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新的美学视角——弹性关的角度来观照唐宋词,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词独特的体式,使得其词情、词境、词的语言处处可见弹性关的痕迹。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弹性美,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那些“可解不可解”的“无上乘”之作,领悟唐宋词艺术境界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梧桐”是宋词中词人们常常引用的意象之一。作为自然物的梧桐在宋词中成为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象,尤其词人在秋季描写梧桐时往往表现出悲愁的情绪,如:韶光易逝的人生之苦,感士不遇的君子之悲,孤独凄凉、背井离乡的羁旅之愁和生离死别的爱情之伤。这些“梧桐词”给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意绪,增加了感伤的人生况味,也强化了流传千古的悲秋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中也说:“诗有诗境,词有词境,诗词一理也。”他们都认为宋词也同唐诗一样具备意境。在诸多的意境中,雄浑、深静、迷离渺远应是最为常见的。一、雄浑之境宋词发展到苏东坡、辛弃疾时代,词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融入自己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还将炽烈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极大地开拓了宋词表达的内容,给宋词注入了刚健壮烈的风骨。…  相似文献   

4.
唐宋词真迹今天已很少见,古籍文献特别是唐宋文献对唐宋词真迹的记载,可视为是唐宋词真迹保存的一种方式。文献记载的唐宋词真迹,在校勘、还原、鉴赏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如李煜?临江仙?词的创作场景,黄庭坚?念奴娇?词“爱听临风笛”之“笛”、?西江月?词“杯行到手莫留残”之“莫留残”,秦观?踏莎行?词“杜鹃声里斜阳暮”之“斜阳暮”等。词人词作真迹记载,不仅可以据之考察词作初创之面貌,还可以考察词人笔迹,了解其书法水平,并进一步考察词人人品、情趣。  相似文献   

5.
词学史上对苏轼词的定位,主要有“豪放词”“以诗为词”“东坡范式”三种重要说法。“豪放词”从风格论出发,并不能完全涵盖苏轼词的全部艺术特质;“以诗为词”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亦非苏轼所独有;唯有作为传统“体派论”的现代发展的“东坡范式”,最适宜作为苏轼词之词史定位的总结性词汇。同时,既然“豪放词”一语已不足以概括苏轼的词史定位,那么“婉约”“豪放”二分法也自然应被扬弃,而打破这一“二分法”,并不意味着否定“二分法”这一极具简洁性的思维方式,寻找更具学理性、更符合唐宋词实际的“新二分法”取而代之,才是真正的破旧立新之道。  相似文献   

6.
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苑囿中的一束奇葩,如何更好地解读宋词、更有效地进行宋词教学,是实践高中语文新课标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高中语文中的宋词教学,总结出“词之教学,读之为要”、“知人论世,伏线铺垫”、“抓住重点,有的放矢”、“以点带面,综合突破”、“以词论词,以词证词”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词的出现为唐宋词人表达最真切的情感意绪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载体。词人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对人、对事的不同的情感体验,总括的说就是闲情和愁情。不论在表达男女之情、仕途失意之情、君国之情及恋物之情等情感类型时,都表现出了词人极大的个人深切体验,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相似文献   

8.
宋词阅读中,学生的理解多是浮于离愁别绪、儿女情长、伤春悲秋的题材表面。甚至在“诗庄词媚”的评论下对词媚的理解。更是儿女情长的象征。文章重在从“词媚”出发,以审美的角度来阐释宋词“媚”的多重意义,在现实的观照下,透过宋词“闺情相思、伤春惜别”的题材表象,来揭示宋词词媚表象下理想失落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9.
宋词中有很多写到落花的词。落花意象以其“伤春”与“伤逝”的凄美之情触动人心,它们寄寓了词人不同的人生际遇、人生态度和追求。男性词人从男性角度看落花、男性词人以女性角度看落花、女性词人从女性角度看落花,使得宋词中落花意象具有不同的情感内涵。此外,宋词中落花意象还影响到当代流行歌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阑干”是唐宋词中常用意象,词人巧妙地运用这一意象构筑出种种优美动人的意境。阑干与不同词语组合可呈现出不同的词境,如香艳之境与忧思之境。除了能够创造出多种词境外,“阑干”意象在词中还具有多种功能。如道具功能、依倚功能、屏障掩映功能。唐宋词人频频选择“阑干”意象表达情思的原因有三作为必不可少的装饰性场景;“词为艳科”的特质;作为人们心态变化的见证与记录者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宋词是我国文学遗产中一枝瑰丽的花朵,历代词论者把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前者继承了“花间”余风,“即景叙情”,所即之景不外是风花月露,所叙的情也不过是缠绵悱恻的哀怨离愁。这类作品技巧虽有优劣之分,但情调大多是沉靡颓废,除供清客、贵妇人花前月下浅斟低唱以外,它的社会意义就十分寥寥了。后者——豪放派或即景叙事,或登临怀古,或直抒胸臆,扩大了词的境界。辛弃疾是这一派的著名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宋词的风格流派向来有各种不同的分法。自从明人张纪把宋词作家分为豪放、婉约两派以后,很多人都接受了这个说法。建国以来编写的几种中国文学史论及宋词及其流派时,也都采用这种说法,认为豪放词以范仲俺为首唱.而苏武开创了“豪放”一派,辛弃疾则使“豪放”派蔚为大观,形成“苏辛词派”。张元干、张孝祥、陈亮、刘过等人的词,也和苏城~脉相承而成才‘豪放”派调入。婉的词则以晏殊为发端,这一派继承了“花间”词的传统,在两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梦、吴文英等人。与此不同的意见认为,宋词的两派…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的兴起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权力结构.从“诗教”传统到大众文化,文学接受不再是少数人把持的特权.而成为由大众共同享有的权利。就宋词接受而言.“诗教”传统消除了词在原初状态所具有的“异质”特征.从而将之纳入到主流文化的序列之中:大众文化则通过“去道德化”和“碎片化”的方式消解了附着于传统宋词接受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4.
宋末元初的陆辅之作《词旨》,开宗明义便提出:“凡观词须先识古今体制雅俗”。陆氏是著名词论家张炎的门生,他的这一意见具有代表性,反映了南宋词坛上一个相当普遍的看法,即注重词的“雅”、“俗”之辨。我们现在来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发现,这个“雅”、“俗”词的问题,确实是宋词发展史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宋词的创作方向,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5.
所谓“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的词去谋划写作的方案、营造文章的结构、突出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感等。例如《口技》中从“口技表演”的角度,一字立骨——“善”;《出师表》从“品读”的角度,一点深入——“情”,即“报先帝”的怀念之情、感恩之情、复汉之情,“忠陛下”的忧患之情、委婉之情、期待之情;《谏太宗十思疏》中紧扣一“思”字做文章;  相似文献   

16.
宋代词人对风情有独钟.往往惜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离情别恨,可谓“风”情万种,了解诗人借风寄寓的情.对欣赏宋词不无裨益一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7.
宋词中的离合艺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历来词家对之语焉不详,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纵观离合法各种辩析,提出离合法在宋词运用的两种类型:一是写景抒情词中景语明离,而情脉暗合的写作技巧;二是宋人咏物词中遗貌取神、物离神合的表现手法。清人以"离合与不犯本位"对宋词不自觉的创作现象进行总结、并升华为理论,从而推进清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词发展到宋代便已繁荣昌盛。名家迭出,佳制纷呈;传之苏辛,词已非复“诗之余”,内容广阔,举凡国事、家事、情事,均可囊括;且博采文、赋、诗的写作技法,使词在艺术上更臻精妙。本文从对具体作品的把握入手,择要对宋词的创作技法,进行一点探索和归纳。一、曼声之法“曼声”是一种反复回荡的表情达意法。作者胸中蟠结的缠绵悱恻、回肠荡气的情感,或者种种甜酸苦辣的情绪,如网膜似的纠结交织,在长言咏叹之中,借动作、景物等客观描写,曲折宛转地表现出来。作者虽不言一“情”字,但作品无一字不含情,无一景不有情,所谓不言情而处处皆情,无我之境皆着我之色,只不过作家将强烈的情感隐藏在貌似冷静的笔触之中罢了。这种曼声表情法的结果,使作品感情回旋起伏,情、景相互交融,读者在欣  相似文献   

19.
周岳 《现代语文》2007,(11):20-21
诗言志,词缘情。宋词中有不少言情之作,深读之,发现不少词中实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以《唐诗宋词选读》之词例析之。  相似文献   

20.
杨坚 《教师》2008,(13):52-53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它是继唐诗之后诗歌发展的又一巅峰。 词在宋代的发展演变可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历史阶段,综观两个阶段的全宋词,给人最突出、最清晰的印象就是充满浓厚的感伤意蕴,就总的倾向而言,“婉约派”“豪放派”虽然在题材、风格上有不同的特点,但都以感伤为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