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2.
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3.
近代戏剧改良运动是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这一运动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的,多数情况下,人们对这一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评价只不过是搬用对整个文学改良运动的评价而已。本文对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的始末及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论述:一、戏剧改良运动兴起的原因;二、戏剧改良运动的兴起和高潮;三、戏剧改良运动的尾声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从情节要素入手,探讨元杂剧对情节的处理,说明元杂剧实际是“抒情戏剧”,一般不注重精心组织情节,细致展开矛盾冲突。其次通过对元杂剧戏剧高潮的分析,指出元杂剧文本的戏剧高潮实际是一种情感高潮,并形成其以情感为主、情节为辅的双线结构。  相似文献   

5.
以抒情为主旨的中国戏曲依据情感线索结构剧情,剧情发展的高潮必然是人物情感的顶点;以事件为中心的西方戏剧按照行动逻辑编排剧情,剧情发展的高潮必然是情节动作的顶点。中国戏曲的高潮是各种情感的汇集点;西方戏剧的高潮是各种矛盾冲突的交织点。中西戏剧高潮升落律在悲剧的差异在于:中国古典悲剧的高潮回落较慢,常常出现倒高潮;西方传统悲剧的高潮回落很快,很少出现倒高潮。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期以来,对“立足国内培养博士生”问题的研讨文章、讲活之多,形成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中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问题争论之后的又一次集中讨论的高潮。一些文章和论文阐述了很有见地的见解,对把这一讨论引向深入,从不同的角度起到了启发作用。我在阅读和研究了这些文章之后,认为有必要对“立足国内培养博士生”提法的性质和内涵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一、“立足国内培养博士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目标陈家宽教授在1992年第2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对“立足国内培养博士生”的提法进行了很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宏观研究日趋活跃,成效显著。本文拟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基本线索与历史分期,社会性质与近代社会的总体估价、社会主要矛盾等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稍作简要介绍,以期有助于研究的深入。一、基本线索与历史分期1、基本线索史学界于1984年—1985年和1987年—1988年两次出现关于近代史基本线索讨论的高潮。关于第一次高潮讨论情况,曾景忠先生在《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讨论述评》一文中作过比较系统的介绍,兹不赘述。1985年后,分别赞同“两个过程”说、“两大任务”说、“三大革命高潮”说和“四个阶梯”说者颇不乏人。不过,也有一些论者提出了如下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金圣叹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家,他不仅在小说理论上有不可磨灭的建树,而且在戏剧理论上也有杰出的贡献。他在《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读法”和评点中提出不少有关戏剧的原则问题。他的一些见解,在我国戏剧理论发展史上带有突破性意义,已比较接近现代文艺理论了。 第一次把一部戏剧作品提高到经史的地位 在我国文学史上,通俗文学戏剧是从来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明清虽然有一些进步文学家看到戏剧的教育作用,认为元杂剧可以“激动人心,感移风化”,“曲本取于感发人心,  相似文献   

9.
王楠楠 《现代语文》2009,(12):19-21
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家,对戏剧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中,他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在小说中体现他的戏剧思想,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小说的一些特点。本文尝试分析李渔的两本拟话本小说《连城璧》和《十二楼》在他的戏剧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些独具风格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中的主客体原则,专家学者们已做了深入的论述,各自有着一些不同的见解.在此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1.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窦娥冤》选取第三折,这一幕为窦娥反抗性表现最为强烈的一幕,也是整个戏剧的高潮,是戏剧矛盾冲突的核心焦点。更深层次探究戏剧的角色塑造艺术,还需从整体出发,厘清情节脉络与矛盾冲突。因此,从戏剧矛盾出发,分别从《窦娥冤》的整体人物冲突、多种对立面间的人物塑造与偶然因素的参与三个方面深入探究剧本中的人物塑造艺术应该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戏曲史乃至整部中国文学史上,关汉卿都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之一。对他的戏剧语言,专家们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为研究关剧的语言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关汉卿既是一位对舞台有特殊敏感的剧作家,他的戏剧语言,就不能不服从于戏剧艺术的美学规律,不能不与舞台艺术诸因素密切相关。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试图围绕语言的性格化、抒情性和动作性等几方面,对关剧的语言艺术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高潮看戏剧的统一性许云戏剧的重要特点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刻化人物,从而告诉观众在无穷无尽的生活长流中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过程,艺术地显示剧作家创作意图。一般来说,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的顶点,也是体观创作意图的关键,同时,从戏剧结构上看,高潮...  相似文献   

14.
莱辛对戏剧表演艺术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的戏剧理论著作《汉堡剧评》一书中。他无意建立表演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对具体演员和演出情况的评价提出自己对表演艺术的见解,这种见解以其对表演艺术的定位和对“美”的追求为基础。莱辛对表演理论相关问题的探讨,不仅使之成为体验派的先驱,而且至今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戏剧的起源、戏剧本质的界定以及内涵外延,戏剧发展的流变等基本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详细考察了原始戏剧的各种类型。在提出广义戏剧和狭义戏剧这两个基本命题的基础上,揭示出蕴藏在戏剧背后的生命意识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歌剧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体,所以有语言就必然有情感和冲突,歌剧《弃臣》便是在音乐与情感与戏剧的交融中完成整个故事的情节,通过欣赏这部歌剧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情感高潮与戏剧高潮出现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中,并且通过交错与交融将歌剧的整个高潮推动起来。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戏剧,是中国现代戏剧伴随着抗战烽火形成传统并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本文探讨了在八年抗战中大后戏剧发展形成的几个阶段及各阶级发展的标志和突出特点,并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高潮和低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曾有人对剩余价值是否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的问题提出了质疑,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见解。但是,总地说来这一问题仍然是理论界的禁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纵深发展,已经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徽州女人》以其诗化的风格、散文式的戏剧结构在当代戏曲中独具特色,富有创新意义。全剧的高潮、每一幕每一部分的高潮、局部的高潮的设置特点可从人物的个性特征、隐喻与象征手法、伏笔、戏中戏、突转等戏剧技巧的运用中分析得出。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戏剧的倡导和发展方面做过大量工作,他的戏剧见解,尤其是在对传统戏曲的反思与现代转化、现代话剧的引进与发展以及戏剧的功用问题的认识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回顾和总结过去有关"鲁迅与戏剧"研究的基本情况、发展轨迹、主要成果和经验教训,对今后深化该课题的研究必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