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核心地位。为推动情报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必要对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情报人才体系和新情报人才培养进行分析。【方法/过程】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视角出发,分析支撑前沿尖端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沿情报人才、支撑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的技术竞争情报人才、支撑基础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情报人才和支撑下一个百年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情报人才的定义、素养与未来培养方向。【结果/结论】界定四类新情报人才,指出前沿情报人才应有高科技专业背景、前沿创新思维、前沿科技识别能力和前沿情报获取能力;技术竞争情报人才应有国家利益与安全责任意识、竞争情报跨界协同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与“卡脖子”技术识别能力、技术竞争态势评估能力;基础情报人才应有基础科学普及能力、全学科的基础研究服务能力、基础研究评价能力;战略情报人才应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前瞻性研判能力、协同决策主体的视角,并提出培养路径。【创新/局限】构建了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情报人才FTBS体系,从发展策略上有助于情报学教育创新发展。针对新情报人才培养的对策在教育实践上尚有较大的应用与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朱桂龙  李兴耀  杨小婉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879-1887
全球创新网络发展中,国际人才是组织知识创新的关键要素,向内重塑组织知识结构,向外提升组织知识创新影响力。本文以人工智能为例,基于USPTO和WOS数据库,分析国际人才对组织知识创造的影响,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科学合作网络与专利合作网络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国际人才对组织在知识网络中位势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国际人才对组织实现科学新知识创造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组织在知识创新网络的位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科学和技术合作网络视角验证了国际人才在新知识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并打开了国际人才影响创新组织在知识网络位势的黑箱,这对于我国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集群化: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科学技术由于其知识体系的不断膨胀,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融和综合,使各门学科由离散状态向集约方向过渡。研究发现,科学技术的新的集群化由三大支柱体系所决定:科学网络基础-科学发展交叉和融合;巴斯德象限-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新型关系;科学技术实体的出现-工业实验室与技术联合体。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科研管理的新趋向:重视科学学派的建设,显现人才的乘数效应;构筑世界一流科技中心,强化创新机构的名牌效应,放宽管理和控制体系,保证研究选择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作为培养新工科产业硬件基础支撑人才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因其重要性受到企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达到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工科技术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现代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改革成效,教学评价体系要适应新工科产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为现代新工科产业的升级与进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在论述核心技术涵义的基础上,从起源、类型、生产方式、创新投入等方面分析广东专业镇核心技术的现状,提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培养核心技术的创新意识,加强与核心技术相联系的科学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合作,优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强化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突破群体创新"惰性",加大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等促进核心技术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并提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人才是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科技创新要依靠人,科教融合发展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抓手。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亟须改变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尽快建立科学教育与创新教育协同发展模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行业引领了当今世界创新发展,互联网人才是实现创新引领的主要力量。互联网人才可以分成科学大家、领域专家、战略名家和宣传杂家等四类。目前,中美两国正在构筑全球高端互联网人才新高地。本文对全球互联网人才的分布特征、中美两国互联网人才供需状况、全球互联网人才流动特征进行分析,反映全球互联网人才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8.
科技学术期刊是科学评价、学术交流、知识传播、科学传承的主要载体,是科学共同体的内在需求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创新成果积累和科技竞争力的标志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长期支持基础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以"项目"与"人才"两大资助体系为主体,以"环境支撑"资助体系为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中科院"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的制定,介绍了新时期中科院人才战略的方向和目标;通过不同阶段人才工作和面临突出问题的分析与对比,探讨了人才战略的时代特征和继承性;重点介绍了人才战略制定的科学基础和研究方法,阐述了在人才战略制定工作中所应采用的思维方式和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0.
高层次创新人才是科技新创造、发展新突破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增强科技和提升经济实力的宝贵战略资源。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激励人才成长,带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提升人才队伍的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转型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更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新的形势需要新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核心竞争力题解及构成要素分析。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创新对策是:必须科学把握企业人才结构规律,形成“三足鼎立”人才创新体系;必须改革传统用人机制,采取“不养而用”策略,用活人才政策,形成开明开放、互惠共赢的人才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2.
青年创新人才是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主力军,高水平人才出自名师的指导和培养。本文论述了创新人才具备的科学素质和能力,以及在市场经济务件下,创新人才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过程中应克服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量子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在2018年实施《国家量子计划法案》后发布了一系列战略报告和技术报告推动该法案的落实。通过对美国相关报告深度解析,介绍《国家量子计划法案》启动背景和基本内容,呈现美国为发展量子信息科学技术所采取的有关人才方面的举措,分析相关举措的特征及其面临的可能挑战。《国家量子计划法案》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量子人才战略包括5个子目标,目的是确保美国在量子信息科学及其运用中的领导力,为所有美国人创造新机会,其中教育系统所承担的使命是促进量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培养量子智能劳动力。系列报告显示,美国量子人才战略中的教育举措主要包括:通过招揽国际量子科技人才,提高相关研究领域的竞争力;在早期教育阶段提升学习者量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教育意识,在高等教育阶段提供与量子信息科学技术相关的课程、学科和学位,培养掌握量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者和量子智能劳动力。其特征为教育系统与政府、企业形成紧密的创新生态系统,坚持“科学优先”原则,注重推动量子工程学、量子机械学及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等基础传统学科在量子工程中的基石作用。其挑战主要为相关人才...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才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由于教育观念和教学管理方式落后、评价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科学等原因,妨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而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高等教育如何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下,创建和发展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新定位的“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已成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卡脖子”科研与技术攻关、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新突破点。上海科技大学于 2013 年成立,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10 年间围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学科交叉和科教融合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文章结合上海科技大学 10 年来的实践经验,探讨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何促进科学知识创新、培养高水平人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并助力我国高等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16.
面向新征程,科普协同联动是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助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中国科技馆“守护地球家园”常设展览,总结其联合社会多元化主体,开展协同联动的经验和启示,分析如何结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各方优势,使科普效果和社会贡献实现最大化。政府机构可与多家单位合作共建展览;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其人才和资源支持;社会企业提供技术力量支持展品制作和布展施工;媒体依托数字化媒介,通过宣传和传播,提升展览影响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总结,以期能够为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科普领域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创新、开发、传播和运用.而知识创新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其基础在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为民族创造力发展提供原动力。教育家朱绍禹在谈到科学的教学方法时说:“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自觉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其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好奇心和已有的创造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知识创新过程的三个阶段:基础创新、发展创新和效益创新;并提出知识创新过程是科学、技术与市场有机结合的组合创新的并行过程,而非3 个阶段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文章以此为逻辑起点,提出了政府构筑政策框架的抉择原则及结构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要把最好的教育给我们的孩子,那么,这“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学习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基础科学创新的概念,指出度量基础科学创新的唯一尺度是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结论.讨论了基础科学创新的层次和分类,颠覆了传统观念,解决了重大学科前沿问题而产生的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以及成为其它学科基础的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都是最高层次的创新,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创新.探讨了如何培养基础科学的创新思维,即需要解放思想,保持个性,不迷信权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勤奋、百折不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