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人们练习健身气功前做准备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人们练习健身气功前做准备活动应该遵循的九大原则和注意的五大事项,同时阐述了健身气功不同功法做准备活动的特点,以此促进健身气功准备活动更好地发展,以期让更多健身气功练习者得到更好的健身效果.  相似文献   

2.
健身气功调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里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调身、调吸、调心是健身气功锻炼的三个基本要素,简称三调.养生也称摄生,是通过各种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延长生命的目的.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健身气功调身、调吸、调心的特点出发,运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探讨健身气功调养方法.研究证明,健身气功三调内涵丰富,对于调养身心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是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进一步发展的治疗原则.治未病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文章通过搜集大量文献,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以健身气功为研究点,治未病理念为联系点,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角度出发,分别说明治未病理念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中的体现: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结合健身气功的调身法、调息法、调心法分别阐述健身气功功法的治未病理念;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健身气功功法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五大系统的影响来阐述健身气功的治未病理念.研究证明,无论是从中医学角度和现代医学的角度研究,治未病理念在健身气功中都能够充分体现,进一步说明练习健身气功功法对人们防病养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等研究方法,在论述健身气功在高校公体课中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健身气功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针对不同体质、不同需求提出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对策与思路,为高校科学规范地设置健身气功课程,广泛地推广健身气功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相似文献   

5.
运用调查法对健身气功在江苏省的开展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的练功群众主要以60岁左右的离、退休群众为主,学历上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练习场所主要集中在广场和空地;练习形式主要以集体练习为主,多数练功群众每周练功5~7次。并提出要加强健身气功功法的推广与宣传工作,加大健身气功活动站点建设力度以及积极开展交流展示活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健身气功在英国开展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英国健身气功受众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健身气功是一项适宜于英国中老年人的体育项目,受众中有91.18%的人非常喜爱健身气功,75.88%的受众认为健身气功有健身、养身的效果,49.41%的受众练习健身气功之后感觉精神和身体轻松多了,54.12%的受众练习健身气功后感觉减轻了生活的压力.分析健身气功在英国开展的现状,揭示健身气功在英国受众中的认识渠道、兴趣来源、功法效果,获得健身气功在英国传播的依据,提出健身气功在英国合理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146所全国普通高校健身气功教学开展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项目课程普及率总体不高,课程开课率较低.师资相对不足,并且没有健身气功全国通用教材,教师开展科研与竞赛等活动不多,信息渠道不畅通.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健身气功项目具备进一步开展教学的良好氛围,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开设或准备开设健身气功类课程的占到了相当的比例.在全国普通高校健身气功项目竞赛中,参赛学校数量已经高出开设课程学校的数量.在教学场地上,都具备健身气功教学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8.
健身气功是岭南特色健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州市(十区两市)健身气功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健身气功锻炼的人员中,绝大部分为退休人员,以女性为主;练习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40~70岁,说明中老年人是健身气功人口的主流;练习的主要动机是健身、防治疾病、休闲娱乐、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9.
第一条为加强健身气功的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体委、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中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健身气功是指人民群众通过气功锻炼,从而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活动。见面向社会齐民健身气功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第三条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体委)管理全国健身气功活动,具体工作由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负责。其职责是:(一)制定全国健身气功…  相似文献   

10.
以"心理生命结构"为切入点,从健身气功的定义、天人整体观、文化养生的功能等分别论述具备"心理生命结构"的理论依据,认为健身气功的"三调"分别对应于"心理生命结构"的三个方面:"调身"即"表象","调息"即"情感","调心"即"意志";"心理生命结构"的"体验"论诱导出"心斋"的虚静功夫则是健身气功"思想停泊的港湾";"心理生命结构"的"意义"论有利于纠正对健身气功的认识误区,进而提出"长年、长心、长德"是健身气功"意义表达"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健身气功推广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高校健身气功推广采用教学推广和课外推广两种方式,将健身气功纳入到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完善课程理论体系,确立课程培养目标、设置方案,选择好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测方案;课外推广采用健身气功协会、俱乐部、习练站点、培训基地和科研基地、组建训练队和组织竞赛表演展示活动等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调查法、专家访问法等对“倒立健身气功”的概念、原理进行了扼要介绍,分析了“人体倒立健身气功”的特点,详细讲解了“倒立健身气功”的功法特效,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坚持健身气功锻炼的优点和意义.旨在指导人们从事科学的健身实践,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健身功法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大力的推动下,全民健身出现了“气功热”的热潮,各种大型健身气功比赛和培训接踵而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赛场,健身气功运动员的高水平训练方法直接影响了比赛成绩,本研究对培养高水平健身气功运动员的相关方法做出了一定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健身气功在江苏的推广情况进行了分析。江苏省健身气功的推广今后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健身气功推广人员素质;加快健身气功功法的创编;提高健身气功在年轻人中的受欢迎程度;积极探索多种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编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健身气功推广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健身气功的推广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传播科学健身理念和健康功法;加快健身气功功法的创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选择;组织各种层次的交流展示,提供健身气功交流平台;健身气功推广的受众群定位应为全体人;逐渐打破传统站点模式,实施以国家为主、市场为辅的公益事业推广模式;加快国内外师资力量的培养和认证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从解读国家体育总局9号令的气功概念入手,从基础理论、基本内容、主要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健身气功的基本内涵.认为,健身气功以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兼及中医基础理论;以“三调”结合为基本内容,强调“三调”融一;以增进人体身心健康为主要作用,其机理为和、通、补.  相似文献   

17.
《体育师友》2021,(3):21-24
以Moodle平台为基础,将面对面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教学模式进行资源整合,打破传统健身气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为培养健身气功专业型人才奠定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健身气功混合式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实现传统健身气功教学与互联网教学多种形式的互动,推动新时代"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以期为高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为例,就健身气功的概念、发展、功能及开设现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学生对健身气功这一传统养生锻炼方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队伍学历高、年轻,也是健身气功教学的指导员。  相似文献   

19.
谢远基 《武当》2014,(1):16-18
调身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研究如何在习练太极拳中正确调身,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一、调身的本质调身,又名调形、调拳架,是习练太极拳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健身气功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旨在为实现健身气功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健身气功的发展和推广应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气功运动,加强健身气功对健康的干预以及将健身气功融入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