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莉 《兰台世界》2016,(17):45-48
信息时代,开展面向大众需求的信息服务是数字档案馆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对大众档案信息需求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大众需求的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模式并阐述其实现要点。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档案信息化与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过程。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要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而这必将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正在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下,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事业应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最佳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体制已经开始彻底改变,档案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一、档案信息化的含义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过程。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要实现  相似文献   

4.
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档案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档案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媒介、档案文化建设的阵地和品牌,档案期刊应以一种更加理性的心态去审视档案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根据其新特点相应地调整工作重点,致力于实现档案文化面向大众、促进档案文化开放与交流、构建档案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档案工作的重点从面向档案实体管理为主,逐渐向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档案形式,其信息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而电子档案的产生则改变了这种传统模式。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档案信息脱离原载体进行传输。这种崭新的传输模式,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管理、技术、理论及思维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创新理念打破机关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实现机关之间信息共享;消除馆际之间的信息孤岛,建立区域内档案馆之间联动服务机制,实现馆际之间信息共享;搭建馆室之间的信息桥梁,建立档案馆服务党政机关的新平台,实现馆室之间信息共享;开通面向公众的信息窗口,建立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大众的新阵地,实现档案信息社会共享。  相似文献   

7.
杨柳 《黑龙江档案》2013,(3):116-116
分析我国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现状发现,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堪称档案文化产业的"露天煤矿"。实现档案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关键是通过其他载体形式实现档案信息的转移,然后投入市场进行运作。档案文化产业的本质是采用一种有效的方法深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将档案信息转化为有形的形式,实现转移和传播。开发档案文化产业既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又可以为历史正名、传播历史文化,可谓一举夺得。发展我国档案文化产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工作,如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编辑出版档案史料和档案参考资料等,不能等同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而应将其理解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准备工作.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有别于档案馆传统意义上的提供利用工作,它强调社会需求与用户的实际利用动机和利用行为对运用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既包括对档案信息的获取、组织、加工和利用等一般形式,也包括利用档案信息生产新信息、新知识或新理论等高级形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仅是档案价值实现的条件,而且是档案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应是档案价值实现的主体.以此为基础,通过理论推导、范式分析和模型论证,得出两点结论:由于档案馆在档案价值关系中处在档案客体和用户需求之间,其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并不能够直接实现档案价值,只是为用户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价值奠定基础,提供条件,因而档案馆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发挥的主要是基础性作用.由于用户是作为档案价值关系的需求方存在的,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可以保证档案价值的直接实现,因而用户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发挥的是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档案热”在艺术领域的出现,带动了许多艺术工作者利用档案进行创作、针对档案进行思考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档案客观性立场的质疑相关。在此基础上,艺术工作者纷纷在实践领域展开诸多探索,包括面向装置艺术实现档案数据可视化、面向场景叙事设计档案隐喻、面向田野调查参与档案创作等。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分析,可以发现,档案艺术的发展挑战了档案信息的传统媒介方式,丰富了档案价值的实现场景,质疑了档案工作者的中立立场,具有一定的思辨意义。  相似文献   

10.
档案信息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形式,是运用传播学的相关原理、技术与方法,将档案信息传递给档案信息利用者和接触者,以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目的的过程.档案信息的原始性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档案信息传播,因此,研究这一部门对于有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实现档案的价值,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档案网站是宣传档案工作,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重要窗口。档案馆既是重要的涉密政府部门,又是面向大众的公共服务机构,而一个档案馆同时拥有基于不同网络的多个网站的情况则越来越普遍,本文对档案信息跨网络多站点一体化发布与管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为档案网站建设与信息发布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瑞 《湖北档案》2011,(8):24-24
目前,国内许多单位档案馆(室)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网上服务,已成为为社会和单位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档案工作者要以网站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尤其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  相似文献   

13.
谢洋 《山东档案》2013,(6):21-22
纸质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予以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资源库,从而快速提高查询速度及利用效率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  相似文献   

14.
数字档案信息是在计算机及应用系统中进行操作的一种数字化形式的记录,除了继承传统档案的特性外,还有其独特性。随着档案信息化应用的深入展开,以网络化、数字化的形式提供档案利用的方式也成为必然。而网络化的应用带给人们高效与方便的同时,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挑战,数字档案安全也面临威胁。为了保证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价值,建立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护体系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加强档案信息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工作要走向社会信息系统,仍是一项很大的系统工程,而要实现档案信息化服务必须以档案信息开发为基础。近些年来,各级档案部门面向利用者积极主动地提供利用档案,在为领导决策、编史修志、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但目前,鉴于社会对档案和档案部门的了解不够,以至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未能引起社会足够重视因此,要以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为手段,以实现档案利用服务信息化为目的,迅速、准确地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档案春秋》快满六周岁了!作为一份面向大众的档案人文类刊物.这六年来,《档案春秋》一直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关爱,依托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蔸集精彩图文;致力于还原历史真相,传播档案文化。她不仅以其鲜活灵动的风格,在档案类杂志中独树一帜,而且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的知情权,填补了市场空白,因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尤其吸引了一批历史爱好者的目光。  相似文献   

17.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敏感信息保护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保证档案敏感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需要继续扩大和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在分析面向信息资源共享的档案敏感信息保护需求的基础上,研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敏感信息保护的关系,论述网络环境下档案敏感信息的安全保障,针对不同内容提出面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标准、组织管理和技术保护三个方面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8.
档案文献编纂是一种文化生产活动.许多档案文献信息借助编纂活动来进行传播。编纂者按照一定的题目要求,对档案信息进行搜集、审核、加工、整序、评价,以档案文献出版物的形式向社会用户提供档案文献信息.实现文献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9.
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贮,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从而可以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20.
档案数字化可以开辟全新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网络,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克服地域限制实现大范围的服务,并且实现了信息利用的有效性。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把信息更及时、方便地提供给需求者.才能为社会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档案数字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馆藏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建设以及馆藏重要纸质档案和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二是现有以及将来的档案以电子文件形式汇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