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校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重点。我们以世行贷款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及其实践基地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结合’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及其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机械类专业为代表,以世行贷款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为依托,改革了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数学类专业为代表,以世行贷款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加强数学…  相似文献   

2.
基于当前理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北京理工大学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探索理工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基础研究型、技术创新型、复合领军型、应用创新型四类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本研一体“3+X”机制为导向,从思政课群、数理基础、专业知识、外语能力、计算机技术、科研实践、综合素养七个维度进行系统全面又各有侧重培养的“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陈雄辉 《高教探索》2007,(3):97-100
通过对某所“211工程”师范大学的调查与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多维角度审视当前师范大学发展的新情况、新进展,探索理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师范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制度模式和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4.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三位一体”的“GPC”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及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地 方师范大学面临着转型的要求。要实现师范大学的转型,必须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浙江师范大学在学生培养中,提出了“注重通识教育,实行因材施教,强化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英才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多元化、立体式、开放性的现代人才培养特征。该模式设计了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了新型教学组织,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优化人才培…  相似文献   

6.
地方工科院校要为地方经济技术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提供创新性人才,就要关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轨道”,通过不断探索教育创新,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这就成为当下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阵地的理工科院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通识教育是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理念,通过分析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指出通识教育在地方工科院校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拥有内在张力,以此为实践逻辑基点,探究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用协同”教育模式提倡学校与产业、研究机构、企业等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教育,这种模式是理工科院校应用型双语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以“产学研用协同”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双语人才应对现行的教育体系进行多方面改革。  相似文献   

8.
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校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承担"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及其实践基地建设"、"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等国家教改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为契机,以实施创新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在各个层面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特色突出,整体优化"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及个性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张佳 《考试周刊》2013,(97):133-133
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定位,面向文科生开展理工科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如何增强大学物理文科生学习效果,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高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存在更多微观操作层面的实际问题。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好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定位问题;通过透视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市场,反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职教育理念是关键,而创新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则是人才模式改革的焦点和难点。在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中,应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强人才的职业能力、岗位本领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努力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培养创新性安全人才是保障矿业安全的基础,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依托优势学科,通过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打通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壁垒,统筹实验室资源,建立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支撑体系。采用研讨式教学、本科生导师制、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型实验、拔尖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构建了"寓研于教"与"寓创于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软件学院工程教育性质的认识,立足于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软件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既要重视理论教学,也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连续的、层次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大学生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改革常规的考试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创新及创新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高校必须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构建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在对我国高校当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对策,即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意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建设创造型师资队伍;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丰富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新型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一种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新型工程创新人才,其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文章以航空工程为例,在剖析当前专业硕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从"创新专业硕士的培养理念,引导其全方面发展""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构建协同创新的培养体系"和"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法学教育要办出特色,必须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政法系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实践能力,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估等方面构建创新平台,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搭建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法律人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的教学理念要求培养具备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工科人才,而高校实验室作为在校学生最重要的实践场所在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总结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一规划、二建设、三管理的"三步走"建设方案,并以西北工业大学测控与综合仿真实验室建设为例对方案进行详细解读。实际的教学与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案的提出能够为高校在新工科时代背景下的实验室建设与改革创新提供有益参考,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国家创新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从制定培养目标和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毕业论文、评估人才培养质量等环节探讨了高校和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必须适时调整相应的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从而使培养的学生在基础理论素养、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更充分的熏陶和锻炼,实现与智能技术发展相结合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工程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滞后且不适应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产学研不到位,企业很少参与人才培养、教育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和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不够重视等问题,提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构建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体系、校外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大学生科技训练第二课堂活动三个层面的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较为显著的创新人才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山  贺晓蓉  郭燕 《高教论坛》2011,(7):12-14,54
结合我国工程教育的实际,针对高校教育中专业设置过细过窄、学生工程训练严重不足等主要问题,以"大基础、大工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电气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即"2+1+1"分段培养模式。文章详细论述了"大基础、大工程"的教育理念以及"2+1+1"分段培养模式的含义,并重点就该方案中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校企合作模式等几个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