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教育信息化》2014,(11):F0002-F0002
10月23—24日,“第十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苏州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江苏省教育厅、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苏州市教育局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2.
《世界教育信息》2014,(22):F0002-F0002
10月23-24日,“第十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苏州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江苏省教育厅、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苏州市教育局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以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为背景,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十二五"时期苏州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指出了苏州高职教育创新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苏州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为切入点,以苏州高职教育发展为契机,从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专业建设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深刻探讨了苏州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自1994年在江苏率先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以来,苏州始终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持之以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的融合。在苏州20年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中,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积累了哪些好的经验?未来将如何发展?本刊特约记者就此专访了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记者:当前,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是其中应有之义。您如何看待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热潮?  相似文献   

6.
高丰 《考试周刊》2014,(78):190-191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是中国积极主动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介绍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的主要任务,通过重点分析相关政策对苏州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苏州应如何在现行体制与政策框架内接轨上海自贸区,加快苏州全面发展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10月23-24日,"第十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苏州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江苏省教育厅、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苏州市教育局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展涛、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苏春海等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  相似文献   

8.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曾在十年前隆重推出了江苏省苏州市“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专辑。十年后的今天,苏州教育现代化又结硕果。我们把关注的目光再次聚焦苏州,领略苏州教育现代化风采。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十年的创新探索,苏州教育现代化发展已见成效。国务院最近批转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发达地区要率先发展,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苏州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可谓不谋而合。教育现代化是什么?发达地区如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苏州作为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系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达地区之一,其发展思路、发展举措,为其他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期,我们分“战略的思考”、“创新的探索”、“生动的纪实”三大部分,全方位介绍苏州市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鲜活经验,献给读者朋友。  相似文献   

9.
正为使教育信息化在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将于10月23日至24日在苏州举办"第十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并同期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观摩、校企合作交流洽谈、信息化建设优秀学校参观等活动。本届论坛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江苏省教育厅、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主办,苏州市教育局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10.
苏州教育的主要发展指标要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给当今的苏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发展动力。在苏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理论研究和发展规划,实施战略管理。进一步强化职业院校国际化能力建设,提升办学水平。进一步接轨国际先进认证体系,培养国际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1.
自1994年在江苏率先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以来,苏州始终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持之以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的融合.在苏州20年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中,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积累了哪些好的经验?未来将如何发展?本刊特约记者就此专访了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  相似文献   

12.
正10月23-24曰,"第十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苏州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江苏省教育厅、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苏州市教育局与中国教肓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教育部教肓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展涛、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苏春海等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主持。  相似文献   

13.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市"战略指引下,1992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1998年率先普及高中段教育,2004年在江苏率先普及十五年教育,2007年又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些骄人的成绩,与苏州大力推进教师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目前,苏州正在强化"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个教师"的系统工程,并把2009年确定为"发展教师年".推动教师发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地方政府教育政策的优先议程.  相似文献   

14.
:年鉴学是史学理论的一种方法 ,但其中的长时段理论、整体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回顾与展望研究富有启示意义。现代教育发展的逻辑特征之一是规模扩张 ;特征之二是质量提高 ;特征之三是个性发展。因此 ,2 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是 :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创新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核心 ;教育个性化与教育国际化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特色 ;服务社会与提升主体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5.
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科研发展与创新,是苏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抉择和紧迫要求。为了担当起教育现代化新阶段赋予区域教育科研的使命,必须倡导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研理念,推动区域教育科研科学发展;必须努力构建区域教育科研创新体系,进一步开创发展教育科学、又好又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苏州作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鉴于此,在阐述苏州服务外包发展现状,特别是IT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苏州高职院校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苏州高职院校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建议,以期推动人才培养教育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苏州发展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苏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社会崇文尚教、政府弘文励教。教育不仅是苏州文化的内涵特征,更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优良传统,环境支持和政策保障历来是苏州教育发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是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职教育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以苏州为例,地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践体系等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其创业教育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申建华 《江苏教育》2006,(1A):18-19
在苏州发展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苏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社会崇文尚教、政府弘文励教。教育不仅是苏州文化的内涵特征,更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优良传统,环境支持和政策保障历来是苏州教育发展最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教育坚持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率教育发展之先、率深化改革之先、率教育服务之先、率全面育人之先不放松,基本上实现每十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在苏州,教育的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苏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社会崇文尚教、政府弘文励教。教育不仅是苏州文化的内涵特征,更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优良传统,环境支持和政策保障历来是苏州教育发展最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教育坚持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率教育发展之先、率深化改革之先、率教育服务之先、率全面育人之先不放松,基本上实现每十年上一个新台阶。2004年,苏州在全省率先普及15年教育,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