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如此规定     
全区数学教研大组研讨活动时,一位教师在《年、月、日》课堂教学的尾声,进行了质疑问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年中有大月又有小月呢?”教师迟疑了一会儿,说“:这是规定。”又有学生举手“:老师,为什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呢?”教师说“:这是规定。”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而不是13个月呢?”教师说“:这也是规定。”举着的小手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教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男生小声地说“:有什么好问的,都是规定嘛!”就这样,在教师的规定声中,结…  相似文献   

2.
伍腾 《湖南教育》2004,(7):30-30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是深有体会的。语文教改为什么时而缓慢前进、时而徘徊不前?为什么没有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明确语文教改的核心问题在哪里?我想,如果抓住了“核心”,语文教改或许会出现另外一番局面。那么,语文教改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一、以标题设疑,初步感知课文教学开始,教师板书课题后立刻设疑:你见到了课题,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一些问题:①“你们”是指谁?②他们想了些什么?③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错在哪里?④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说的?⑤“你们想错了”这个题目为什么加上引号?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弄清标题的来由。然后组织学生讨论①  相似文献   

4.
去年,一位外国专家在我校听了一天的数学课,后来他就诧异地问我: “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思考:儿童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就没有问题了呢?  相似文献   

5.
每位教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启发式”,摒 弃“满堂灌”。可在实践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这并非是教师想要满堂灌,而是教师不知“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以为课堂上教师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就是启发式教学,而教师讲就是满堂灌。 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应该讲的不讲,还不到提问的时候就提问。如一位教师上《人格比金钱更宝贵》一课时,当板书完课题后,就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人格为什么比金钱更宝贵?由于教师没讲明什么叫“人格”?没有讲清楚“人格”宝贵的道理,以及“人格与金钱”的关系。这样学生怎么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呢? 诚然,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是属“启发式教学”的范畴,但要分清楚的是:提问是否适时、适度,所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否思考  相似文献   

6.
女儿的疑惑     
一天,女儿问我她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正巧被我母亲听到了,母亲立即制止说:“小孩子不要问!”女儿一脸的疑惑和不服:“为什么?为什么?”大有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 很显然,制止女儿提问是行不通的,既然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孩子又有所发现,为什么要禁止谈论呢?其实女儿的这种好奇与问“天为什么要下雨”又有什么两样呢?我认为,在孩子提出这类问题时,家长不  相似文献   

7.
一、激发问题意识,开展问题体验活动在第二册《珍贵的纪念》的阅读教学前,我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找出问题登记在问题本上。上课时我利用课件演示亭子的建造过程,问:“看了动物们庆祝亭子完工,你有什么感想,想提什么问题?”这时,学生纷纷表达意见:“什么样的纪念才是珍贵的?为什么?”“动物们为什么要在亭子上留下纪念?”“动物们都留下什么纪念?”“谁留下的纪念是珍贵的?”“小刺猬在一旁甜甜地笑了,说明什么?”“其他的纪念为什么不是最珍贵的?”“小亭子前后有什么变化?”……然后,教师板书出问题,引导:“你觉得哪个问题重要,怎么解决?”“…  相似文献   

8.
《对一个专区初中招生算术试题的意见》一文一开始就说“当算术考试完后,考生议论纷纷,教师面面相觑,许多学生沉不住气,哭泣不止,什么原因呢?”作者归结到“在试题上。”我们认为主要的问题不是在试题上,而是在教师的指导思想上。学生以前为什么沉得住气?现在“哭泣不止”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只能这样设想:  相似文献   

9.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部动力,它能把学生的全部精神力量发动起来,进行有效的学习。当前中师生的学习动机怎样呢?我们配合教育学“教师”这一章的教学,在三年一期106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题为“你为什么要报考中等师范学校?现在的认识有什么变化?”的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应该是最有魅力的课。为什么长期以来不受学生欢迎呢?教师讲风过盛,照本宣科,千篇一律,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新大纲在“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部分明确要求教师要“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现在,我们有理由期待语文教学“百花齐放”局面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正>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活动;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培养逻辑思维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的桥梁。可是让很多教师困惑和棘手的是,学生升入中高年级后,就不愿意发言了。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怎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言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早恋有人把它喻之为一种“流行病”,大有扩大漫延之势。对此,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一些研究中学生早恋的论文也不断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对中学生早恋的原因、特别是教育方法提出了种种见解。但是我们也应承认,对早恋问题的研究才仅仅是起步,许多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的探讨。本文拟对中学生为什么不能早恋;如何看待早恋;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的重点在哪里等问题谈点认识,以便对学校教育工作者处理早恋问题有所参考。一、中学生为什么不能早恋早恋,从字面上说就是过早地恋爱,然而如何才算“早”呢?为什么中学生恋爱就是早恋呢?应该有个科学的令中学生心悦诚服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相同的教学内容,为什么有的教师上课很吸引学生,教学效果也很好,有的教师却效果平平,教师之间的差异在哪里呢?通过课堂上恰当地设置学生的注意点和兴趣点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有什么心理学依据?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中设置学生的注意点和兴趣点?本文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展开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14.
一  时下教育界广为流行的“主体主导说”(“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认为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这种观点对教学实质的认识是可取的 ,但是 ,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界定是有误的。  从教学理论看 ,既然承认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那么在教师进行指导 ,也就是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 ,被指导的学生处于什么地位呢 ?难道还是处于“主体地位”吗 ?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时候 ,教师又处于什么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中学地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美丽之处,在于他研究地理要素时提出的四个问题:什么地点?它是怎样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会在哪里以及会是什么样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是深远的。有用的教育是把所学的知识都忘记  相似文献   

16.
课堂写真你认识分数吗因为是借班上课,教师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并顺着“认识”这个话题进入了教学。“你认识分数吗?你能说几个分数吗?”教师的话音刚落,很多学生举手。几位学生分别说出310、21、14、86等分数,教师随机板书并出示1个正方形、8个西瓜的图片(每排4个,共2排)等让学生说说12、41的意义。学生说过之后,教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谁来画一画、分一分?”接着又追问:“这里是把什么看做整体‘1’,一份是几个西瓜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为什么铅笔不一样多教师出示两盒外包装一样的铅…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小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让学生先乐,激起创造思维火花。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运用新颖有趣的方法,使学生趣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也就是让学生先乐一下。如教“圆的认识”时,有位教师开始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老师又问:“为什么造成圆形呢?难  相似文献   

18.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呢?”“怎样能防止这样的错误出现呢?”这似乎是每个小学数学老师都会自我发问的问题.确实,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教师为了使学生在练习中减少错误,总是挖空心思,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19.
教学视角是多角度的,是变化着的;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认识教学中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形成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教学视角系统。 1.教师→教材/学生。用点拨教学的观点来看,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视角是变化的。这个“变化”具体表现为:①在点拨教学之前,教师既独立地研究教材,又独立地研究学生,同时,又把教材和学生融为一体加以研究。②在点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识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学生认识教材”的认识过程与认识结果。这句话的意思,展开来说就是:加着重号的“认识”是教师的“认识”;教师“认识”什么呢?主要是“认识”学生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及学的效果如何。当然,学生的“学”,是  相似文献   

20.
一“圆的认识”,这是小学里常被老师选作公开课执教的教学内容。从各类报刊或网络中,我们可以搜索到近百份关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教学“半径、直径”这两个概念,在设计教学方案前我思考了3个问题。第一:成人头脑中建构的“半径、直径”概念是什么?对教学有什么启示?反思我们成人头脑中建构的概念,也许对我们的教学不无启发。第二: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应走向哪里?这两个问题是关于学生学习起点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第三:传统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什么?教学时有哪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