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中曾写道:“在自己心里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惑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我在音乐欣赏课上采用了“听”、“写”、“画”、“放”、“讲”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在学生被音乐唤起情感后,用线条、  相似文献   

2.
普列汉诺夫在他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认为列夫·托尔斯泰提出的艺术只表现人们的感情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在他看来,“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艺术的特点就在于此。”对这个问题,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认识上存在着分歧。直到最近,在有关原始思维和艺术思维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人还指责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抹杀了艺术思维的特征。其实,普氏的观点是很明确的。他在艺术起源问题上,针对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列·托尔斯泰《艺术论》)这段话主要表明:创作是一种体验情感和传达情感的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学创作的确承担着这样使命,它创造一种外在的标志——艺术形象来表现作家体验过的情感,并传达给别人。从创作主体来说,无情或寡情,必心枯而文塞;从接受一方来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无情或寡情的文章虽徒有文采但必定无感染力而令人生厌。没有情感的文章,读起来一定干涩乏味,如同嚼蜡;情感不  相似文献   

4.
×××同学问:《挖荠菜》的开头一段仅有一句话:“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这句话的含义和在全文中的作用,应该怎样理解? 答: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是这样的一次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张洁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作家,她真心诚意地跟青年读者交流感情,诚挚地希望人们不要淡忘了过去,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她是通过“珍爱荠菜”来完成上述任务的。所以,文章一开头就满含深情说:“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相似文献   

5.
歌德说过:“韵律有一种魔力,它甚至会使我们相信我们怀有最崇高的感情”。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们来说,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情感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能是“观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  相似文献   

6.
我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小男孩,无论他的作文是写人、写事、写小动物,还是写一件东西,在每一篇作文最后都写有同样的四个字:“我真高兴”。当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写的时候,他却皱着眉头反过来问我:“老师,您不是说‘写作文要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来’吗?”孩子的回答令我哭笑不得,同时也促使我思考。不得不承认,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是拿着腔调表达着诸如“我真高兴”之类的“虚情假意”。作为教师只要求学生习作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却不知孩子内心深处的感情是否已被唤起。写作本应是有感而发,而不是发之后感…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它用特有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美的无限追求。当人们从音乐中感受到感情的强烈共鸣和心灵震撼时,便会有孔子听“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体验。音乐是一种心灵的感受,音乐是一种情感的凝结,音乐是一种意境的创造,音乐是一种理念的深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适时、适当配上感情真挚、悦耳动听的乐曲开启课堂、解读文本、朗读课文等,这种融音乐艺术和情感体验于一体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解读生动感人的文本,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  相似文献   

8.
胡增发 《语文天地》2011,(18):31-32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的感染力的大小决定于三个条件: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如何,换言之,艺术家自己体验他写出来的感情深度如何。"对这段话加以分析,可以看出文学作品要有感染力,离不开感情。文学大师充分肯定了感情的价值。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会说,我有情感,可就是写不好作文。笔者想说,你固然有情感,你的情感有何特点?不妨让我们走进文章中去分析这几首诗词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阅读与欣赏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行为,是读者在感知文章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思维,掌握文章思想内容的精神活动。欣赏是在阅读认知的基础上,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活跃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及深刻的情感体验。托尔斯泰曾指出:“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没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文学作品固然难以成为文学作品;没有深刻的情…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的古典诗歌大都是表现艺术,重在表现诗人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重在传神写意,体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了独具的艺术气韵。 屈原正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燃烧着爆发式的感情,抒发出庄严伟大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心灵的悲剧。这种感情,这种思想,这种悲剧完全是诗人忧患意识的艺术升华,或者说是其忧患意识的外化。忧患感,可以说是构成诗人全部感情、全  相似文献   

11.
一、感受——主体存在本质的深度激活与日常生活中泛泛的感觉不同,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里,当我们说我们有某种深切感受的时候,意味着在我们内部发生着、发生了某种较深刻的心理过程。这时,首先是,我们内心深处正经历、体验着某种东西。黑格尔说:艺术家作为“时代之子”,“意味着他从生活到内心真正经历了那个时代。丰富而重大的经历使他震动极深;他把自己全身心深刻地体验过、永远地铭记着的,传达给我们。”心灵的经历、体验始终是意味着一种精神的颤抖与震动,换句话说,感受,也就是一种主体心力激活激荡的过程,就是我们内心的一段精神、情感潮流的澎湃奔涌过  相似文献   

12.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了人类的思想上、感情上的心弦,刺激之,兴奋之,鼓励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篇流淌着诗意美的散文.课堂的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要靠教师审美化、情感化了的有声和体态语言,去发挥"以情激情"的美感作用,才能使教学引人人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才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话剧《雷雨》有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强烈的感情渗透,它对读者与观众的心灵,产生了冲击和感染作用.曹禺在评论巴金的作品时说: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把很深的感情渗透到文章里面,他心中充满了热情,他的激情不是冲击你,而是渗透你,一直渗透到你的心中.”我们在欣赏《雷雨》时也有这种体验,那强烈的戏剧气氛,尖锐的矛盾冲突,时时震颤着我们的心弦,使自己的感情脉膊与剧中人物的感情脉膊共同跳动.从作者的创作来看,是生活本身的美与丑撞击着他的感情,渗透了他的心灵.作者在社会种种罪恶的撞击下,“觉得宇宙似乎缩成昏黑的一团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从而形成了“情感的汹涌的流”,并“推动着我,我在反拽着被压抑的愤懑”,才去“抨击着中国社会家庭”.曹禺出身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由于了解家庭环境隐蔽的罪恶和与下层社会的接触,他自小就萌发出一种对社会黑暗势力的强烈不满和愤恨、深切同情受压迫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纲要》中也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一名优秀的教师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把握住大多数幼儿的当前喜好与情绪,以“兴趣”刺激感知、促进思考、激发感情,从而唤起幼儿内心感觉和学习激情,让幼儿在真实体验中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吸取经验,在宽松互动的游戏情境中最大限度地表达艺术、表现自我。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观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它用特有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美的无限追求。当人们从音乐中感受到感情的强烈共鸣和心灵震撼时,便有如孔子听"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适时、适当配上感情真挚、悦耳动听的乐曲开  相似文献   

17.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普希金的一首哲理小诗,写于1825年。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句,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仍有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作为激励自己前进奋斗的座右铭。普希金自言,要“用诗歌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别林斯基也曾说过“:普希金天性是可爱可亲的人,他  相似文献   

18.
浅谈音乐欣赏与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欣赏音乐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当然,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有所体验了。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相似文献   

19.
<正>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所传达的感情越独特,这种感情对感受者的影响就越大”。中国是诗的国度,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充分肯定了诗人自己对理想、力量、毅力和信心的自豪意识,无不充满了一种奔腾如大海、灼热若火炬的悒愤。这种感情是时代悲剧的体现,是人生悲剧的反映,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的艺术升华。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常面对着那些风光绮丽的艺术奇峰,留连忘返,叹为观止,而创造那些艺术奇峰的大师们,却永远不会面对自己的杰作而沉醉。他们的特性就是不倦地跋涉和探索。茅盾不正是这样的艺术家吗?他老早就说过:“一个已经发表过若干作品的作家的困难问题也就是怎样使自己不至于粘滞在自己所铸成的既定的模型中;他的苦心不得不是继续地探求着更合乎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