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炎培于1914年先后对皖、赣、浙、鲁、冀等地进行考察。学界普遍采认其考察身份是《申报》旅行记者。通过对黄炎培著作和相关资料的考辨得知:1914年,黄炎培的考察身份是江苏省教育会常任调查干事;他为扩大考察范围,解决旅费问题,与《申报》馆和教育杂志社协商,并得到两家机构资助;其考察所得也根据与《申报》和《教育杂志》约定,民生疾苦类发表于《申报》,教育情况和评判类发表于《教育杂志》。黄炎培以"旅行记者抱一"名义写稿,发表于《申报》,现今流传"黄炎培以《申报》旅行记者的身份考察"说是其误传。同时,以"黄炎培"真实姓名写稿,发表于《教育杂志》。现今各种版本说法忽视了资助其考察的教育杂志社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廊坊市是一座规模不大的新兴城市,距北京、天津各60公里.这样的"区位优势",地于廊坊本土媒体发展而言,就成了"区位劣势".北京的《京华时报》、《娱乐信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天津的《今晚报》、《每日新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的《燕赵都市报》等,当天的报上午就进了廊坊的报刊亭.  相似文献   

3.
邓桂姣 《兰台世界》2016,(20):129-132
贾谊有大量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切于世事"的政论文和多篇骚体赋。然而《史记》贾谊传却偏偏不忌重复地选录两篇同类型的"不切于世事"的骚体赋。为何?该传立意于探讨人生困境下士人的生死去就、志行操守问题,贾谊"切于世事"的作品因不切合该命题致使落选。《吊屈原赋》《鵩鸟赋》虽有雷同的因素但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同,从而构成了对该命题的讨论和对屈原式精神行为的不同角度的反思,因此并录而不重复。《惜誓》系代屈原立言,遮掩了作者贾谊的主体性,使之不能跳出被代者身份而未参与该命题的讨论与反思,终致落选。  相似文献   

4.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宋儒“《冬官》不亡”说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礼》原缺《冬官》,后人以《考工记》补之,宋以前几无异辞。到南宋时,出现所谓"冬官不亡 说"。此说滥觞于胡宏、程大昌,经过俞庭椿、王与之等人的推衍、论证,影响所及,元、明皆有人信从,于是 《周官》之学产生了"补亡"一派。其实,他们的观点大多站不住脚。首先,他们以后世"官专其职"的制度去 衡量周官,难免走入误区。其次,他们以《古文尚书》中的《周官》去衡量《周礼》,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再次, 《周礼》六官是否就是三百六十个官职,六官是否平均六十人,其实也难以确定。因此,他们的判断大多出于 臆测,恢复《周礼》古本的努力最终落得"窜乱圣经"之讥,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6.
《玉烛宝典》一书大量引用《礼记.月令》的文字,而这些引文与现今通行的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之《礼记》多有不同。对比这些差异,可以发现阮本的一些错误,同时也可发现《玉烛宝典》作为一部成书于唐前的古籍的文献价值和其文字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明末名将李成梁的卒年,学界有不同看法:万历三十四、四十三年说。《国榷》《明史纪事本末补遗》《明史·功臣世表》《续文献通考》均取前者,施和金《李成梁卒年考》指出该说法出自《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四年六月的记载,并进一步论证李氏卒于万历四十三年(《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2期)。万历四十六年说。园田一龟认可康熙壬寅年(1722)《李氏谱系》内李成梁"生于嘉靖丙戌年(1526)七月十四日卯时""卒于万历戊午年某月某日,享年九十三"的说法,但这与《明史》本传"卒年九十"不符,他认为当以族谱为准(《李成梁と其の一族に就て》,《东洋学报》第26卷第1号〈1938年〉)。  相似文献   

8.
周洁 《新闻前哨》2007,(10):101-102
《华盛顿人》杂志有过一项调查,华盛顿25位最有影响力的记者中,布罗德被业内人士以及国会成员评价是"最受人尊重的专栏作家"。布罗德于1965年—1966年在《纽约时报》工作,1960年—1965年效力于《华盛顿星报》,自1966年加盟《华盛顿邮报》,几十年来,再也没有挪窝。戴维·S·布罗德,1929年出生于芝加哥,先后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学士  相似文献   

9.
赵静 《视听》2022,(5):80-82
根植于革命历史题材叙事与聚焦于影像视听元素表达,在新主流电影中从不是矛盾与对立的,而是补充与融合的.《长津湖》于战争历史抒写中塑造平民英雄,《革命者》以情感演绎而非情节推进作为叙事动力.新主流电影在历史抒写上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要内容,"真实性"是其叙事基调.同时,在英雄人物塑造中侧重呈现"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鲁迅的《野草》(1927年),势必是一种修正视角下的研究。自1955年冯雪峰发表"《野草》"一文(《文艺报》第19期、20期)后,可以说,针对《野草》的"政策"曾一度趋于稳定。《野草》是一部散文集,包括23篇文章,是鲁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些文章创作于1924年到1926年间,当时鲁迅正定居北京。也就是说,当时他是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进  相似文献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敲定,是改稿艺术的佳话。周恩来经历与改稿相关的工作有: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编辑《敬业》,兼任《布尔塞维克》编委;创办《少年》、《赤光》、《军事通讯》;领导创办重庆《新华日报》、《群众》周刊,  相似文献   

12.
王希 《视听界》2010,(3):75-77
随着《越狱》的流行,美剧被拉入了国人的视线,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和追捧的对象,如《反恐24小时》、《欲望都市》、《迷失》、《绝望的主妇》。与其他电视剧不同的是,美剧在中国的主要传播渠道不是电视,而是极大满足了观众自由选择要求的互联网,并流行于办公室、学生宿舍、  相似文献   

13.
章文宜 《今传媒》2014,(5):59-61
新闻建构社会现实,不同的媒体建构活动不同。本文利用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就"美国政府关门"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人民日报》的新闻框架单一集中,强调事件经济影响和显现的制度缺陷,带有明显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色彩。《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框架复杂多面,且直面政府和国会的问题,呈现的事实较为客观立体。  相似文献   

14.
从《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早期典籍涉及《山海经》的内容和引用程度可以推论出《山海经》成书的过程。《山经》与《荒经》成书于《吕氏春秋》之前,而《海内四经》、《海外四经》成书于《吕氏春秋》之后,《淮南子》之前。  相似文献   

15.
罗婷婷 《青年记者》2007,(18):21-22
一个城市自有其性格。《新周刊》曾经把武汉评价为"中国最市民化的城市"。这个评价当然非常之暖昧,也有点让人心酸。近年,"中部崛起"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自称要担当中部崛起的武汉也喊出了"大武汉,中国城市第四极"。武汉是著名的报城,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订有报纸,武汉强势的是市民文化,远离生活的高谈阔论或者太严肃的事情没什么市场。表现在版面上与其他地方媒体有很大的不同就是情感故事多。《楚天金报》的"百味人生"、《楚天都市报》的"讲述"、《武汉晨报》的"倾诉热线"、《武汉晚报》的"红娘周刊"等都是情感故事专版。有人说,这是因为《知音》的老家在武汉的缘故。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解放日报》改版置于党报传统中进行研究,通过考察《红色中华》和《新中华报》的所有版面,本文发现:无论是《解放日报》改版前"以外为主"的版面安排,还是它从"以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版面调整,都与《红色中华》和《新中华报》存在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学术界关于它的各种研究成果已不胜枚举,而在这其中,对于《申报·自由谈》的研究又因为其副刊地位的特殊性而显得尤为特别。本文搜集了近十年来有关于《申报》副刊"自由谈"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对其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同时,也对当前《自由谈》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些许个人看法,以期今后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更加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8.
袁婧 《新闻世界》2013,(11):165-166
两岸关系决定了大陆和台湾的相互关注与重视,媒体如何呈现决定了两岸民众彼此的认知。分析《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对于2013年大陆"两会"的文字报道发现:两报政治立场不同导致在对待大陆议题的意见偏向上呈现出较大差异;进而在新闻采写业务上,也体现了不同的路径,《联合报》更注重信息的全面和均衡,《自由时报》则偏向于局部、片面信息的扩大,以及意见信息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报纸副刊,是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著名副刊作家、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红花,而副刊就是绿叶;新闻是主体建筑,副刊就是亭榭回廊,两者相得益彰"。纵观全国报纸副刊,比较著名的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文萃》、《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北京青年报》的《天天副刊》、《羊城晚报》的《花地》、《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等,种类繁多,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20.
"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正义》:"《说文》云:璿,赤玉也。"(卷一/页24)(中华书局1982年版点校本,下同) 吉案:赤,南宋黄善夫本(以下简称黄本)同,殿本作"美"。《说文·玉部》:"璿,美玉也。"《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璿,美玉。"孔颖达疏:"《说文》云:璿,美玉也。"《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索隐》:"案《尚书》旋作璿,马融云:璿,美玉也。"殿本是也,当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