一篇有关改进会议活动报道的稿件,已在第三期被刊用,我是既高兴又感到有压力。高兴的是我的第一篇心得文章能在贵刊上得以发表,同事们说,“《新闻战线》是起点高、要求高、质量高的刊物,发表文章不容易。”压力来自于您作为国家级刊物《新闻战线》的总编,对一名素不相识的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一篇普通投稿,处理得如此认真,值得我们学习。我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足两年的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工作呢? 前几天,我又收到贵刊编辑写来的一封信,鼓励我再接再厉,多写精品,并…  相似文献   

19.
我是沈阳军区某炮兵团一名干部,也是解放军报新闻函授第12期学员。过去,我总期盼自己采写的稿件能变成铅字,一连向报刊杂志投稿20多篇稿件却无一命中。正当我对此心灰意冷之时,师报道干事裴永军同志推荐我参加了解放军报社组织的新闻函授学员学习。当我收到新闻函授中心老师寄来的《新闻写作学简明教程》、《新闻写作初学问答》及《吹毛求疵录》等函授学习教材和学员实习采访证时,心里乐滋滋的。我按照新闻函授中心教务处下发的有关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展开函授学习。在业余时间,我按照所学的新闻理论和函授中心教务处老师的点拨,不断…  相似文献   

20.
《北京日报》1986年“短新闻和会议消息写作竞赛”评选中,我采写的百字短讯《京郊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公路》获得了一等奖。评委们对这条消息的评价意见是:作为报道北京市一条战线重大成就的报道,只有100字,而且在短短百字中,新闻的时间、地点、原因、何事等5要素完全具备,还有典型的新闻由头,现场描写,内容充实,事实准确. 获奖之后,我再次一字一句地把五个月前见报的这条消息咀嚼了一遍,回顾当初采访时所付出的劳动,写作时花费的心思,感到这偶然的成功之中也存在着一些必然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