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开放教学,要求教师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对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要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精读细析,努力开拓思路;非重点部分则以读代讲,大刀阔斧,快节奏过去。这样不仅能做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令学生学有所得。  相似文献   

2.
唐波 《辽宁教育》2006,(8):83-85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开放教学,要求教师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对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要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精读细析,努力开拓思路;非重点部分则以读代讲,大刀阔斧,快节奏过去.这样不仅能做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令学生学有所得.……  相似文献   

3.
唐波 《辽宁教育》2006,(7):83-85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开放教学,要求教师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对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要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精读细析,努力开拓思路;非重点部分则以读代讲。大刀阔斧,快节奏过去。这样不仅能做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令学生学有所得。  相似文献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基本理念之一。“开放”、“有活力”,这也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境界。然而,综观小语教学实际,一本薄书、一节短课、一间教室及一成不变的师长角色,使语文课堂显得封闭而无活力。为此,我们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在开放、立体的大环境中学习、发展。一、丰富教学内容——让书本厚重起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以本为本,惟书是教,那么这本薄薄的教科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教学中,以学情分析来确定教学内容,能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期望之间的距离。基于学情分析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学生已知的或可自行解决的,不用教;学生未知且迫切期待的,重点教;学生未关注且教师认为重要的,提出来教。  相似文献   

6.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着一些弊端,就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刻意地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于强调统一和集中,全国亿万学生同学一篇课文,同做一道习题,使课程变得凝固和僵化。正是针对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活力”应主要表现在“开放”上,惟其“开放”才有“活力”。开放什么?如何开放?窃以为———1.“开放”语文课程范围,凸显课程活力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常…  相似文献   

7.
一、将文本内容开拓成“丰厚沃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关注语文文本内容的开拓与建设,使每一篇课文成为对学生具有足够吸引力的丰厚沃土。使教材文本由“薄”变“厚”、由“静”变“动”,融入学生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自主感悟,从而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相似文献   

8.
新教材(人教课标版)容量大,课文的篇幅也较长,而教学时间却有限。我觉得处理这类课文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对一堂课的教学安排要善于突出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应该是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目的之精华和表明读写规律性知识的地方。对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要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精读细析,非重点部分则以读代讲,快节奏过去。这样不仅能做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学有所得。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抓住一句一词,串联一篇许多课文中都有画龙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9.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犯了“理念眩晕”症,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何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会落到实处。1.无度的拓展,“淹没”了文本的重点为了体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很多…  相似文献   

10.
《生命生命》是人教实验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9课的内容。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生命”,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随着课文的学习,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生命生命》一课的教学是通过有效整合学习环境与教学内容来实现上述课教学目标的。  相似文献   

11.
《今日教育》2014,(12):42-43
莫:肖老师您好!我一直有种困惑:拿着一篇课文,理出好多可以教学的内容,走进课堂,分秒必争,赶着、忙着,好不容易把教学内容上完,可学生却总是收获甚少。后来,我意识到这是自己对课文“教什么”的核心内容聚焦不准,导致学生“学什么”也不清楚造成的。为改变现状,我每次都用心解读教材,力求确定出合宜的教学内容。但是我发现同一篇课文,就拿《祖父的园子》一课来说吧,不同的老师拟定的“教什么”的核心内容却五花八门,这让我很茫然。一篇课文,究竟该怎样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  相似文献   

12.
一、课题:《星期天》 二、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认识参加共产主义义务劳动的伟大意义。教育学生向雷锋叔叔学习,从小培养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为集体多做好事,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生词,并能运用一些字词造句。 3.能背诵课文。 三、教学时间:四教时 四、教学内容安排:第一教时讲授课文前四行的生字词;第二教时讲授课文后六行的生字词;第三教时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第四教时指导学生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  相似文献   

13.
桑任双 《考试周刊》2010,(42):49-5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梁启超提出阅读教学要“分类”、分组、分期”的主张,如今通过单元教学实现了,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由讲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类课文组成,高中每单元则由讲读和自读两类课文组成.无论是初中的“三合一”,还是高中的“二合一”,教学中都必须以教材为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教学单元中,讲读是重点,教方法,是“举一”;自读为实践,学以致用,是“反三”。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教学课的章节安排那样,一个单元就是“一章”,具有整体性;一篇课文就是  相似文献   

15.
董军 《考试周刊》2012,(6):47-4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谈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大阅读面。为一至六年级学生配套的《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江苏实验版).正是一套配合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适合不同水平学生探究性学习需要的理想读物。《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的选编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与内容,它是语文教材的延伸,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理念,对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大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现状如何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为构建全新的小学语文作业理念引领了方向,它强调学生是作业的主体,并全面开放。在开放的作业中学生主动实践,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在能动的发展中培养“语文意识”,形成语文能力。近年来,笔者对开放学生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就4种开放型作业进行阐述。一、读书积累,丰富文化底蕴1.同类拓展。配合阅读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从课文中学来的方法及规律去读课外的文章。将课文当作“例子”,把课外文章当作“习题”。可以用教一篇带几篇的方法,即教某篇课文后,推荐学生读有关的文章,如同一题材的比较导读。同样的题材,不…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把“能力训练”列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课文编排和练习设计上,也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途径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导向作用。叶圣内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语文新教材,必须变给学生“鱼”为教学生“渔”,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下功夫。为此,我们探索着用一种“思考讨论题导学法”教学语文新教材,并初步取得了良好效应。一、“思考讨论题导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首先,备课时,紧扣教材训练重点,利用每篇课文后的“理解·分析”、“揣摩·运用”题精心把它们编成填空、选择、…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语文课堂教学要切实从教师的“教”出发转向由学生的“学”出发,力求减少过多讲解和满堂问。另一方面要由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为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取向。语文课堂教学,课文是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我们不少教师往往把教学内容窄化了,理解凝固了。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把过多的时间放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引导学生对主要内容作繁琐分析。用过多的时间去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等。本文从“语文课程标准”新的理念出发,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方面多用时间、多下功夫,方向是对的。我们确实应该在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上猛砍一刀,而且在探究、发现上,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多动脑筋,多做文章。  相似文献   

19.
正每一堂语文课,都必须回答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教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能在儿童心里驻留什么、积累什么、发展什么?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关联程度如何?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将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等同于"课文内容",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或只关注内容的理解、情理的体悟,没有将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品味与运用,以及  相似文献   

20.
一、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内容的生成:关注与学生实际需要的契合 (一)语文课教什么,取决于具体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所出现的问题对一篇课文进行教学,首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因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而一篇课文的“教学点”和“学习点”非常多,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都可以选择出不同的教学内容。那究竟选择哪些内容作为教学点呢?这种选择有没有固定的标准呢?如果没有标准,教师又凭什么来确定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