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凭借短视频这艘"快船",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而爆红海内外,深受全球粉丝的热烈追捧,成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李子柒用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具有五大特点:观照社会现实,关注"慢生活"需求;根植传统文化,呈现中国元素;展现家庭美德,引起亲情共鸣;建设乡村文化,唤醒游子情结;展示新女性形象,改变刻板柔弱定位.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提高国际形象、获得更多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李子柒爆红短视频的创作技巧,文章探讨了李子柒爆红短视频的特征,并从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出发,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分析了爆红短视频的创作技巧.提出:从"讲好中国故事"着手,注重民间文化价值的发掘,并恰当利用技术手段将发掘成果渗透到现代日常生活中,方可达到"爆红"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淑媛 《视听》2021,(1):120-121
社交短视频集传播平台、社交工具、应用场景为一体,通过社交短视频讲述中国故事,对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YouTube平台上李子柒的短视频内容,从议题设置、传播手段、传播形式与传播目的等方面总结社交短视频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创作特点与传播策略,并基于此为我国讲好中国故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赵国华 《传媒》2021,(13):50-52
大数据时代,碎片化传播方式促进了短视频的诞生.短视频以其"言简意赅"的视听语言及独特的叙事方式,迎合了受众的观看需求,促进了短视频以泄洪之势迅速发展.本文从创作者编码、传播者发布及接收者解码等三个角度,结合网剧《陈翔六点半》、视频博主李子柒的系列短视频等案例,对大数据时代短视频的创作策略与传播机制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社交媒体上,李子柒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视频赢得全球粉丝的持续关注,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跨文化传播案例。本文以YouTube平台李子柒视频的评论为研究对象,审思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突破。研究发现,视频中引发热议的认知符号依旧是传统中国文化符号,挖掘和对外传播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亟需开拓的方向;积极情感表达占据绝对主导,这主要建立在视频基于日常生活视域所表征的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理念上,但需警觉粉丝群体的同质性和圈层性,更多不同面向的机构账号和个体账号形成合力,才有望触及更广泛的用户;基于视频的网络化社群构筑了极具价值的多层次对话,在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心与心的相通,这是一种更值得期待的跨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6.
短视频以其独特优势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自媒体热衷的传播形式。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短视频同质化、浅层化的问题也制约着自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因此,本文以SIPS模型为视角,分析头部短视频类自媒体"李子柒"的传播效果,以给其他短视频类自媒体的发展提供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7.
赵冉 《采.写.编》2021,(1):110-111,14
李子柒拍摄的短视频走红海外,成功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跨文化的传播。作为个体,李子柒身上有温暖的亲情,自立自强的品质,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精神。她的短视频呈现了自己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自然景观成为她视频的一种语言。符合当下潮流的传播方式也为她的成功增添了力量。  相似文献   

8.
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崛起,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广大受众的认知,短视频IP也因此成为内容产业的新宠。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和短视频李子柒系列虽都以"归园田居"为主题,但后者却取得了更多维度的成功。通过比较分析两个IP元素的构成、可复制性及其蕴藏的理念,可以发现在审美层面参与构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意义是短视频IP拥有更高影响力的关键。而电视未来的媒体转型和内容创新既要学习新媒体的创作思路,也要基于自身的媒介特性。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粉丝经济大热,粉丝文化开始日益受到关注。从"追星"到"偶像养成",从"三次元"到"二次元",从现实到虚拟,粉丝文化的变现能力与商业价值正在不断的被刷新。本文分别选取了近年来不同类型的现象级媒介产品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社交媒介产品、短视频媒介产品以及养成类媒介产品背后的粉丝文化与用户心理,从心理的角度出发,思考媒介融合时代粉丝文化与媒介产品横向延展与垂直分化之间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硕  罗艳 《采.写.编》2021,(11):149-151
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符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优化发展,短视频适应了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及参与式粉丝互动文化的狂欢,因此,短视频行业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本文从传播学理论出发,分析了《你好,李焕英》抖音短视频的内容特色,通过其内容主题、传播角度、视频形式等特点,探索了《你好,李焕英》利用抖音短视频宣传电影的策略.通过研究,旨在为如何利用短视频在事件营销传播中发挥作用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为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诸多便利.短视频作为当今时代人们使用最广泛的主导性媒介,其出现为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作为当下跨文化传播较为成功的案例,李子柒古风美食类短视频在海外的爆红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相较于复杂的文字符号,视频符号生动性、可视性、临场性的特征使其在打造"共情"...  相似文献   

12.
田伟华 《东南传播》2021,(11):20-21
短视频已成为内容传播新形态,可助力传统媒体优化发展,但电视媒体在开拓短视频赛道时存在完整性欠缺、植入式拼接、用户参与度低等问题,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团队优势,丰富短视频创作的形式,走精细化、专业化路线,灵活应用"直播+短视频""H5+短视频""VR+短视频"等模式,以优质精品内容的持续产出吸引受众、赢得粉丝,在短视频领域树立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3.
生活视频博主李子柒走红YouTube,引发热议。笔者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李子柒的视频确实达到了文化输出的效果;并展开了对我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重要性的阐述,梳理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路径,发现"讲故事"是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必备能力;故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概念逻辑及其现实要求进行了论述;最后分析了李子柒系列视频的传播策略,试图为"讲好中国故事"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4.
冯硕 《新闻前哨》2023,(5):57-59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尤其是短视频作为传播载体呈井喷式发展趋势,由此出现了一大批网络博主,在各个垂直领域百花齐放。本文基于李子柒视频,从传播学、符号学等角度进行剖析,探究其受到国内外受众欢迎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柳家雪 《声屏世界》2022,(1):9-10,117
不同于大众传媒时代,社交媒体情景下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且多样.李子柒是国际社交媒体平台You Tube上粉丝人数与影响力最大的中国视频发布者,她在跨文化传播中为中华文化输出所作的贡献毋庸置疑.文章以李子柒作为案例,据其在You Tube上的文化生产活动,分析得出国际社交媒体中的跨文化传播呈现出交流与冲突并存得特点,提出以情...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短视频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借助于短视频App的新型营销模式为图书馆知识营销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文章介绍了知识营销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在短视频时代图书馆知识营销的必要性,着重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基于短视频App的图书馆知识营销服务模式的构建要素,最后从团队建设、短视频思维、粉丝维护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图书馆短视频知识营销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伴随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国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变得愈加丰富多样,如何利用新技术、新途径优化跨文化传播模式已成为当下国际传播的重大议题.国内网红李子柒的短视频通过利用古风美食等符号,实现了对传统中国衣食住行的文化建构,成为国际传播的一个经典案例.本文以李子柒原创视频在国外视频网站上的走红为例,探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8.
短视频平台飞速发展,其内容五花八门,内容生产者及用户数量持续疯涨.本研究结合用户短期的满意度和长期的情感承诺,基于持续使用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分析不同维度的感知价值对用户不同程度的认知影响,从而研究其对持续使用短视频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不同感知价值的作用,选择李子柒系列短视频用户进行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并辅以半结构式访谈...  相似文献   

19.
常江 《青年记者》2020,(1):93-93
提升互联网时代的公共道德水准,最终有赖于一种"合作主义"的群体价值观的形成。最近,通过短视频平台在海外走红的自媒体人李子柒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她在被誉为"近年来最成功的文化输出"的同时,也同时遭遇了不明来由的网络暴力。不少网民称其作品"虚假""做作""没脑子",其中甚至夹杂着各种来源不明的谣言,和带有仇视女性色彩的人身攻击。  相似文献   

20.
陈秋萍 《东南传播》2021,(12):35-36
近年来,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视频化的信息传播也逐渐成为主流.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需要在新的传播平台,建设自身话语权.《四川观察》一年内猛涨3000余万粉丝,成功"出圈",为传统媒体建设短视频平台开了一个好头.《四川观察》以塑造"人设"完成的语态转变,创新机制改革,对主流媒体价值观内核的坚守,为传统媒体借力短视频平台转型开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