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自带设备的不断普及,许多学校已经开始提倡甚至鼓励学生携带自带设备进课堂。这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还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本文在智慧教育理念下,充分调研师生通过BYOD开展学习的状况;搭建基于BYOD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具有信息资源多样性和情境整合性等特征的基于BYOD的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与学习模式。其实质在于转变师生在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中的角色,实现BYOD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自带设备(BYOD)学习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第一入口。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系统包含三个方面:智慧学习环境、智慧学习内容和智慧学习活动。这三者相互交融,形成了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系统的立体模型。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2016,(3):46-52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是未来几年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对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具有颠覆性的影响。文章首先梳理了BYOD的概念和发展;然后针对中小学一线教师和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BYOD教学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后指出,BYOD教学应采取多元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自带设备”(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是美国中小学近两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信息服务模式。该模式具有用户驱动性、信息设备多样性和情境整合性等关键特征,其实质在于转变师生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的角色,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整合。美国中小学推行BYOD的基本理念是充分把握21世纪学习的本质——学生是信息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使学校正确认识“自带设备”对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价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与环境支持及策略,给予学生充分利用“自带设备”的权利和自由,培养信息时代数字公民的素养。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目标是技术整合,在这一进程中师生应该完成从使用者到建设者的角色转变,并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中小学校如何创建有效的智慧学习环境呢?目前看来,自带设备(BYOD)是理想的方式之一。但是,从学校提供设备到学生自带设备,有效的智慧学习环境到底如何架构呢?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开展了相应的实践研究,认为基于BYOD的智慧学习环境架构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架构智慧学习硬环境,打下坚实基础;创建智慧学习软环境,满足要件需求;获取家长支持,把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促进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自带设备(BYOD)的普及应用,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以推广,这有助于把课程内容从浅表引向深入,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拥有了个人的数字化移动终端。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即自带设备,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允许学生使用自己的技术设备来进行课堂学习,这无疑能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通过自主编制调查问卷(包括BYOD准备情况、BYOD应用情况以及BYOD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华南师范大学在校研究生的实地调查发现:研究生利用BYOD开展学习的整体准备情况欠佳,虽然在研究生学习中已经开始在应用BYOD,但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同时,不同性别的学生对BYOD准备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年级的不同与BYOD的应用情况明显相关,不同年级与不同性别之间对BYOD所面临的问题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基于BYOD的高校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今高校课堂里,学生无法实现主动学习的问题,以"杜威从做中学"和"终身学习"为教育理论基础,基于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简称BYOD)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并付诸教学实践。基于BYOD的教学模武呈现出趣味性、情境性、非正规性的特点,它不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同时也倡导了BYOD所带来的无时空限制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实现了宏观情境下知识的获取与再造。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BYOD(自带式设备)也逐渐走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本文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为例,探索基于BYOD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BYOD的小学语文学习,学生自带平板进教室,冲破了语文学习时问与空间上的桎梏,让语文学习从"有限"走向了"无限",从"难评"走向了"易测",让语文课堂从"枯燥"变为"灵动",比传统的语文学习更加深远,更加有效,更加灵动。  相似文献   

11.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指自带设备办公,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等,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这些智能移动终端接入内网搜索资料、访问资源和处理业务。而这一切应用在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既为师生带来便利,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包括内部资料的丢失、内网安全等方面。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当前BYOD的发展状况及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实现BYOD所遇到的安全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必须突出其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相较于传统脱离语境式教学,BYOD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英语学习成为常态化;BYOD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流程再造,评价前置;BYOD丰富了英语作业的种类,开拓了学生的思维;BYOD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打造个性化英语空间。因此,BYOD带来的不仅是设备,还包括属于每个人的英语个性化教与学。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研究》2018,(2):59-63
基于"国培计划"H省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实践,建构并完善了"BYOD+"培训模式。模式遵循简单、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式,以教师自带移动终端设备为主,通过便捷的线上云资源平台和必要的软件支持,解决教师的在场体验问题,并依托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带动学习者体验后的反思和新的实践性知识的建构和生成。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自带设备学习日益改变着学校教学的模式。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经济实力、技术优势,将自主学习的现代理念用自带设备学习模式展现出来,积极探索学生运用自带设备参与课堂学习、交流以及拓展知识的新方法,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概念真正融合了学习与发展的全过程。从东西方不同国家探索自带设备学习的实践经验,比较、发现基于智慧教育的自带设备学习的国际趋势,为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基于BYOD(自带设备)的高校学生阅读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YOD阅读服务提供者、高校师生都有必要了解高校学生阅读行为的发生变化的情况,才能知道怎样根据内容开发相应的阅读服务;才能引进更好的阅读设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阅读,让学生热爱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论证阐明,自带设备是撬动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的'杠杆',会引发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有助于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愿景。这是由于采用自带设备后,一是能够破解'智慧教室'模式的弊端;二是可以重构学习环境,搭建无处不在的学习场;三是有助于促进教学转变,使得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得以真正实施;四是...  相似文献   

17.
基于BYOD的小学数学学习的实践探索,充分利用基于BYOD的数学学习的两大优势——成本降低和移动学习,勇于直面基于BYOD的数学学习的两大挑战——新型的设备管理和新型的课程体系,重新构建了基于BYOD的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方式、学习环境和评价,形成了"iMath爱数学"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2017,(7):26-32
文章从课堂实际应用的角度,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利用自带设备和班级QQ群,探讨了自带设备环境中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师生的学习行为分为作品分享、问题讨论、信息交流等三类,其中问题讨论是QQ群里出现最多的行为;借助自带设备,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向教室外延伸;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显著增强,解决问题的方式从通过教师解决转为通过同伴讨论解决,基础知识掌握和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也显著提升。此外,文章还分析了自带设备学习的价值,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自带设备学习方式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校传统课堂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提出利用BYOD支持高校课堂教学。在概述BYOD、课堂交互概念的基础上,分析BYOD支持下课堂交互优势,通过具体案例应用解析如何运用BYOD支持课堂交互。教学实践证明,BYOD教学可以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最后,提出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教学设计、增强学校网络建设等策略,为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模型解题法"在教学中的使用日趋频繁,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从模型的传授时机,怎样学习模型,怎样防止产生负迁移,什么样的模型值得学等方面讲述了模型解题法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