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内容分析、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中华武术》杂志自1982年创刊至2009年第7期共300期内容所经历的27年发展史划分为四个阶段,从武技传播内容流变的角度,抽绎并评析了杂志传播国外武技的规律。将对国外武技的传播规律整体抽绎为:一是就国度而言,杂志走了"由近及远"的路线;二是就武技种类而言,杂志采用了"抓大挂小"的方式;三是就武技介绍占用篇幅而言,杂志运用了"峰谷相间"的模式;四是就对国际流行武技的介绍而言,杂志坚持了"恒中有变"的方针。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内容分析、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中华武术》杂志自1982年创刊至2009年第7期共300期内容所经历的27年发展史划分为四个阶段,从武技传播内容流变的角度,抽绎并评析了杂志传播国外武技的规律。将对国外武技的传播规律整体抽绎为:一是就国度而言,杂志走了"由近及远"的路线;二是就武技种类而言,杂志采用了"抓大挂小"的方式;三是就武技介绍占用篇幅而言,杂志运用了"峰谷相间"的模式;四是就对国际流行武技的介绍而言,杂志坚持了"恒中有变"的方针。  相似文献   

3.
知史以为鉴。文章通过对内容分析、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中华武术》杂志自1982年创刊至2009年第7期共300期内容所经历的27年发展史划分为四个阶段,从武术传播内容流变的角度,抽绎并评析了杂志传播武术的规律。将对武术的传播规律整体抽绎为:一是单就竞技武术而言,内容传播重点“由技术向赛事转变”;二是单就社会武术而言,内容传播方式“由‘一把抓’向‘弹钢琴’转变”;三是就竞技武术与社会武术传播的关系而言,它们在“并行之中向社会武术偏重”。  相似文献   

4.
文章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武术》的"本期话题"和"学术版"两大特色版块从内容和意义上作出详细解读,并以此比照武术杂志发展现状,多角度、多层面地为武术杂志之发展提出一系列建议,希望有助于武术杂志顺应时代潮流,从更深层面上传播武术,同时形成品牌,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武术运动包含两个部分,传统的竞技武术和新兴的大众健身武术。我国武术运动的发展,要坚持推广与传承的结合,开发与保护的结合,一体两翼的结合,以及武技、武德与武术文化的统一。推广与传承的结合使得我国武术的延续成为了可能。开发与保护的结合丰富了我国武术体系。一体两翼的结合为我国武术指明了方向。武技、武德与武术文化的统一是我国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武术现代价值作为研究对象,在立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梳理,从武术对现代的国家、社会和个人角度探究武术现代价值的传播。武术现代价值的传播体现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传播,国家层面的武术现代价值有军事服务、文化交流、竞技发展;社会层面的武术现代价值传播有娱乐观赏、商业发展、教育教学;个人层面的武术现代价值传播有保健养生、防身自卫、修身养性。武术现代价值是一个动态的整体,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从武术现代价值看武术传播对于武术需求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术特征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武术,以利于武术的国内发展和国际化传播,有必要从整体上总结武术在世界武技中的独树一帜之处.从外显的拳种流派、内含的武德修养、呈现诗意审美的艺术化倾向等三方面,探析了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其形成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国际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针对武术国际化研究现状、武术国际化理论框架构建、武术国际化方式选择、武术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亚洲其他武技国际化对中国武术国际化的启示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四、武技与武德1、武技基本涵义和内容武技是关于搏击交手的具有操作意义上的技艺、技能、技巧、方式、方法和战略战术等,是武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武术生存发展中最基本的内容,正是由于有了技法才能称其为武术。  相似文献   

10.
无可奈何 《精武》2004,(5):57-57
武术的对外推广应接受国际市场的检验,广泛。全面、准确地对外宣传介绍和推广武术,不仅要推广武技,还要推广其文化,扩大国外武术市场,团结众多武术爱好者。  相似文献   

11.
武术服饰是发展与传播武术的首要元素之一,是展现武术哲学和民族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习武者在健身、训练、比赛中穿着特定的武术服饰,融合着武术自身的运动之美,充分展现武术的魅力。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武术服饰所蕴含的文化,探讨武术服饰对武术运动传播的影响。从而为更好地推动武术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结果显示,武术服饰对武术传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功夫网络游戏与武术文化为双向互赢模式,一方面,底蕴深厚的武术文化是功夫网游创作与升级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功夫网游是武术文化得以表达和传播的有效平台。玩家通过功夫网游这一文化传递的"信使"可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们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武术思维。基于科技造成武术文化流失的大背景,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功夫网络游戏对于武术文化的表达与传播功能做了分析,结果认为功夫网游对于武术文化的表达、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其表达主要通过古代器物、服饰、建筑等武术元素以及亦幻亦真游戏情境的设置;其主要传播功能包括传播武技、传承武术精神、传播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武术演艺是武术与表演艺术的有机结合。它的出现,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武术的娱乐功能、商业价值的凸显;更是武术文化价值的重要展现形式,武术演艺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武术演艺也为当今的武术学科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它更加体现了武术的一种时代特征和时代需求,是当代武术发展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4.
在简述武术传播研究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2008-2011年武术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发现,本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武术传播者、武术传播内容、武术传播途径、武术国际传播、武术与国外武技的比较研究,以及对一些武术拳种流派的针对性研究上,其中,尤其在武术国际传播、武术网络传播、武术影视传播等方面,取得较多成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从传播学研究的角度研究沙式武术传播内容。研究认为:沙式武术传播内容的体系丰富;技术特点是奇、巧;传播内容的混合与单一传授等在沙式武术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6.
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出现了分化,形成了现代的武术与传统的武术。现代的武术注重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而传统的武术则保留了传承有序的文化特征。由于两者发展方向的不同,使武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现象:一方面,中国武术在申请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另一方面,武术中的六项拳种列入了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申请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处于中间层面的教育的武术也受到了国外武技的挑战。处理好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的关系,使其和谐共生,才能使武术最终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7.
武术、空手道、跆拳道内容及形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空手道、跆拳道是东方武技中的三个代表,它们分别起源于中国、日本和韩国。从一定角度看跆拳道和空手道,类似于中国武术的两个拳种,三种武技都包括招式演练和实战对抗两个内容。跆拳道和空手道的招式演练内容相对简单,武术招式演练比较复杂,内容繁多,难度较大。三种武技的实战对抗形式特点鲜明,跆拳道竞技注重腿法,空手道实行点到为止,武术散打体现出拳法、腿法和摔法并重。  相似文献   

18.
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规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武德是中国武术理论观的核心,表现为以道德规范武术行为与方法,使道德观念成为武技之准则。武德以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谦和仁爱为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不同视角,提出以传播武术文化为中心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和对策。研究认为,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形成"武术身份"、"武术认同"、"武术自觉"的基本共识;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具有国家维度、城市维度、农村维度的战略高度;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明确武术文化传播者、武术文化传播内容与武术文化传播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增强人际传播路径、群体传播路径与组织传播路径的有效性;武术文化传播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国家空间凝聚力、促进国家产业创造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传承民族生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证武术的中华性,在语言学视角的关注下,“武术”、“武技”、“中国(中华)武术”等词语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阐释与说明。研究认为:“武术”词语标识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武技”词语标识了世界各族共同的文化,“中国(中华)武术”词语削弱了“武术”的中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