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逐渐设臵教育技术相关专业及相关研究领域,文章通过回顾日本教育技术研究和高校教育改革的历程,对日本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随后,文章具体探讨了日本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学士学位课程和研究生学位课程,发现日本主要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臵和多部门联合培养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最后,文章结合日本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从课程设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与中国进行对比和分析,为今后中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从通信教育、在线教育市场和开放教育等方面,梳理了日本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随后,文章分析了日本在线教育的特点,认为日本在线教育定义模糊、理论研究欠缺;教育改革进展缓慢,但商业化市场活跃;开放教育发展迅速,但前景并不明朗。最后,文章从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教学资源与模式等方面对比了中日在线教育的差异,指出日本在线教育在多元化人才培养和商业化运作方面值得中国借鉴,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可为今后中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回顾“全国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10年来所取得的成果 ,联想到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讨论了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等不同概念术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并对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有关理论框架与实践内容提出了一些意见与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文章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与政府决策的关系、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发展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建设和今后如何加强研究工作的建议等方面,回顾了5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回顾的基础上,从认知、理论构建和实践操作三个层面探寻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践层面提出加强学科建设规范性的几点思考.即处理好学科的科学定位与学科点的办学特色、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与程序规范、学科建设与软硬件的配套等关系.旨在从学科的科学定位、研究方向的准确、人才培养的规范、学科建设的环境等方面保障学科建设顺利进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移动通信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宣告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中,数据收集、存取、分析工具和处理技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研究方法的变革提供支持。文章通过对历年来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取向的回顾来分析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再以2000年以来出版的《日本教育工学会论文志》文献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分析对象,归纳并总结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回顾了日本近现代中小学师资培养的发展历程和政策变化,然后从师资培养课程、教师资格证、教员选拔标准、教科定位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师资培养课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展望了日本教职课程的改革动向。最后,文章从培养模式、考核标准、培养方向等角度,对中日师资培养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由此总结出日本信息技术师资培养的特点和经验教训,以期为今后中国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师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教育技术发展轨迹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简要回顾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历程的基础上,着重从媒体技术、应用范畴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对教育技术进行了较为翔实和系统的分析。由此探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试图解析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把握规律,加快学科建设和应用进程。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2017,(11):5-11
文章介绍了日本特别支援教育的定义及发展情况,并从国家政策、国家立项与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对日本特别支援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日本自2009年起,便通过各类政策及文件逐步推进特别支援教育信息化建设,并规定了教育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国家级项目开展教育实践,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最后,文章对比了中日在国家政策、教学资源开发与标准化建设、师资培养与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异同,并借鉴日本经验提出建议,以期为发展我国特殊教育、进行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机器人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入手,梳理了日本近40年来推进机器人教育的国家政策。进而通过分析推进机器人教育的标志性案例,回顾日本机器人教育的发展历程。随后,文章对机器人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分析,总结日本机器人教育相关研究的发展阶段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文章归纳出日本机器人教育的特点和启示,如促进教育体系化和低龄化、构筑产官学联合的社会教育体制、推动跨学科融合等,以期为中国机器人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